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亿扶贫资金!恒大(03333)精准扶贫贵州毕节10县区

“小敏问,你们下次还来吗?”

4月2日,《人民日报》以一个整版的规模刊登长篇纪实文章《致敬,远山的扶贫队员》,重磅关注恒大集团结对帮扶贵州省毕节市的精准扶贫实践。据悉,该文是长篇报告文学《时代大决战——贵州毕节精准扶贫纪实》的精华篇。该书由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采写,共计30万字,近日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据了解,恒大集团从2015年12月开始结对帮扶毕节市大方县,三年无偿投入30亿元,通过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就业扶贫等一揽子综合措施,确保到2018年底实现大方县18万贫困人口全部稳定脱贫。2017年5月开始,除大方县外,恒大集团又承担了毕节市其他六县三区的帮扶工作,再无偿投入80亿元,共计110亿元扶贫资金,由整县帮扶大方扩展到帮扶毕节全市10县区。截至目前,恒大已捐赠到位60亿元扶贫资金,其中定向捐赠给大方县的30亿资金全部到位,已派出2108人的扶贫团队,派驻到毕节各县、乡、村,与当地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已帮扶30.67万人初步脱贫,到2020年还要帮扶72.46万人稳定脱贫。

附:《致敬,远山的扶贫队员》全文

带着山外真情,我们来到这里

肩负光荣使命,留下无悔足迹

用爱架起桥梁,深山再没距离

用爱汇成希望,从此我中有你

那些鼓励,那些期许,牢记在心里

我的誓言,一字一句,又在耳畔响起

多少崎岖,多少风雨

化成热血,流淌在心里

……

这是恒大集团“90后”扶贫队员王长玉自编自创的歌曲《我们来到这里》。

WechatIMG55.jpeg

也许这个社会里有太多的诱惑,似乎我们现在已经不太容易被某种激情所感动与感染,然而,一次次去过乌蒙大山深处的我,如今耳边每天都会响起这首《我们来到这里》,眼前总会情不自禁地闪出那些年轻而又激情满怀的扶贫队员的身影。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恒大集团两千一百多名扶贫队员,正在大山深处斗志昂扬且脚踏实地为百万贫困群众送去温暖与幸福……而每每想起他们时,我的神思就会飞扬,就会感叹:

谁说今天的“80后”“90后”都是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理想和人生动力的无用之辈?

他们——乌蒙大山深处的年轻扶贫队员,正如他们唱的歌词一样,肩负打赢时代扶贫脱贫攻坚战的重任,从四面八方汇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像当年放下枪杆、挥舞锄头开荒种地的“南泥湾”八路军战士,像当年雄赳赳、气昂昂走向“保家卫国”的抗美援朝战场的志愿军战士,像当年唱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支边大学生……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我们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标、苦干实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如时代的战斗号令,给予恒大集团巨大激荡。28日傍晚的《新闻联播》后,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立即召集集团公司高管人员召开“紧急会议”,研究讨论“全国的脱贫攻坚战已打响,恒大集团怎么办”的方案与思路。

高管们对“恒大”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参与扶贫脱贫攻坚战议论不一,因此“紧急会议”一直开到次日凌晨3点半。

一直在边听边深思的许家印终于发言了:“同志们,知道为什么今天我要在中央扶贫开发会议之后的第一时间里,召开我们‘恒大’的帮扶工作紧急会议吗?因为每每中央一提全国扶贫工作时,我就会想起那些今天仍然生活在非常贫困状态下的百姓,也想起我自己小时候。我从小到读大学,基本上一年吃不到一两顿白面馒头。我是吃了二十多年地瓜和地瓜汤长大的。读大学时,也是仅靠每月国家发的十四块钱生活费……我一直说,如果不是国家恢复高考,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更不可能有今天已经成为‘世界500强’的‘恒大’!现在,国家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为此每年要实现上千万人口的脱贫任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很多的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一切都得益于党的政策和全社会的支持。企业做大了、做强了,就更应该回报社会,多做公益慈善,比如投身脱贫攻坚战。”

“对,‘恒大’必须参与国家脱贫攻坚战!”

“我完全赞同!”

“好吧,我同意!”

