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国信证券发布研报称,资管新规前的资金池时代,类似保险资管,银行理财扮演“稳定器”角色,净值化时代后如果严格执行公允价值计量,理财和公募一样更表现为“放大器”角色。一方面,理财净值化转型有助于明确资管产品风险和收益归属,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投资者教育应匹配净值化要求,即逐步承担更多净值波动风险。金融机构销售资管产品时有必要做好投资者服务,提供相关咨询,充分向投资者提示风险。
7月理财收益和规模均录得较优成绩。其中7月债牛持续,理财收益率提升,产品规模加权平均年化收益率2.98%,较上月回升17bps;7月份存量规模回升,行业总规模达到29.5万亿元,环比上月增加1.4万亿元。
规模见喜,但仍要考虑行业净值化转型的长期问题。在打破刚性兑付的环境下,长期看资管产品无法同时兼具“低风险”和“高回报”,追求高收益的同时要承担高风险。近期央行货币政策报告肯定了理财净值化转型的作用。一方面报告专栏净值化有助于明确资管产品风险和收益归属,促进市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投资者教育应匹配净值化要求,即逐步承担更多净值波动风险。金融机构销售资管产品时有必要做好投资者服务,提供相关咨询,充分向投资者提示风险。事实上,正如报告提到,“资管产品的收益最终取决于底层资产”,但今年以来部分理财产品靠收益平滑、收益嵌套等模式,实际上产品收益显著高于底层资产,这要求银行理财产品需加大转型进程。
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型化实现一波三折。2006年资管产品计量就被分为摊余成本法和公允价值法。根据监管要求,适用摊余成本法理财产品有且只有两类:一是现金类产品,包括公募货基和银行现金类理财,二是封闭型产品,相关产品到期后自动到账,不能滚动续期,不能继续持有。除以上外,摊余成本法产品投资资产也受到严格限制,比如底层资产要符合“本金加利息”的合同现金流量特征(SPPI测试),类似债券、贷款能通过SPPI测试,股票无法通过该测试,而银行发行二级资本债,由于存在减计或转股条款也无法通过改测试,所以摊余成本法产品不能投股票、二级资本债等资产。
2018年后资管新规要求理财净值化转型,转型进展较快,得益于资产价格机会。具体一是2017年因为去杠杆阶段性债券市场收益率高企,18年后债市走牛带来显著资本利得收益,二是19-21年股票市场核心资产牛市,信用债打底,公募做委外增厚收益。股债双牛带动了一系列净值型产品大量发行,如“固收+”理财、如定期开放型理财和最低持有日期型理财,这三类产品最高占比近40%,构成公允价值计量的净值型产品主力。2022年后股债均先后转熊,相关三类产品也出现了显著回撤;这也导致银行理财要开发一系列既按公允价值计量的净值型产品,又能客户摊余成本的体验,具体举措包括不限于:嵌套信托并引入收益平滑基金、投资上交所私募债并引入信托报价、大幅投资保险资管嵌套的存款,反而类似高分红股票投资、利用国债期货和利率互换做对冲用的不多。尽管信托平滑、借道险资等逐步叫停,但类摊余成本的效果目前较契合客户负债端需求。
理财迈向真净值,资产价格波动放大,投资者预期管理需加强。资管新规前的资金池时代,类似保险资管,银行理财扮演“稳定器”角色,净值化时代后如果严格执行公允价值计量,理财和公募一样更表现为“放大器”角色。如果类摊余产品后续逐步退出,监管持续推动理财公允计量,后续会出现:一是信用债期限利差提升,主要是理财持仓久期缩短,更偏好买入短久期债券;二是放大金融二级资本债和永续债信用利差,三是同业存单季末效应增强,即理财季末卖NCD,收益率上行,非季末买NCD,收益率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