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精选好书|《Cradle to Cradle》再升级!探索《The Upcycle》的革命性思想(下篇)

本书两位作者利用各自在化学和建筑领域的专业背景,从材料和结构两个维度入手,开创性地提出了Cradle to Cradle设计框架,强调产品从摇篮到摇篮、永续循环的理念,使人类活动能够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良性运转。

LINK-ESG 好书推荐官本期继续为大家介绍《The Upcycle: Beyond Sustainability - Designing for Abundance》。

Upcycle难题全解析:怎样突破传统壁垒

Upcycle理念虽然前景光明,但在企业落地过程中仍面临诸多障碍。这些障碍根植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和价值评判体系,涉及技术、成本、观念、利益等多个方面,绝非一蹴而就可以解决。让我们具体剖析一下这些"绊脚石":

传统思维惯性

· 长期以来,企业习惯于"取之自然、用之不竭"的线性思维,对循环经济认知不足

· "只问GDP、不问ESG"的传统发展观,使得环境、社会责任沦为经济增长的"附庸"

· 在"重速度、轻质量"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下,Upcycle创新动力严重不足

· 受成本效益制约,管理者倾向于"摘低垂果实",对Upcycle这种系统变革望而却步

技术能力欠缺

· Upcycle设计对企业的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多数企业尚缺乏足够的积累

· 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复杂环境影响缺乏科学评估手段,难以开展全局优化

· 缺乏对关键材料的环境与健康风险的量化分析模型,难以有的放矢地改进

· 对产品回收、拆解、再利用缺乏成熟的工艺路线,成本效益难以评估

产业链协同难度大

· Upcycle涉及从材料选择到产品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对产业链协同提出了更高要求

· 上游供应商规模小、分散度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执行Upcycle标准的意愿和能力有限

· 下游回收体系不健全,废旧产品"毁形"严重,材料再利用效率低下

· 产品设计环节与回收环节信息不对称,阻碍了材料的精准投放与高值利用

消费者认知尚浅

· Upcycle产品的环保价值尚未被消费者广泛认可,难以形成购买偏好

· 消费者对设计、材料创新的敏感度不足,Green Premium支付意愿有限

· 消费者对产品回收缺乏主动性,参与Upcycle闭环的自觉性不高

· 消费者对二手产品、再生材料存在污名化偏见,阻碍了材料的高值循环

基础设施配套滞后

· Upcycle工厂对废水、固废处理提出更高要求,而多数园区的基础设施供给尚不完备

· Upcycle材料应用缺乏统一标准体系,原料供给难以保障,制约了规模化生产

· 逆向回收物流网络不健全,回收、清洗、分拣、再加工等配套设施缺乏

· 缺乏覆盖全国的材料协同网络,材料供需信息不对称,势单力薄难成气候

诚然,这些障碍对企业而言犹如"逆风",倒逼着企业必须迎难而上、勇于创新,在曲折中砥砺前行。同时,这也为政府、社会组织、消费者等利益攸关方敲响警钟,呼吁各方协同发力,凝聚起Upcycle变革的强大合力。

打破物质枷锁:消费者心态全面转变

从"拥有"到"使用",是消费者观念转变的关键一环。这意味着消费者要从"占有物品"转向"体验价值",从追求"多多益善"转向崇尚"适度节制",从关注"所有权"转向重视"使用权"。这种从"物质主义"到"功能主义"的消费观念嬗变,既是circular economy的内在要求,更代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然而,这一转变绝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社会各界群策群力、多管齐下,循序善诱、春风化雨。下面就让我们具体探讨一下相关策略:

培育环保消费意识

· 政府牵头开展环保公益宣传,强化公众的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

· 学校将环保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从娃娃抓起,培养简约适度的消费观

· 环保NGO发挥宣传造势功能,创造性开展体验式环保活动,强化公众参与感

· 新闻媒体客观报道环境问题,宣扬绿色生活方式,营造崇尚环保的社会氛围

优化消费选择环境

· 加大对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的政策扶持,助力"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做大做强

