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助生殖虽吃医保“闭门羹”,近千亿市场却已至爆发前夜?

目前IVF(试管婴儿)单周期平均花费约为3.5万元至4.5万元,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一直是近年来社会上呼声较高的话题之一。

目前IVF(试管婴儿)单周期平均花费约为3.5万元至4.5万元,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一直是近年来社会上呼声较高的话题之一。

近日,有网友在询问安徽何时将试管婴儿纳入医保,得到安徽医保局的回复。官方回复称,目前,将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条件还不成熟。根据国家医疗保障待遇清单相关规定,安徽已暂缓执行。其余省市相似政策,也均已暂停落地。一问一答之间,再次将“辅助生殖纳入医保”的话题拉上了热搜。

辅助生殖概念股的“过山车之旅”

今年2月以来,正是由于“纳入医保”和“三胎”的政策面集中利好,引爆了港A两地行情。

以港股为例,从辅助生殖概念股的产业链划分来看,上游有贝康医疗-B(02170)、丽珠医药(01513)等药物、检测试剂和器械供应商,下游则有锦欣生殖(01951)等服务机构。其在今年2、3月先后都有一波上涨行情。

与此同时,A股辅助生殖板块也随之上涨,达嘉维康、康芝药业、悦心健康、汉商集团、麦迪科技、澳洋健康等公司股价当日涨停,思创医惠、共同药业等上涨超10%。

其中,作为港股辅助生殖的上游龙头企业,贝康医疗连续上涨近三周,综合涨幅一度超40%。

image.png

但此后,这些公司也无一例外在3月末、4月初的时间点出现股价大幅下跌。造成这一结果与政策面的风向变化显然有较大关系。

据智通财经APP了解,今年4月,有北京群众就辅助生殖纳入当地医保询问了北京医保局,得到结论便是“暂缓实行”。

之所以市场风向转变较快,在于此前国内不少地方正研究辅助生殖的纳入医保方案,所以投资者对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抱有期待。

以北京为例,时间回溯至2月21日,北京发布《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对公立医疗机构已开展的63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了规范调整,其中将门诊治疗中常见的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精子优选处理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该政策原定3月26日落地。

除北京外,此前湖南、四川、湖北等地也发布过拟将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的消息。但此次安徽医保局的回复证实全国范围内的辅助生殖纳入医保工作均已暂停。

究其原因,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暂缓执行“可能还是因为钱的事”。

根据平安证券研报,目前IVF(试管婴儿)单周期平均花费约为3.5万元至4.5万元,如果进入医保,医保需要覆盖约8000元至11000元。

但从妊娠成功率来看,一个治疗周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妊娠,一、二代试管婴儿的成功率仅在50%左右。据《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测算,35岁及以下女性平均需要3个IVF治疗周期成功活产;而35岁以上时,所需周期还会明显增多。

image.png

由于社会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国内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特别是城乡居民医保的筹资水平仍然较低。数据显示,2019年医保人均筹资仅800元左右。

所以在2020年10月10日,国家医保局针对《关于将辅助生育诊疗费用纳入医保的建议》进行答复。国家医保局表示,“尚不具备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条件。”

虽然在2021年9月,国家医保局再次回复表示能够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但前提依旧是建立在医保‘保基本‘的定位之上。

例如,在2月多地宣布辅助生殖纳入医保计划时,河南医保局便表示当地还没有能力将医保支付范围扩大到辅助生殖类项目。

另据华创证券统计,此前被纳入北京医保的项目中,部分检测项目属三代技术范畴,因其有严苛的使用标准和伦理问题,故短时间内也并不具大面积推广的可能。

所以在没有成熟稳定的方案给出前,辅助生殖纳入医保或尚需时日。但暂缓入医保并不意味着辅助生殖没有长期价值。

辅助生殖的长期价值

辅助生殖的长期价值来源于人口增长和患者的双重刚性需求。

从人口增长需求来看,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国内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平均每个家庭不到3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10年国内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53%。1990—2000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07%。二孩政策刺激了2016年新生人口达到十年峰值,但随后4年却波动下滑,2020年同比下降达到18%。

image.png

患者需求方面,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预测,2023年我国不孕不育患病率将超过18%,不孕不育患病人数将从2018年的约4800万对增长至2023年的约5000万对。预计到2025年,我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有望达854.3亿元,2021-2025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4.5%。

image.png

在以上两种刚需推动下,辅助生殖的长期价值显现将逐渐清晰。

对于投资者而已,布局辅助生殖终究还是会落在概念股公司上。而辅助生殖行业优秀公司通常具备三大核心竞争力——牌照、医生资源、高妊娠率。

由于辅助生殖技术涉及生育国策、伦理道德等方面,严监管一向是主基调,目前国内的辅助生殖采取审批制度,且整体上审批仍然较为严格。

从当前市场现状来看,拥有90%辅助生殖牌照的公立三甲医院,业务发展极不平衡,各省市辅助生殖业务均主要集中在头部几家生殖中心,大多数生殖中心常年周期数无法超过1000例,不少生殖中心周期数甚至只能勉强保住牌照,业务量极不饱和,存在牌照和资源浪费现象。

随着辅助生殖牌照稀缺性和垄断性的持续下降,越来越多的民营辅助生殖机构将加入抢食不孕不育市场大蛋糕的队伍中来。因此,试管婴儿牌照是民营辅助生殖机构最核心的价值之一。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20年国内具有IVF牌照的机构一共411家,其中民营机构仅有44家,而其中IVF治疗周期数超过5000个的机构约30家,而民营机构仅约3家。

除了牌照以外,辅助生殖的高门槛还体现在对于医疗机构的医生及设备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试管婴儿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患者的妊娠率,而患者成功妊娠是建立辅助生殖行业口碑的重要前提,会大幅提升医疗机构的行业竞争力及市场价值。

鉴于我国辅助生殖行业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具备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数量稀少,而培养优质医疗团队同样需要较长的周期与充足的资源,这些都成为阻碍企业进入与规模扩张的因素。因此,获取医生资源,尤其是领域专家资源的能力,以及患者的高妊娠率,也是辅助生殖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对于港股投资者而言,把握以上辅助生殖行业公司发展的核心逻辑便不难判断其未来的长期价值。

虽然从近期恒生医疗指数和美股XBI生科指数走势来看,全球Biotech类型的资产已经在市场风险偏好转移中进入深度调整周期。但在熊市之中,按照巴菲特“捡烟蒂”理论,把握企业发展的核心逻辑,便能够在这些超跌的医疗企业中发现其未来的长期价值。待市场风向转好,这些企业便有望率先实现价值回归。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