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声科技(02018):两个隐藏价值(上)

瑞声除PE比舜宇丘钛稍低外,思路仍有两个。第一个是公司的客户,第二个是公司产品的潜力。

本文来源于雪球网,作者”一分钟投资笔记“,文中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自从 iPhone X 推出后,直觉跟我说整个智能手机产业经已到顶。应该说,整个产业又回到早年的功能手机时代,会有两个走向,一个是对智能手机的创新,即当年Steve Jobs说的re-define,可以获得高毛利支持新的研发,另一个是斗平斗贱。走中路肯定死,iPhone 8的冷淡销量已经解释一切。
具实力走创新路线的,暂时只有苹果三星华为三家公司,其他手机公司相信只能着力提高营售效益,以及尽力压低利润以继续生存。延续到上游手机零件产业,当行业又再次变成红海市场时,应该如何选择?
所以只能找具有一定实力兼有规模的手机零件股。港股中,入我眼球的有瑞声科技(2018)、舜宇光学(2382)、丘钛科技(1478)、比亚迪电子(285)及通达(698)五家公司,而鸿腾精密(6088)只在稍作关注,未达我潜在投资目标的要求。
今年中,在我个人的资产配置中,曾经从瑞声及通达中二选其一(因为其他三个早已爆升),选了后者,结果中伏。但iPhone X推出之后,基本上我只能毫无条件地选择瑞声,作为该行业的唯一投资目标。
选择瑞声,除PE比舜宇丘钛稍低外,思路仍有两个。第一个是公司的客户,第二个是公司产品的潜力。瑞声是目前唯一一家能够向苹果三星华为三家公司供货的零件厂商。换言之,这些公司推出的旗舰新产品,肯定与瑞声有一定关系。
至于产品方面,瑞声由声学元件如手机扬声器及听筒做起,然后推出触控马达、无线天线(连机殻)及手机镜头等微小元件。不过,扬声器及听筒加入立体声及防水后,未来的升级似乎有限,故当内地中高阶厂商未来一两年采用后,有关收益将会到顶,所以我比较在意瑞声的触控马达及手机镜头两项业务,亦被我视为瑞声的两个隐藏价值。
先谈触控马达,瑞声最著名的是生产了苹果手机中的”Taptic Engine“(其实Apple watch也有),与其他Android智能手机有别,Taptic Engine是横向震动,而其他手机的震动元件则以环型震动,好处是更好地回应用户的压力,甚至可以在iPhone 7上模拟出按压Home键的效果。不过,在新的iPhone X中,我没有看见Taptic Engine的外型有大幅度改变,故相信仍然沿用主要元部件,可以在细微处稍作修改。

前面已说”与其他Android智能手机有别“,换言之除苹果以外,并没有其他手机用到这块Haptic Engine。原因有二,一是体积非常大,二是价钱较高。体积大,代表要压缩电池空间,续航力减少;价钱高,手机厂商不愿提高手机生产成本,影响销量。

不过,一切总有机会改变。有指随着全面屏手机成为潮流,用户对触控感觉要求提高,加上Haptic Engine已在苹果手机使用近三年(由iPHone 6开始),价格理应下跌,或会出现一个吸引Android智能手机厂商使用的机会。只要三星或华为一经采用这块震动器,相信其他手机也会逐步跟随。
然而,在iFixit网站中,华为Mate 9及三星Note 8等继续沿用环型震动器件,坏处是有关业务未能打入Android市场,但好处时仍然有这个进一步拉高收入的暇想。

至于瑞声的手机镜头业务,更是我几乎直接剔除舜宇光学及丘钛科技的主因。双摄像镜头未来一两年仍会成为中高阶手机的标准配置,但之后手机镜头会如何发展呢?瑞声提出两个学术名词:晶圆级镜头(WLO)及玻璃塑胶混合镜头。光学业务目前只占瑞声极小部份,但科技含量较高,之后将会另作介绍,读者先对这两个名词有印象就好。

回顾瑞声第三季度业绩,收入及纯利分别增长27%及24%(声学及非声学业务收入分别增加17%及29%),对比之前一季增长55%大幅减少,原因是iPHone 8及iPhone X未有大幅更新由瑞声供应的零件,而第二季度对比去年同期,分别对应iPhone 6s及iPhone 7,为应对虚拟Home键,后者的Taptic Engine尺寸较前者大,加上引入具防水功能的喇叭,换言之零件有改变,单价提高,令收入大幅增加,但第三季是iPhone 7与iPhone 8/iPhone X的比较,个人看法是,零件没有大幅改进,单价可能下跌,但可以透过更高良率、自动化及外判低利润工序维持毛利率,然而,收入能够持续维持爆发式增长,难度较大。
相信瑞声也明白此事,除了加强与主流Android厂商合作外,亦藏下几副大牌,例如是玻璃外殻及光学业务。假如这两个业务有爆发空间,仍可以维持股价在高位。观察其业绩报告,可以见到公司首9个月的研究成本达11.39亿元人民币,按年增加38.6%,占总收入8.15%。在声学及触控马达设计及生产流程已臻成熟时,公司仍投放巨额研发成本,或反映公司正积极开发新战线。

blob.png

即使早前面对沽空机构狙击,公司管理层仍然稳定地推进业务,但在未来数季纯利可能只得两至三成增长,是否值得撑起170元股价及2070亿港元的市值,却充满疑问。

(编辑:文文)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