· 建立完善的绿色产品认证与标识体系,为消费者选择环保、节俭型产品提供便利

· 依法严惩"过度包装"等误导性营销,为消费者营造"少即是多"的选择环境

· 建立"限塑令""限购令"等强制性规范,倒逼消费者摒弃过度消费、奢靡浪费习气

创新服务导向型商业模式

· 积极发展"产品即服务"的商业模式,诸如租赁、按次付费、会员制等,让消费者享受"使用而非拥有"的优质体验

·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个性化服务,增强顾客体验感与归属感

· 提供优质售后服务,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培养顾客节约、爱惜的消费习惯

· 借助App等数字化工具塑造品牌社群,深化与消费者的情感连接,培养忠诚度

培育绿色消费文化

· 发掘传统"节俭"文化的时代价值,融入现代消费语境,使"节流"成为新时尚

· 鼓励公众人物、意见领袖、网红等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发挥示范效应

· 在社交媒体、公益广告等渠道树立绿色消费典型,凸显环保行为的社会认同感

· 在新年、纪念日等特殊时点倡导"非物质"礼物,如体验、慈善等,彰显"少即是多"的文化内涵

完善闭环消费机制

· 建立健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为消费者"以旧换新"提供便利渠道

· 发展二手交易市场,提高闲置物品流动性,延长产品使用寿命

· 为消费者参与产品租赁、维修、再利用等环节提供技术支持与经济激励

· 在社区设立环保积分,将参与分类回收与循环利用与个人信用挂钩,激发参与热情

消费者观念的革新,本质上是人的"主客体关系"的重构。在传统的"物质主义"语境下,人是"主体",物是"客体",人通过占有、消费物品获得满足。而circular economy时代,"人-物关系"发生根本逆转:人要成为资源的守护者,而非占有者;要成为产品的使用者,而非消费者。这种观念转变触及灵魂、掷地有声,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反思"生存何为"这一终极命题,开始自觉地对"自然客体"心存敬畏,对子孙后代心怀责任。这是对工业文明弊端的深刻反思,更昭示着人类走向"诗意栖居"的美好未来。

政府在推动Upcycle设计中责无旁贷、大有可为。这是因为,Upcycle设计不仅关乎企业竞争力,更关系到国家产业升级、生态文明建设、绿色转型等宏大议题。政府若能以"催化剂"和"园丁"的姿态,在宏观层面营造良性生态,在微观层面精准扶持,定能为Upcycle变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政府的具体"施力点":

一、政策引导,明确方向

· 将circular economy纳入国家战略,以Upcycle为抓手,推动资源永续利用、废物零排放等目标落地

· 在产业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Upcycle生态设计的要求,引导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变革

· 制定Upcycle产品认证与评估标准,为企业实践提供"指挥棒"

· 在政府采购中优先选用通过Upcycle认证的产品,以身作则,引领绿色消费风尚

二、创新驱动,聚焦供给

· 将circular design列为国家和地方科技计划的重点支持方向,加大研发投入

· 搭建跨部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的创新链条

· 建立Upcycle材料数据库,为企业产品设计、材料选择等提供信息支持

· 支持发展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Upcycle设计工具,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三、财税激励,扶持龙头

· 对获得Upcycle产品认证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

· 设立Upcycle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初创期的"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

· 将Upcycle指标纳入环境、能耗等领域的税收优惠条件,引导企业主动变革

·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绿色金融体系,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身Upcycle变革

四、示范引领,建设新城

· 选择有条件的城市建设Upcycle设计示范区,打造circular economy产业集群

· 支持有基础的园区创建Upcycle设计国际合作园区,引进全球创新资源,塑造"世界工厂"新形象

· 在城市更新中因地制宜推广Upcycle理念,推动建筑、基础设施的绿色低碳化改造

· 通过示范项目树立标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更多城市转型发展

五、协同共治,营造生态

· 强化部门统筹,打破"条块分割",形成Upcycle创新合力

· 推动建立覆盖全国的"城市矿产"回收体系,打通Upcycle"微循环"

·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维护Upcycle领域创新主体的合法权益,激发内生动力

· 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加强与发达国家在Upcycle领域的交流合作,汲取先进经验

