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海证券:中国车企自主欧洲远航 展望三倍增长空间

作者: 智通财经 刘璇 2024-07-25 11:26:48
欧洲本土汽车工业较发达的德、法、意三国本土品牌影响力强;英国、挪威、西班牙等其他无强势本土品牌的国家,外来品牌发展较顺利。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海证券发布研报认为,我国自主车企在智能电动时代存在先发优势,新能源产品在全球范围拥有较强产品竞争力,中国自主品牌迎来难得的历史出海机遇,有望借助新能源产品的竞争优势整体提高中国汽车工业在国际的影响力,从而推动中国自主品牌在全球范围的放量。尽管短期中国乘用车出口受到以欧盟为代表的相关地区贸易壁垒阻碍,但长期看中国汽车制造业的整体实力持续提升,欧盟等国贸易壁垒的措施短期或对出口有影响,但中长期不改中国整车走出去大趋势,中国优质整车有望成为全球领先整车企业。

欧洲乘用车市场需求总量稳定,受经济水平影响西欧国家汽车消费强于中&东欧国家。据MarkLines,2004-2023年欧洲总体乘用车市场上限稳定在1800万辆左右,其中西欧地区经济较发达,乘用车销量远高于中&东欧地区。欧洲市场消费偏好与我国有较大差异,按车型结构:小车/两厢车备受欢迎,各品牌均有经典车型。按品牌结构:欧系品牌拥有绝对优势,外来品牌中日系、韩系表现良好。

其中汽车工业较发达的德、法、意三国本土品牌影响力强;英国、挪威、西班牙等其他无强势本土品牌的国家,外来品牌发展较顺利。按动力形式结构:欧洲新能源车渗透率受政策影响存在较大地区差异。西欧对新能源车接受程度较高,据Marklines数据,2023年西欧新能源渗透率达24%,其中挪威的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经达到90%,德、法、英三国新能源渗透率均超过20%,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政府支持力度较小,新能源渗透率处于较低水平;中&东欧则仍是偏爱燃油车,新能源渗透率仅有3.5%。

欧洲成为中国自主品牌的重要出口目的地,性价比&智能双路线构建错位竞争。在中国乘用车出口地区结构中,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众号,2023年欧洲(含俄罗斯)已成为中国乘用车出口量占比最高的地区,占比37.5%。出口欧洲(不含俄罗斯)结构,按动力形式:新能源车型占比67%;按国家地区:西欧重点出口国家为比利时、英国、西班牙等;中&东欧重点出口国家为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哈萨克斯坦等。中国车企目前出口欧洲策略主要分为三类:1)收购欧洲传统品牌,利用品牌欧洲背景优势占据市场份额;2)自主开拓市场,推出自有品牌,合作或自营当地销售渠道深耕当地市场;3)反向合资快速扩张,通过与国际汽车集团合资合作,灵活快速出海。竞争策略主要分为两种:1)低价优质策略打造性价比竞争力;2)高端智能策略打造差异化竞争力。

中国自主品牌进入欧洲难易不同,预计远期欧洲自主销量空间在315万辆。目前进入欧洲市场的自主品牌布局:上汽名爵、比亚迪、吉利领克/极氪布局在西欧国家;长城、奇瑞、上汽名爵进入中&东欧市场。中国自主车企进入欧洲市场可行性主要考虑欧洲当地政策环境、对外来品牌友好度以及潜在新能源渗透潜力。按政策友好度:欧盟成员国中汽车工业强国对于中国自主品牌在政策端并不友善,较难进入。其他西欧国家,如英国,以及北欧国家相对容易进入。按外来品牌接受度:中&东欧国家本土汽车工业不强,对外来品牌接受度较高。按新能源渗透提升空间:除俄罗斯及挪威等国外,其余大多数欧洲国家未来新能源渗透潜力提升空间较大。综合以上三个维度考量,国海证券认为西欧的英国、西班牙和中&东欧地区对于中国自主品牌进入可行性较高。考虑到欧洲市场未来销量预计恢复至1831万辆左右,国海证券预计中国自主品牌占比为17%,对应远期中国自主销量空间在315万辆左右,其中英国、西班牙、中&东欧地区自主品牌预期占比分别为20%/20%/45%,对应销量分别为46/26/170万辆。

投资建议:国海证券继续看好中国优质整车企业比亚迪、长城汽车、零跑汽车、上汽集团、吉利汽车、长安汽车等。汽车行业技术变迁,结构升级,海外扩张仍处于高速变化中,中长期角度汽车优质公司有望在新一轮的产业变迁中持续成长向上,因此国海证券维持汽车行业“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竞争加剧导致中国车企海外产能利用率、出口不及预期;国际市场需求不稳定、汇率波动风险;对海外市场需求把握不精准风险;海外市场政策变动、地缘政治因素及贸易摩擦风险;个别国家对华政治导向及舆论带来的风险;重点关注公司业绩不达预期风险;市场空间测算偏差风险,相关数据仅供参考。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