2024年下半年 全球降息潮汹涌而至

美联储推迟降息不会阻挡全球宽松的潮流。

在23家世界顶级央行中,只有日本央行预计将在未来18个月内不会降低借贷成本,而且大多数已经准备在今年降息。到2025年底,机构编制的全球基准利率总计预将下调155个基点。预测显示,即便是美联储本身——面对美国顽固的通胀——今年仍将采取几项宽松举措。可以肯定的是,迅速取消疫情后降低通胀实施的前所未有的全球紧缩政策的前景正在减弱。

与美国同行的谨慎态度相呼应的是,担心消费者价格压力挥之不去的其他央行官员似乎采取了比加息时温和得多的降息路径。全球政策制定者不会让美联储推迟降息过多地分散他们对自身宽松政策的关注。

发达国家的宽松政策也变得相对不同步。以欧洲为例,瑞士央行今年已经两次降息,欧洲央行已经降息一次,英国央行尚未降息,挪威央行官员则刚刚表示,他们不太可能在2025年之前采取行动。正如美联储和欧洲央行的鹰态表明所示,全球宽松政策仍可能遭遇进一步挫折。澳洲联储甚至不排除再次加息的可能性。

彭博全球首席经济学家Tom Orlik称:“疫情后的通胀已经撕毁了央行的剧本。正常的‘上扶梯,下直升梯’模式已经被逆转,房价迅速上升,下降缓慢。随着欧洲央行、瑞士央行和许多新兴市场制定自己的政策路线,美联储作为全球锚的影响力似乎有所减弱。总体情况是,与年初的预期相比,降息来得更晚、更慢、更不同步。”

但随着今年下半年的到来,对世界大部分地区来说,放松紧缩的前景似乎越来越有可能成为现实。以下是机构对主要发达国家央行前景的指引,这些央行为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导向。

美联储

当前联邦基金利率(上限)为5.5%,彭博预测2024年底、2025年底分别为5%、4%。而市场则定价11月前降息25个基点,12月有80%的可能性再降息一次。根据6月份公布的预测中值,美联储官员预计今年将降息一次,所有人都在关注是否会在第三季度、年底前、甚至更晚的时候降息的线索。

在2024年初公布的数据引发了人们对降低通胀进程受阻的担忧之后,政策制定者一直对开始放松政策的时机持谨慎态度。但一些美联储官员强调,最近的数据表明,通胀压力正在再次减弱。衡量潜在消费价格增长的一项关键指标在5月份连续第二个月放缓。

不过,一些官员表示,重要的是不要过分强调一些令人鼓舞的通胀迹象。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政策制定者在决定何时降息合适时,将依赖包括劳动力市场和价格在内的一系列数据。

彭博经济学家Anna Wong表示:“通胀率在2024年初出人意料地偏高,6月份的点阵图显示,今年将降息25个基点。然而,鲍威尔表示,‘意想不到的’劳动力市场疲软可能会促使美联储更快降息。我们预计到9月份失业率将升至4.2%,即使核心PCE通胀仍高于目标,美联储也可能开始放松货币政策。我们预计9月和12月将降息,今年总共降息50个基点,2025年降息100个基点。”

欧洲央行

当前活基准款利率3.75%,彭博预测2024年底、2025年底分别为3.25%、2.25%。而市场定价9月再次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非常高,年底前再降息一次的可能性接近四分之三。欧洲央行在6月份进行本轮宽松政策中的首次降息,目前还不急于采取更多措施。

根据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公布的最新一批季度预测,尽管通胀仍在逐步回落,但要到2025年底左右才能持续达到2%的目标。工资增长,尤其是服务业的工资增长,使得消费者价格上涨居高不下,官员们对过于匆忙地放松货币政策感到不安。在7月的下次会议上预计利率将保持不变,这使得9月成为再次降息的机会。

彭博经济学家David Powell表示:“在谈判薪资、服务业通胀和人均薪酬的官方时间序列出现上升之后,在没有更多证据表明成本压力正在缓解的情况下,欧洲央行不愿再次降息。我们预计7月将暂停加息,但24年第二季度薪资增长放缓应会促使9月采取更多行动。12月可能还会有另一次行动,届时整体通胀可能低于目标水平,使这种限制性立场难以站得住脚。”

日本央行

目标基准利率(上限)为0.1%,彭博预测2024年底、2025年底均为0.5%。市场定价在今年剩下的时间里,日本央行的紧缩幅度略低于25个基点,预计下一次加息将在10月份前出台。日本央行可能最早在本季度7月份公布加息。日本央行行长植田和男将在本月的会议上公布一项量化紧缩计划,减少债券购买。不能排除同时加息的可能性。

汇率问题可能会使日本央行的工作继续复杂化。疲软的日元已经推高了进口成本,给家庭和小企业带来了压力,这也是日本经济在过去三个季度两次收缩的原因之一。日本财务省在4月底和5月初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干预措施,以支撑日元。越来越多的市场观点认为,日本央行迟早会采取行动支撑日元。