六、普及教育,凝聚共识

· 将circular design理念纳入多层级人才培养体系,为Upcycle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 鼓励高校开设Upcycle相关课程与专业,加强产学研用协同育人,培育复合型人才

· 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Upcycle理念,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形成"全民参与"的生动局面

·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以政府公信力引领社会价值观念变革

毋庸讳言,推动Upcycle变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更非一己之力。这注定是一场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攻坚战",需要调动各方积极性,凝聚起举国上下的磅礴力量。

环保不再盲目:解码产品环评的科学方法

评估产品环境影响的量化工具和框架,是开展Upcycle设计的重要基石。只有建立科学完备的评估体系,明确"在哪评、评什么、怎么评"等问题,才能做到心中有"ESG尺",手中有"优化刀",在扎实的分析基础上优化升级,推动产品实现由"摇篮到摇篮"的永续进化。下面就让我们逐一盘点一下热门的评估工具和框架,解析其核心要义:

一、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

· 基本原理:系统评估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环境影响,涵盖原材料获取、生产制造、运输配送、使用维护、废弃回收等各环节

· 评估指标:资源消耗、能源使用、温室气体排放、水体富营养化等

· 典型方法:ISO 14040/14044标准、欧盟产品环境足迹(PEF)等

· 关键优势:全局视角、量化分析、环节全覆盖,有助于发现系统性优化机会

· 应用限制:数据获取难度大、建模需要高专业性,中小企业难以独立开展

二、Material Flow Analysis (MFA)

· 基本原理:基于物料守恒定律,定量分析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物质输入、输出、存量变化及其环境影响

· 评估指标:物质利用效率、资源产出率、废弃物排放强度等

· 典型方法:欧盟物质流核算标准方法(EU-MFA)、UNEP全球物质流数据库等

· 关键优势:直观展现资源利用现状,为循环经济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

· 应用限制:侧重宏观尺度分析,微观层面操作性不足,难以直接指导产品设计

三、Ecological Footprint (EF)

· 基本原理:度量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用地球承载力(公顷)表征对生态的占用程度

· 评估指标:碳足迹、水足迹、生物承载力占用等

· 典型方法:WWF生态足迹计算器、ISO 14067碳足迹标准、ISO 14046水足迹标准等

· 关键优势:指标通俗易懂,有助于传播可持续理念,引导绿色消费

· 应用限制:存在边界交叉、数据不确定性等局限,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可比性有待提高

四、Cradle-to-Cradle Certification

· 基本原理:基于Cradle to Cradle设计理念,从材料健康、原料再利用、可再生能源利用、水资源管理、社会公平五大维度评估产品可持续性

· 评估指标:各维度均设定对应要求,分为铜、银、金、铂金、铂金+五个等级

· 关键优势:体系完善、标准严格,代表了circular design的最高水准

· 应用限制:认证周期长、费用高,门槛较高,主要由龙头企业引领

五、Circulytics

· 基本原理:由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开发,结合LCA和C2C思想,定量评估企业circular economy转型绩效

· 评估指标:原材料投入、产品设计、回收利用、环境足迹等

· 关键优势:兼顾产品、公司两个层面,既评估当前表现,又检视长远能力

· 应用限制:仍处于发展初期,指标内涵、评分规则等有待进一步细化

六、其他新兴框架

· 荷兰Circular Transition Indicators (CTI):由WBCSD开发,聚焦产品和公司的circularity评估

· 法国Circular Economy Evaluation Tool:由ADEME开发,用46个指标评估企业循环经济绩效

· 中国《循环设计产品评价通则》:工信部、标准委联合发布,为企业循环设计提供依据

可以看到,尽管各类评估工具和框架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但其核心要义殊途同归:即以全生命周期视角,客观度量产品对资源环境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优化设计、改进流程,最终实现"doing more with less",创造环境效益和商业价值的"双赢"。这也昭示着,circular economy时代产品创新的逻辑正在悄然生变:由"一次性"走向"永续型",由"线性"走向"循环式",由"事后控制"走向"源头预防"。