“既然大家一致赞同,那么咱‘恒大’要做就去啃最硬的骨头!”许家印兴奋地拳头一挥:“不是贵州毕节的贫困程度最出名嘛?我们就去那儿——”

“好,那里是乌蒙山区,当年红军长征就路过那里,毛主席‘乌蒙磅礴走泥丸’那句诗给人的印象太深了!”

“好——就这么定了!”许家印一声豪语:“时不我待,明天就行动!”

“明天?现在已是29日凌晨4时……”最年轻的副总裁柯鹏指指表,提醒许家印。

“噢,不对。是今天了!今天我们的人就要到达贵州毕节……”许家印不假思索地对柯鹏说:“由你带队,今天就去选一个扶贫脱贫任务最重的县,为我们‘恒大’整体帮扶作准备!”

两天后,在北京的全国政协常委会上,许家印正式向全社会宣布了恒大集团整体帮扶贵州毕节最贫困的一个县,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决定,引起轰动。

“报告,我已经抵达毕节的大方县!”已经到达乌蒙山深处古代彝族女首领奢香故乡的柯鹏向许家印报告道。

“大方县的情况你了解吗?”

“经初步了解,大方全县一百一十万人口,目前贫困人口有十八万,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非常艰巨……”柯鹏说。

“那行,我们就啃这块硬骨头了!你尽快把那边的情况形成一个调研报告,集团公司要在这个月制定帮扶脱贫的决战方案,准备开战!”许家印说。

“明白了。”

这之后的十万“恒大”员工全都明白了他们的掌门人参与脱贫攻坚战的决心和意志。

亲爱的读者明白和知道吗?恒大集团在之后,在参与扶贫脱贫攻坚战中频频出大招、做大事:

2015年12月18日,许家印来到大方县,与当地签下三年完成全县十八万贫困群众全部脱贫的任务,和与之相关的三十亿元无偿扶贫投入协议……

2017年5月3日,“恒大”再次发力,“包”下毕节市(连同大方县)全部十个县区近百万贫困群众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重任,共无偿投入一百一十亿元(不含四十亿元左右的两千多名扶贫队员三年时间内的工资等支出)……

从初始扛起帮扶脱贫十八万人、无偿投入三十亿元,到担起帮扶脱贫百万人、无偿投入一百一十亿元的重任,“恒大”如何来确保这巨额扶贫资金、“善心工程”不打水漂,让每一个贫困群众真正脱贫致富,许家印与集团公司做出一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创新性举措:派出扶贫队员到第一线去精细落实项目、推进产业扶贫和检查督促成果等工作。

“我报名!”

“算我一个!”

“还有我……”

当选派员工到乌蒙山区参与扶贫脱贫攻坚战的消息传出后,甚至连许家印都不曾想到,他的“恒大”小伙伴们表现出了空前的参与热情,争先恐后地要求到最艰苦的扶贫脱贫攻坚战前线。

WechatIMG56.jpeg

“亲爱的战友们:我们将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踏入乌蒙山,重走长征路,在崇山峻岭中风里来,雨里去,披荆斩棘,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用爱心温暖每一个困难群众,这是多么有意义的一段人生旅程,这是多么闪亮的无悔青春!我们一定不辱使命,出征——怀必胜信念;决战——将光荣凯旋!”出征壮行大会上,副总裁姚东带领新组建的“恒大”扶贫队铁军站在红旗面前,向祖国和人民庄严宣誓!

呵,或许你我都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只能偶尔从人民军队的演习场上方能见得的威武与激情场面,现在,恒大的年轻扶贫队员重新演绎了这气壮山河、豪情万丈的一幕,他们从改革开放最前沿、人民生活富有的广东,带着恒大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回报之心,踏上远去的列车,向祖国西南的那片最贫困的大山深处进发……

谁去过乌蒙山?没有。谁知道大山深处的贫困群众怎么个贫困?也没有。百分之百的扶贫队员都是第一次来到乌蒙山区,百分之百的第一次与贫困百姓初识。山路弯弯,远比他们想象的要艰险;大山深处,远比他们估计的要遥远和偏僻得多。而山弯弯里的百姓贫苦现状,更让多数在城里长大和父母精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年轻扶贫队员深深地震撼——

