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报称,作为重要的基荷电源,核电在能源转型与“双碳”建设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有望实现稳健发展,且在持续稳定的核准数量推动下,行业景气度上行。而随着首台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正式商业化运行,核电行业新技术的应用推广同样值得期待。此外,高温超导赋能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加速,国内聚变项目也有望迎来快速发展。建议关注受益于核电投资增加、技术升级、国产替代的核心设备及零部件企业。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核电,基荷电源的重要角色
核电是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的方式,兼具清洁、低碳、高能量密度、经济性好等优势,能够保障以额定功率长期稳定运行,满足基荷电源可靠、经济、充足和清洁四大要求。我国核电产业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从第一座核电站建成至今,核电技术发展已经历四代主要技术变迁,第三代技术已实现商业化应用,成为核电机组建设的主流技术。而以高温气冷堆、钠冷快堆、快中子堆为代表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处于加速储备与示范应用阶段,四代技术凭借高能量转换效率、丰富的下游应用场景和独特的区位优势,中信证券预计,随着技术的逐步成熟,商业化应用也有望加速。
核电核准提速,资本开支上行,核心零部件放量在即
截至2023年底,我国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55台,装机容量5703万千瓦。根据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统计数据,预计2035年我国核能发电量在总发电量的占比将达到10%。考虑到核电项目的建设周期普遍在6-8年,中信证券预计,到2030年前我国有望保持每年 8-10台核电机组的核准节奏,相对过去两年每年核准的核电机组数量为10台,呈现出核准提速的状态。
核电站由核岛(NI)、常规岛(CI)和电站辅助设施(BOP)组成,根据IEA、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及Energy IntelIigence数据,设备投资占核电项目投资比重超40%。目前核心零部件已基本实现国产化,考虑到从招标到确认收入周期普遍在三年左右,随着2019年核电项目重启,中信证券预计,2024年后相关零部件企业业绩有望加速释放。
同时,技术突破对应的产业链投资机会同样值得关注,随着全球首台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正式在我国投入商用,中信证券判断,未来四代核电机组核准有望加速,建议关注特种电机、阀门、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乏燃料处理等核心零部件的投资机会。
能源终局方案,可控核聚变东风将至
中信证券表示,可控核聚变作为核能的重要分支,是解决能源危机的终局方案,通常由两个较轻原子(一般是氘和氚)的原子核在超高温、超高压的环境下,核外电子摆脱原子核的束缚生成新的原子核(氦)的过程在释放巨大能量的同时原料储量巨大、反正过程不涉及碳排放,同时兼具稳定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2023年以来,海外可控核聚变发展提速,以美国CFS、美国Helion Energy为代表的商业化聚变项目有望在2030前投入商用,倒逼国内产业加速推进,近年来随着技术突破和资本的持续涌入,包括中核集团、合肥等离子所、能量奇点、星环聚能在内的国内聚变项目推动国内可控核聚变研究和发展迈向新的阶段。
高温超导赋能可控核聚变,核心零部件产业化日趋成熟
磁约束作为目前可控核聚变的主流路径,超过一半的可控核聚变项目通过托卡马克装置实现,目前主流托卡马克装置采用铜或低温超导磁体,核心参数在于约束时间、温度以及等离子体密度,由于材料性质决定磁场强度易触及上限,传统托卡马克装置体积大、造价昂贵。近年来高温超导材料(YBCO)产业化持续推进,在材料性能上突破低温超导磁体场强上限,推动紧凑型托卡马克装置的加速发展,同时带动高温超导带材的持续放量(托卡马克装置建造成本中40%-50%为超导磁体)。
除此之外,近年来国内零部件企业在产品质量、客户响应度、研发能力等方面不断获得海外重点项目认可,在加速出海业务的同时,积极参与国内聚变项目建设,中信证券预计,2024年已规划待建项目有望加速启动核心零部件招投标,预计将带动偏滤器、包层、射频电源、真空腔体等相关企业规模化订单落地。
风险因素:
核电政策变动风险;核电投资不及预期风险;核电建设延期风险;国内外核电安全风险;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风险;可控核聚变研究发展不及预期,核心零部件产能扩张不及预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