彭博经济学家Taro Kimura表示:“日本央行似乎决心让政策正常化。它坚信,日本正在摆脱长达数十年的物价停滞。另一个主要动机是让利率远离‘零下限’,以获得更大的灵活性。我们认为,日本央行希望在CPI数据稳定之际获得政策缓冲。我们预计日本央行将在7月份将其利率目标上调15个基点至0.15%-0.25%,然后在10月份上调至0.4%-0.5%。”

英国央行

当前银行利率为5.25%,彭博预测2024年底、2025年底分别为4.75%、3.75%。市场定价8月降息25个基点的可能性较小,年底前再次降息的可能性为75%。英国央行在6月20日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会议上暗示可能在8月降息。尽管该委员会投票决定将利率维持在5.25%不变,但九名成员中有两名希望立即降息25个基点,另外至少三名成员认为,该决定是“非常平衡的”,这将使鸽派占多数。

7月4日的英国大选使6月的决定变得复杂,各党派的竞选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尽管货币政策委员会表示,那次投票与该决定“无关”,但时机不太合适。经济学家认为,降息的主要障碍仍然是粘性服务价格和工资增长,英国央行正利用这两个指标来衡量潜在压力。通胀率回到了2%的目标,但英国央行预测它将在今年年底前再次开始上升。

英国央行预计,在第一季度经济增长0.7%之后,第二季度经济将增长0.5%,经济增长不太可能推迟降息的决定,因为官员们认为,即使在宽松周期开始后,政策仍将处于“限制性”区间。

彭博经济学家Dan Hanson 表示:“近几个月来,英国央行的声音听起来越来越鸽派,这表明8月降息(这是我们的基本预测)是绝对可能的。尽管服务业通胀显示出粘性迹象,但基调发生了转变。我们认为,即将发布的数据需要有实质性的上行意外,宽松周期的开始才会推迟。11月可能会有第二次降息。”

加拿大央行

目前的隔夜贷款利率为4.75%,彭博预测2024年底、2025年底分别为4.25%、3.25%。市场定价交易员预计政策制定者今年将在9月和12月再降息两次。今年6月,加拿大央行成为七国集团(G7)首个放松货币政策的央行——在看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物价压力正在放缓后,将基准隔夜利率下调至4.75%。

当时,加拿大央行行长麦克莱姆表示,如果反通胀持续下去,预期进一步降息是"合理的",这引发了外界对加拿大央行即将开始与美联储政策持续背离的猜测。但自那以来,加拿大通胀数据出现了逆转——5月份CPI年率飙升至2.9%,核心压力重拾势头,这让人怀疑官员们还要等多久才能进一步降息。

彭博经济学家Stuart Paul表示:“强劲的国内需求和显示近期支出加速的指标意味着,今年降息的步伐应该会缓慢。我们预计加拿大央行将以季度速度下调政策利率,年底时将隔夜利率目标调至4.25%。通胀意外进一步下行的可能性,使政策利率走低的风险偏大。但在移民导致人口增长的情况下,迅速降息可能会重振房价,并有可能引发二次通胀飙升。”

澳洲联储

当前现金利率为4.35%,彭博预测2024年底、2025年底分别为4.1%、3.1%。在2022-23年的紧缩周期中,澳洲联储的加息幅度低于主要发达国家的同行,因此很可能不得不在更长时间内保持较高的利率,以使通胀回到目标水平。澳洲联储主席布洛克当然还没有准备好谈论宽松政策。事实上,在6月份的政策会议之后,布洛克重申,澳洲联储并没有“排除任何可能性”,这表明再次加息的可能性仍然存在。

经济学家和货币市场认为,澳洲联储有可能在8月份的下次会议上加息,不过更广泛的共识是,下一次行动将是降息——不过要到2025年。这可能会使澳洲联储成为最后一个启动宽松周期的主要机构之一。

在8月5日至6日的会议之前,澳洲联储将公主关键的第二季度通胀数据;如果价格意外飙升,可能会迫使该央行最后一次加息。

彭博经济学家James McIntyre表示:“最近月度通胀数据意外上升,增加了澳洲联储再次加息的风险。在经济已经疲软的情况下,这将以经济增长为代价。第二季度的通胀数据将成为8月份决定成败的催化剂。我们认为澳洲联储已经做得够多了,下一次利率下调可能最早在第四季度。”

韩国央行

目前的基准利率为3.5%,彭博预测2024年底、2025年底分别为3%、2.5%。如果通胀像预期的那样在今年晚些时候放缓,韩国央行可能是亚洲首批加入欧洲央行和加拿大央行的行列,做出政策调整的央行之一。今年5月,尽管上调了经济增长预期,但韩国央行维持消费者价格预期不变,为降息敞开了大门。韩国央行行长李昌镛6月18日表示,韩国银行可能会在7月份的理事会会议上给出更明确的前景。

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预计韩国央行8月份会降息。不过,对韩美利差及其对韩元影响的担忧,可能会让韩国央行等待更长时间,直到美联储采取更坚定的行动。

彭博经济学家Hyosung Kwon表示:“随着通胀放缓,韩国央行正在为一个宽松周期做准备。我们预计韩国将在8月开始降息,但对韩元贬值的担忧可能会改变降息时间。由于担心刺激私营部门的过度债务,它可能只会逐步进行。韩国央行可能还会使用流动性工具和贷款计划来缓解房地产市场风险,从而降低进一步降息的必要性。”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