“在那山连山、山环山的地方,住着很多百姓,他们很少出远门,房子破烂不堪,不遮风、不挡雨,靠在房前宅后仅有的几块巴掌大小的坡地上种些玉米、土豆度日……孩子上学要走几里、十几里山路,所以很多孩子干脆就不上学了;家里如果有一个人患病、致残,全家人将陷入无法度日的困境;很多家庭太贫困,青壮年人远出打工,年轻的媳妇受不了这般苦便一走了之……越穷,越生,二三十岁的小夫妻竟然有的生了四五个孩子,甚至更多!这就是乌蒙山区不少贫困百姓的现状!不是他们不知道自己的问题,而是他们因穷而无路可走,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让他们想不出什么办法,于是,就这样一代又一代人、一年复一年地走到了今天……”下乡的扶贫队员这样说。

“帮助贫困群众脱贫,其实就是帮助了我们自己,祖国要强大,只有全国人民都过上了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强大。让贵州大山里的百姓早日脱贫,这是我们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一个又一个夜晚灯火下的读书会上,一次又一次扶贫攻坚工作会上,“恒大”扶贫队员慷慨激昂地表决心,抒发和燃烧着自己的青春火焰……

一个曾是“愤青”的男队员讲述——

下乡后的一件事让我印象深刻,那是2016年4月,我和其他扶贫队员一起到大山乡光华村,给一个叫小敏的小朋友送爱心礼物。那是个周末,没有上学的小敏恰巧在家。村干部领着我们去小敏家,半道上发现路边蹲着一个小女孩,她的脸蛋红红的,两只小手紧紧抱住膝盖,头转向另一边,不敢看我们。村支书告诉我们,这就是小敏。原来,听说我们要来,小敏这天一大早就从家里出来迎接。算上车程和步行时间,我们大概用了三个多小时,这孩子竟然一直在路边等待着。她家人后来告诉我们,怎么劝她都不管用。

我们都沉默了。

当我们把文具、衣物和熊娃娃递给她时,她欣喜而又害羞地接了过去,双手紧紧地抱住熊娃娃……

我们和小敏的爸爸谈话时,她在旁边静静地看着,手中始终紧紧抱着那只熊娃娃,一刻也不愿意放开。

就在我们转身离开时,背后有人拽住我的衣角,回头一看,是小敏。我见她眼睛红红的,便问她有什么事,她嘀咕了一句我们听不懂的话,又低下了头。

“小敏问,你们下次还来吗?”小敏的爸爸说。听见这话,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狠狠地扎了一下。

那一刻,我彻底明白了我们参与脱贫攻坚战的意义,明白了我们工作的价值所在。

另一个男扶贫队员讲述——

2016年7月,按计划我们要走访大山乡最远的一个村民组。一早起来,天色灰蒙蒙的,一看就知道会下雨,但为了保证工作进度,我们还是按原计划出发了。

我们乘着皮卡车,在狭窄的乡间小路上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后,只见前方杂木丛生,山势陡峭,一眼望不到头,再也没有了路,只可以勉强步行。没想到,刚下车,便迎来滂沱大雨。我们走了两小时泥泞的山路后,终于来到老乡家。

荒野中,矮小的小木房摇摇欲坠,一个骨瘦如柴的中年男人听见狗叫便走了出来。当他知道我们的来意后,便热情地拿出来半瓶果粒橙,要分给我们,我们立马阻止了。后来才知道,由于距离镇上太远,他一年都赶不了几次集,这饮料还是他过年时候买的,到现在都过去半年了,一直珍藏着没舍得喝。听到这里,我们心里五味杂陈。

这位老乡符合贫困户易地搬迁条件,我们将相关帮扶政策讲给他听,他特别激动,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直咧着嘴笑个不停。

