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证券:半固态装车元年已至 下一代电池技术蕴藏机遇

固态电池被认为是解决锂电池安全问题以及提升能量密度的理想方案,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获产业重点布局。

智通财经APP获悉,东方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固态电池被认为是解决锂电池安全问题以及提升能量密度的理想方案,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获产业重点布局。2022年以来,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国内企业在半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均大幅超预期,以卫蓝新能源和赣锋锂电等为代表的半固态电池在2023年实现量产装车,标志着半固态电池已经进入产业化元年。随着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落地和更多车企车型的装车应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有望加快。

东方证券观点如下:

固态电池进展超预期,半固态率先落地加速装车。

固态电池相较传统液态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方面的优势明显,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下一代电池技术之一。但由于其技术尚不成熟、成本依旧高昂,业界普遍认为商业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远在2030年。但2022年以来,国内企业以半固态方案作为过渡的中间路线,率先实现装车应用进入产业化阶段。随着装车车型增多,半固态电池应用规模扩大,经济性有望提升,带动产业链同步发展,或将加速向全固态电池最终形态的进化过程。

材料体系全面优化,电解质开辟新赛道。

电解质为固态电池关键创新点,三大技术路线各有优劣:硫化物离子电导率最高,远期发展潜力大,但稳定性差、成本高昂;氧化物电导率适中而稳定性好,研发验证进展较快;聚合物电导率受限,但应用难度小成半固态方案短期之选。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向高性能方向迭代,有望打开高镍三元、硅基负极的应用空间,长期来看锂金属负极和镍锰酸锂、富锂锰基等新型正极材料具备较好前景。

国内外公司积极布局,把握新技术机遇。

当前国内外涉足固态电池的企业较多,车企、研发机构、包含众多初创企业在内的电池企业及中游材料企业均投入新技术研发布局。工艺技术的创新和材料体系的变化,为全产业链带来新的机会。分环节来看,国内自主品牌及新势力车企半固态装车走在最前列,配套电池厂整体产能规划已进入百GWh量级,电解质材料的开发和量产进度则相对滞后,高镍三元正极国内已具备成熟量产能力,而硅基负极规模尚小有待放量。

固态电池被认为是解决锂电池安全问题以及提升能量密度的理想方案,作为下一代电池技术路线获产业重点布局。

2022年以来,固态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尤其是国内企业在半固态电池领域的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均大幅超预期,以卫蓝新能源和赣锋锂电等为代表的半固态电池在2023年实现量产装车,标志着半固态电池已经进入产业化元年。随着电池企业的产能规划落地和更多车企车型的装车应用,固态电池的产业化进程有望加快。

建议关注布局半固态的电池企业宁德时代(300750.SZ)、亿纬锂能(300014.SZ)、赣锋锂业(002460.SZ)等。

与液态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在材料端的核心变量为固态电解质,并有望提升高性能正负极材料和软包封装的渗透率。建议关注在相关材料上布局深入进度领先的企业:电解质上海洗霸(603200.SH)、金龙羽(002882.SZ),正负极材料容百科技(688005.SH)、当升科技(300073.SZ)、贝特瑞(835185.BJ)、璞泰来(603659.SH)、天齐锂业(002466.SZ)、赣锋锂业、杉杉股份(600884.SH),铝塑膜新纶新材(002341.SZ)、明冠新材(688560.SH)。

风险提示:固态电池产业化进度不及预期、技术路线革新风险、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