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10年FDA批准药物情况看全球Top20药企的创新能力,窥见未来

作者: 智通转载 2024-08-11 07:21:27
本周Drug Discovery Today刊载分析文章,讨论近10年间(2014-2023)美国FDA相关新药批准的前20家头部制药公司研发上市的新药动态。

看准研究动态、把握研究方向,本周Drug Discovery Today刊载分析文章,讨论近10年间(2014-2023)美国FDA相关新药批准的前20家头部制药公司研发上市的新药动态。

拉出10年数据,分析创新程度,评估各大头部药企的创新能力。数据不会撒谎,时间会见证一切!近十年,头部药企获批新药数量整体在下降。

近10年20家龙头药企获FDA批准的新药有176款;另有33款新药是在获批后,头部药企通过收购获得;龙头药企近10年共推出83款首创新药(First-in-class);20家头部药企获批最多的新药在肿瘤治疗领域;大型药企在研发产出的份额从2014年的72%下降到2023年的40%;然而,谁正在失去研发创新优势、进而失去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呢?又有哪些龙头在一些治疗领域恒久制霸?

近10年,头部20家药企研发、收购产出

如下表,是全球头部20家药企在近10年间(2014-2023)获得FDA批准上市的新药数量随着年份的分布。

可以看出,有些龙头已经表现出了颓势,而有些龙头仍旧年年有产出或几乎年年有产出,成绩亮眼,比如诺华、礼来、阿斯利康、赛诺菲、强生、吉利德、默沙东、辉瑞、罗氏等。

图片
图片

创新竞争力

在过去的20年里,似乎医药行业的研发(R&D)生产力在持续的下降。在医药行业,一个制药公司的竞争力、和增长与其创新能力直接相关。

研发投入是指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支出;而研发产出则是指新药获批的数量;研发成果是新药的医疗和经济价值。只有拥有足够的研发生产力,制药公司才能不断推出具有竞争优势的新药。

医药行业怎样定义“创新”呢?

在药物创新的背景下,差异化就是创新的一种表象,这可能设计新药的结构、药理、药效、或药代动力学新颖性。

此外,创新也可以定义为将产品的技术开发与市场引入相结合的过程。这是一个从过程的具体结果的层面来定义创新。

就医药行业而言,制药公司在经过大量的药物研发(发现和开发)之后,一种新药获得FDA批准,这就是创新,一个过程的特殊结果。

那么,衡量一个制药研发组织成功与否,典型的指标包括:新药批准的数量(研发产出)、每个新药批准的研发支出(研发效率)、或研发回报水平(研发效果)。

FDA批准药物数是一个制药公司创新能力的必须指标,而FDA定义的创新为:新药(或新治疗方案)如果获得药物评估和研究中心(CDER)的批准,就有资格成为创新。

具体来说,新分子实体(NME)或新治疗生物制剂(NTB)是指从未在美国获得批准和上市的新药活性成分。、

创新性指标

一种新药的创新程度,或者说新颖程度,取决于它与现有的治疗方法的差异化。

对于首创新药(First-in-class),它是否真的能提供更高额治疗价值呢?这是存疑的。然而,它们代表了重要的科学进步,是制药创新的代名词。

同样,FDA在审批过程中,也会考虑新药的差异化程度。比如,FDA还会提供标准流程以外的优先审查权。这要求新药与先有后疗法相比,具有显著改善(安全性或有效性),表现出更高的差异化水平,可以归类为突破性创新。

此外,FDA还有多种加速监管途径,如快速通道、加速审批、突破性治疗指定等。这些加速药物审批程序也不是相互排斥的,如果一个新药通过了多个加速程序批准,那么也表明它大的创新程度更高。

因此,如果一种新药被FDA区分批准、或者首创新药批准、或多个加速获批,则表明其创新程度很高。

以上也为分析一家制药公司在较长时期内的研发产出、创新能力提供了几个分析指标:FDA新药获批数、获批首创新药数、优先审评、加速或突破性创新获批数等。

图片
图片

如上表,是头部20家药企近20年通过自研获批、或者收购获批新药等获得的新药总数。其中,又将这些新药按照:首创新药、新分子实体、新治疗生物制剂实体、优先审查、孤儿药、突破性创新、加速审批等细分。

自2014年-2023年间,FDA为全球头部20家药企批准了176款新药;这些龙头药企又通过批准后收购获得了另外33款新药。

按照药物形态划分,这些新药包含130种新分子实体(NMEs)、75种新型治疗生物制剂(NTBs)、以及4种寡核苷酸/反义分子。

头部20家药企总体创新产出下行

如下图a,获FDA批准的新药中,来自头部20家药企的份额近10年呈下行趋势,从2014年占比71% (29/41)下降到2023年占比仅仅40% (22/55)。

图片

这10年间,包括获批后收购所得,头部20家药企总产出209款新药,平均一家一年一款新药。但药企间存在着显著差异。

从产出总量来看:

第一:诺华,自研19款、收购4款,平均每年产出2.3款,而且也是唯一一家每年都有自研产出的药企;

第二:阿斯利康,自研16款、收购5款,平均每年产出2.1款,仅有2年没有自研产出(2016、2019);

第三:辉瑞,自研15款、收购3款,平均每年产出1.8款,仅有3年没有自研产出(2014、2020、2021);

第四:默沙东,全部产出来自自研的15款,平均每年产出1.5款,仅有3年没有自研产出(2020、2022、2023);

第五:礼来,自研13款、收购1款,平均每年产出1.4款,仅有1年没有自研产出(2021);

第六:罗氏,自研10款、收购4款,平均每年产出1.4款,仅有3年没有自研产出(2016、2018、2021);