从新手到专家:Upcycle设计师的必备技能全解析

Upcycle设计师是引领可持续设计变革的中坚力量。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捕捉circular economy的创新机遇,以系统的思维方式谋划产品"永续进化",以精湛的设计技艺打造"从摇篮到摇篮"的美好愿景。可以说,Upcycle设计师肩负着链接商业价值与环境责任的神圣使命,是circular economy生态圈中不可或缺的"设计先锋"。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寻Upcycle设计师的必备技能,描绘他们的成长路径:

一、系统思维

· 具备全局观,洞悉产品设计、生产、使用、回收等环节的内在联系

· 善于多维度考量设计决策对资源、环境、社会的影响,平衡短期利益与长远规划

· 能基于生命周期思维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浪费,创造循环价值

二、材料专业知识

· 深谙材料学、化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知识,掌握各类材料的性能特点

· 拥有材料健康与安全评估能力,精通有害物质管控、环保合规要求

· 关注新材料研发动态,善于发掘环保材料的创新应用场景

三、制造工艺理解

· 了解产品制造、组装、运输、回收等环节的工艺流程,洞悉废弃物产生原因

· 能针对性优化产品设计,减少制造损耗,提高材料利用效率

· 关注清洁生产、再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为设计注入创新灵感

四、商业思维

· 具备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能捕捉消费者的环保诉求,挖掘circular产品的差异化卖点

· 掌握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环保性、功能性、经济性间实现平衡,为企业创造商业价值

· 善于将设计融入商业模式创新,如租赁制、产品即服务等,拓展盈利空间

五、数字化技能

·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模拟等数字化工具,提高设计效率与精准度

· 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智能化设计优化模型,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 利用数字化协作平台,打通设计、制造、营销等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协同创新

六、可持续发展理念

· 将环保视为一种信念,而非被动应对,对推动循环经济、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充满使命感

· 善于从多元视角看待问题,如环境正义、代际公平等,在设计中融入人文关怀

· 保持开放心态和创新精神,主动学习circular design领域的前沿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基于上述认知,我们可以勾勒出Upcycle设计师的成长路径:

· 教育阶段:在设计类院校学习期间,打好跨学科知识基础,培养系统思维能力;同时积极参与circular design项目实践,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拓展视野。

· 职场起步:进入企业后,quick learn各部门业务流程,融入企业文化,将Upcycle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同时主动承担circular design项目,锤炼专业技能。

· 职业发展:逐步成长为企业内部circular design领域的"意见领袖",参与重大项目决策,引领团队创新;同时广泛参与行业交流,善于总结提炼经验,建立个人影响力。

· 行业领军:成为Upcycle设计领域的行业领军人物,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搭建跨界合作网络;同时积极传播环保理念,以独到见解引领行业思潮,推动更多企业、社会各界践行可持续发展。

Upcycle设计师的崛起,是circular economy大潮催生的时代产物,更是自我价值实现的主动选择。站在人类文明演进的高度审视,他们以设计之笔,重新定义了人与物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谱写了新的诗篇。这条成长之路注定充满荆棘,但Upcycle设计师们深信,用创新点亮人类未来的脚步不会停歇。在他们眼中,circular design不仅仅意味着职业,更是一种信仰、一份责任、一个承诺。

引领绿色浪潮:Upcycle如何塑造ESG新标准

Upcycle必将成为ESG创新的重要方向,这已是大势所趋、势不可挡。随着ESG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崛起,circular economy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永续发展已然成为衡量企业价值的新准绳。在此背景下,Upcycle理念与ESG的深度融合,将成为激发商业创新活力、重塑产业发展格局的核心驱动力。下面就让我们展望Upcycle在ESG创新图景中的美好愿景:

一、重构商业模式

· Upcycle理念倡导"products of consumption"向"products of service"转变,为服务型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无限遐想空间

· 通过产品租赁、按次付费、会员制等模式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在提升用户体验的同时实现闭环管理

