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金公募4Q23港股投资:仓位降至2022年以来新低

反弹若要持续仍需要“对症”政策刺激作为基础,当前环境下需要及时且有力的财政支持。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金发布研究报告称,去年四季度以来港股进一步走弱,指数屡创新低,外资流出压力加大,但南向资金持续流入形成鲜明对比,是谁在买入?通过作为南向重要参与者之一的内地公募基金四季报港股持仓情况,该行发现公募基金并非买入主力,相反还有主动减持行为,使其港股持仓不仅降至2022年底以来新低,占南向整体的持股比例也明显回落。公募基金港股持仓中新经济占比继续下滑,尤其是互联网龙头,重仓个股进一步分散,能源、生物科技、硬件增加较多。

中金观点如下:

整体趋势:主动减持导致持仓降低,占南向比例同样下滑

可投资港股公募基金总规模缩水。总体看,截至四季度,内地可投港股公募基金(除QDII)共3370只,总资产2.4万亿人民币,较三季度下滑2171亿人民币,占全部11745只非货基和16.3万亿人民币规模的28.7%和14.6%。其中,主动偏股基金1851只(总规模1.6万亿人民币),整体规模较三季度同样下滑1440亿人民币。发行方面,四季度可投港股公募基金新发数及规模较三季度持平,月均新发45只,新增规模453亿人民币(对比三季度44只与477亿人民币)。具体到主动偏股型基金,发行则较三季度小幅加快,月均26只(三季度21只),新增规模202亿人民币(三季度127亿人民币)。

主动减持导致港股仓位降低,公募占南向比例下滑。上述3370只公募基金持有港股市值3209亿人民币,较三季度3860亿人民币下降16.9%。考虑在此期间,恒指与恒生科技分别下跌4.3%与4.0%,表明公募基金存在明显主动减持。目前,港股持仓占总持仓的18.7%,较三季度的20.6%下降1.9个百分点。进一步看主动偏股型基金,四季度港股持仓2268亿人民币,降幅更高(-17.5%,三季度2749亿人民币),持仓占比从三季度18.4%降至16.6%。此外,公募占南向整体2.5万亿人民币持仓比例下滑1.8个百分点至16.2%,也侧面说明南向流入的主力并非公募。

行业配置:新经济占比继续下降,互联网龙头下滑明显;生物科技、能源、硬件增加最多

新经济持仓占比继续下滑;媒体娱乐、公用事业与食品饮料降幅最大,生物科技、能源、硬件增加较多。整体新经济持仓占比从三季度69.2%降低至67.8%,老经济占比则抬升1.4个百分点至32.2%。细分行业,生物医药、能源、多元金融与科技硬件持仓比例提升幅度靠前;媒体娱乐、公用事业与食品饮料降幅最大。跨行业对比,通信服务、可选消费与医疗保健的持仓比例最高;原材料、房地产与工业等行业持仓比例较低。相比自身历史水平,能源、通信服务与生物制药等目前处于高位;耐用消费品与服装、房地产管理与开发、原材料与食品饮料等则处于历史低位。

互联网龙头持仓降低,硬件、汽车等增加;持仓分散度提升。个股层面,内地公募继续重仓腾讯、中海油、中国移动与美团等龙头。相比三季度,金蝶国际、康方生物和石药集团持仓市值增幅排名前三,美团、腾讯及药明生物市值则减少最多。与此同时,小米集团与理想汽车也取代了香港交易所与小鹏汽车进入了前十大重仓股行列。相比三季度,持有康方生物、小米集团与金蝶国际等基金数量上升较多,持有美团、腾讯与快手的基金数量明显减少。此外,重仓股集中度进一步下降,前3大重仓股占前100只重仓股市值的33.5%,较三季度下降3.4个百分点,前10大重仓股占前100只重仓股市值更是从三季度的60.8%降至54.8%。

前景展望:当前技术面存在支撑,但持续性仍需“对症”政策发力

2024年开年以来海外中资股市场表现持续低迷,多轮大规模抛售后市场距2022年10月低点仅一步之遥。近期国内MLF与LPR利率均维持不变又使得市场对于更多政策出台支持的预期出现担忧。这一背景下,国内经济数据低于预期、外资流出叠加外围因素扰动等因素共同导致了市场破位下行。不过该行也发现,当前部分市场技术指标包括估值、风险溢价以及投资者情绪等方面已经接近甚至超越此前几轮市场底部的极端水平,恒生指数月线支撑位为14600左右。因此,该行认为市场在目前水平获得一定支撑甚至出现一定反弹也不足为奇。

然而,2023年以来多次冲高回落的经验已充分向该行证明:反弹若要持续仍需要“对症”政策刺激作为基础,当前环境下需要及时且有力的财政支持。过去一段时间该行一直强调,强有力且及时的财政支持对重振信用扩张尤为关键,这对港股也同样重要。去年10月底万亿元国债和今年1月初央行重启PSL都是“对症”方向。但不论何种形式,都需要足够力度才能达到总量效果。该行测算显示,若2024年广义财政赤字脉冲相比2023年持平转正,对应净增财政赤字3万亿人民币左右。配置方向上,建议投资者关注政策发力点与对应的配置逻辑差异。更多的货币宽松对应小盘成长,更大的财政力度对应顺周期和核心资产。反之,若降息和更多财政力度未兑现或低于预期的话,高分红以及该行去年以来一直推荐的“哑铃型”策略仍将有吸引力,甚至有望继续跑赢。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