第七:艾伯维,自研7款、收购6款,也是购买力最强的一家药企,平均每年产出1.3款,有4年没有自研产出(2015、2020、2022、2023);

第八:百时美施贵宝,自研8款、收购4款,平均每年产出1.2款,有5年没有自研产出(2016-2019、2021);

第九:强生,自研10款、收购1款,平均每年产出1.1款,仅有2年没有自研产出(2016、2020);

第十:葛兰素史可,自研8款、收购2款,平均每年产出1款,有4年没有自研产出(2016、2017、2-19、2022);

其余10家产出均低于平均1款每年,又以安斯泰来(平均0.4)、拜耳(平均0.4)、百健(平均0.3)最低。

从首创新药来看:

如上一单元细化表格所示,头部20家药企共推出了83款首创新药。如下图,从2014年的14款,减少到了2023年的7款,整体也呈下行走势。在公司层面:

首创新药数量最多的是诺华(9/23)、阿斯利康(8/21)、默沙东(8/15)、百时美施贵宝(7/12)、罗氏(6/14)、强生(6/11)。

首创新药占新药产出比例最高的是安进(71%)、百健(67%)、百时美施贵宝(58%)、勃林格殷格翰(60%)、强生(55%)、默沙东(53%)、安斯泰来(50%)、吉利德(50%)。其余,占比均低于50%,其中又以艾伯维(23%)、礼来(21%)、武田制药(11%)首创新药比例最低。

图片

从优先审查来看:

20家头部药企产出的209款新药中大多数是通过优先审查获得批准的(共131款,占比63%)。

其中获得优先审查较多的药企为:诺华(15/23)、罗氏(12/14)、阿斯利康(11/21)、辉瑞(10/18)、默沙东(10/15)。

从孤儿药获批来看:

由20家头部药企产出的孤儿药共102款,占比48.8%。其中孤儿药最多的几家公司为:阿斯利康(12/21)、诺华(11/23)、罗氏(10/14)。

从获得突破性疗法来看:

共有75款新药获得突破性疗法批准,占比35.9%。其中产出最多的药企:罗氏(9/14)、诺华(8/23)、阿斯利康(6/21)、辉瑞(6/18)。

从加速获批来看:

共有41款新药获得加速批准资格,其中获得资格最多的药企为:罗氏(6/14)、诺华(4/23)、阿斯利康(4/21)、强生(4/11)、礼来(4/14)。

总体而言,虽然20家头部药企整体创新产出在下行。但也有几家龙头,不管是在新药的产出数量上,还是在首创新药、优先审查、突破疗法、孤儿药、加速审批等方面都保持着强健的竞争力。比较突出的如诺华、阿斯利康、罗氏等。

靶标类型及治疗领域分布

图片

如上图,头部20大制药公司获批新药最多的领域是肿瘤(80个,38.3%),其次是传染病(28个,13.4%)、神经系统疾病(19个,9.1%)、心血管疾病(18个,8.6%)和免疫学(12个,5.7%)。

一些龙头药企在特定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功。

百健在神经病学领域推出了三种新药(百健100%的新药批准)。

吉利德87.5%在传染病、抗病毒领域;强生63.6%在肿瘤学领域;诺和诺德60%在代谢疾病/内分泌领域;诺华57%在肿瘤学领域;

BMS50%在肿瘤学领域;礼来50%在肿瘤学领域);辉瑞50%在肿瘤学领域;罗氏50%在肿瘤领域等。

就首创新药申请而言,排名前20的制药公司在肿瘤学领域推出了30种新药(36.1%),在心血管疾病领域推出了13种新药(15.7%),在感染性疾病领域推出了10种新药(12%),在神经系统疾病领域推出了8种新药(9.6%),其余22种首创新药药物分布在其他7个治疗领域(26.5%)。

靶标类型分布:

如下图,显示了按照药物靶标类型划分,头部20家药企的新药获批情况。

图片

2014-2023年,激酶(23%)是新药最突出的靶标类别。其它酶(21%)、G蛋白偶联受体(18%)和其它受体(17%)也是相关的生物靶点类别。

总结与展望

这些龙头药企新获批新药数量的下降,以及相关的创新能力的下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与研发项目缩减有关。

尽管今年来研发支出普遍增加,但也可能与可用研发投资的分配不太成功有关。

如果龙头药企在研发创新方面继续失势,那么它们维持竞争优势、弥补专利到期、确保长期市场成功以及维持其商业模式的能力都将受到质疑。

科学复杂性、更加严格的法规、更高的处理标准是导致研发生产率下降的常见原因。然而,随着非前20药企的新药获批数量不断增加,可能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着龙头药企的研发产出,包括:

1、早期减少管线的趋势(止损、聚焦资金投入)导致较少获批;2、从投资科学/发现研究转向药物开发的趋势;3、缺乏“组织效率”;4、以前糟糕的战略决策;5、研发战略定位频繁变动,导致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研发领域吸收能力不足;6、过于专注传统技术,导致错失新技术的机会。

首创新药的下降很难解释,但是有一些合理的因素,包括:

确定新的、可用药的和安全的靶标所需的科学的复杂性和研究的资源密集性;医药行业研发的重点是降低风险的策略,优先考虑同类最佳,而不是是否首创新药。无论未来研究结果如何,以上的分析逻辑,指出了制药成功的三个关键驱动因素:打破路径依赖、获取吸收能力、建立动态能力。

研究还指出,不太成功的公司需要放弃传统技术,增强对新技术的吸收能力,并提高其动态能力,以更好地利用外部创新。这些方法结合起来,将提高研发的效率和效果,从而开发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新药。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精准药物”;智通财经编辑:严文才。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