· "智慧回收"系统的建立,将让废弃物管理从成本中心蜕变为利润中心,开创ESG创新盈利新路径

二、升级产品价值主张

· Upcycle视角下,产品不再是"一次性消费品",而是永续创造效用的"养分载体",蕴含无限循环再生的可能

· 秉持"Rethink Waste"理念,从源头革新产品设计,将环保、健康、耐用等属性内置于产品功能中,重新定义产品价值内涵

· 循环利用成为产品的"标配",消费者乐于为"负责任的产品"买单,品牌美誉度和溢价能力将显著提升

三、革新运营管理流程

· Upcycle思维下,ESG绩效考核将覆盖采购、生产、仓储、物流等运营全流程,倒逼形成"责任导向"的组织管理机制

· 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产品全生命周期溯源管理带来新的解决方案,提高ESG管理的精准性和时效性

· 循环供应链的打造,将推动供应商在ESG领域的同频共振,实现从"自我优化"到"生态共赢"的蜕变

四、开创技术创新路径

· Upcycle理念昭示传统的"减量化、再利用"技术路线已难以满足circular economy发展需求,亟需从材料、工艺、装备等环节系统性创新

· "仿生学""合成生物学"等新兴技术领域蓄势待发,有望催生出一系列模仿自然、超越自然的颠覆性环保技术

· 技术创新将与商业模式、产品设计等多维创新交相辉映,共同开创ESG创新的新境界

五、链接多元利益相关方

· Upcycle设计师将与环保组织、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等开展多层次合作,汇聚各界智慧,为ESG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 "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的协同创新生态加速形成,让消费者、员工、社区等利益相关方成为ESG价值创造的"共同缔造者"

· 跨产业协同的加强,将推动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circular economy命运共同体,ESG创新成为各行各业的共同责任

六、助推可持续发展转型

· Upcycle理念与ESG的结合,将Circular设计提升到了可持续商业变革的战略高度,为企业实现经济价值、环境价值、社会价值多维共生指明方向

· "设计即策略"成为企业ESG变革的新范式,全员参与设计、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加速形成

· Upcycle设计将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投资决策、品牌传播、公众沟通等领域发挥日益凸显的引领作用

放眼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ESG浪潮的裹挟下,Upcycle创新将如一股清流,潜移默化地重塑人类发展观、价值观和行为范式。"自然之道,循环不息",Circular Economy理念昭示着人类终将从"自然的主宰者"蜕变为"自然的守护者",在"天人合一"中实现可持续繁荣。身处这场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应袖手旁观,而应以Upcycle的创新视角和ESG的价值追求,用点点滴滴的行动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Upcycle理念的传播和践行,需要政府、企业、学术界等多方协同发力,形成合力。唯有跨越"政产学研用"的藩篱,打通理论与实践的边界,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新生态,方能让Upcycle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下面就让我们畅想一下政商学界携手推进Upcycle的美好愿景:

一、政府层面

· 将circular economy纳入国家顶层设计和区域发展战略,为Upcycle发展指明方向

· 健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为Upcycle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 完善绿色金融、环保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身Upcycle变革

· 加强正面宣传引导,营造有利于Upcycle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

· 加强与国际组织合作,引进circular economy领域前沿理念与实践经验

二、企业层面

· 将Upcycle内化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基因,将环保责任融入商业决策的方方面面

· 成立Upcycle设计创新中心,打造专业化、市场化运作的创新平台

· 加大环保创新投入,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环节形成系统合力

· 积极践行可持续采购,携手供应链伙伴共同开发Upcycle产品与服务

· 创新传播方式,用社交媒体、体验式营销等赢得消费者对Upcycle的认同

三、学术界层面

· 加强circular economy前沿理论研究,为Upcycle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提供学理支撑

· 促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如材料、化学、生态学、管理学等,拓展Upcycle研究视野

· 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加强环保类、资源类学科建设,为Upcycle输送"绿色人才"

· 深化产学研合作,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协同攻关,加速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 主动融入国际学术网络,积极参与circular economy领域全球性、区域性合作平台

四、多方协同

· 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Upcycle协同创新平台,汇聚各方资源与力量

· 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促进跨行业对话交流与资源共享,形成跨界协作新生态

· 支持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充分发挥其"柔性""灵活"优势,成为连接各界的"黏合剂"

· 鼓励全社会形成参与Upcycle的良好氛围,让环保行动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选择

· 主动对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讲好Upcycle"中国故事",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

(Link ESG推荐官 童易星)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