“90后”王亚军是恒大易地搬迁扶贫部的员工,他这样说——

依稀记得那天阴雨蒙蒙,我们一行人前往凤山乡联兴村做入户调查。

一连走了几户贫困家庭,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里的老乡不容易。其中一户,家门口用竹子简单扎了一圈栅栏,三五只鸡在栅栏里面慌乱地跑着。房子是上世纪50年代的,用木头搭建而成,木头窗户里面挡着塑料布防水。由于下雨,土路特别湿滑,我们的脚上也全是泥巴,特别沉重。一进屋子里面,眼前一片漆黑,当时我还在想,怎么不开灯呢?适应了好一会儿,眼前的情景渐渐清晰起来,却让我心酸不已,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来形容这家的情况:一张自己搭建的简易木头床,床上的被子很旧很旧,正对着门的是用泥巴盘起来的火炉,上面煮着一锅没有一点油星的菜。整个家里,除了床和炉子,只有几个破碗,还有一条凳子……在充满煤烟味的屋子里面住着一对年迈的爷爷奶奶。由于爷爷奶奶听不懂我说的普通话,所以我只负责记录,由同事黄建国负责询问。我一边记录着一边观察屋里的情况,发现房顶不是用瓦片盖的,而是用塑料布简单地遮挡着……再观察两位老人,发现他们基本上已经丧失劳动能力,而他们所有的依靠,就是屋后的一块小菜园和几只鸡!我终于明白,为什么他们的屋子这么暗却不开灯。

走出爷爷奶奶的家,一路上我们几个队员没有一个人说话,心情非常沉重。而这久久的沉默,其实也使我们想到了自己到这里扶贫的意义!

在扶贫一线,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可惜,扶贫队员们都太忙碌了,很难抓到有时间坐下跟我详谈的人,我肯定错过了不少更精彩、更富传奇性的故事。

在扶贫前线,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根本不可能想象得出在波澜壮阔的扶贫攻坚战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为贫困百姓建房铺路的,竟然会是一些二十几岁、三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和黄毛丫头!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的一个恒大易地搬迁扶贫项目工地,我看到一块牌子上介绍工程名称:碧海阳光城。用途:安置28000名贫困人口。总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占地1000亩。

这些数字对普通人来说,不会产生多少感性认识,但如果我用建筑面积十七八万平方米的人民大会堂作类比,你就会深切认识到,四个人民大会堂那么大的建筑工地是何等的壮观和气势磅礴,就会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大工地”!瞧那无数伸向天空与地面的吊车长铁臂,密密麻麻几乎望不见边;在一层层竞相崛起的楼宇之间,近百辆飞旋的水泥搅拌车正隆隆轰鸣,似乎要将整个新平整的山谷震个天翻地覆,我和采访对象交谈时,只能凑近对方的耳朵大声喊叫,否则谈话根本进行不下去……

WechatIMG54.jpeg

“一百四十五栋楼同时拔地而起,这对我们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啊!”一位书卷气十足的年轻人带我参观工地,他自我介绍叫杨慧明。

“你就是杨慧明啊?”我不由得惊讶地问,姚东跟我提到过这位在大方负责易地搬迁工作的年轻副总。

“是,我2015年12月就过来了。”小伙子的确很精干利索,但我还是无法把他与如此庞大的建筑工程总指挥联系在一起。

“这么大的工程,就是你在指挥把关?”听到我惊诧的语气,原本镇定自若的小伙子反而有些不好意思了。但马上又换了一种颇有些骄傲的语气:“我们恒大人都是这么练出来的。我已经干过好几个类似的工程了!”

“你现在每天现场指挥多少人?”我问。

“两千多。”

“这么多人,压力一定很大……”

“我每天睡在工地,也只能睡四五个小时。”

“太辛苦了!”我有些怜惜地说道。

“我年轻,扛得住!”杨慧明笑笑,看起来他身体确实很棒,“我老家是宁夏固原的,从小吃过不少苦……”

“你老家可是有名的贫困地区啊!”

“是的。所以在这里帮扶贫困的父老乡亲们脱贫,我有种特别的干劲,好像在为自己的家乡、为自己的父母亲人奋斗!”他说。

我默默地点点头,在心里夸赞这个小伙子。

“老百姓什么时候能入住呢?”

“一年时间就要全部完工!”

“有把握吗?”

“绝对有!我还在想能不能早一点……让贫困百姓早一天过上好日子,是我们恒大人最大的心愿。”

“盖房子是个比较复杂的工程,经常遇到很多意外情况、很多拦路虎。”年轻的总指挥说,工程初期,在开挖地下部分时,他们遇到了纵横的地下河道,这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光抽水就不知调集了多少台水泵,一天二十四小时连续抽,有时还赶不上趟。那些日子,方圆几里都能听见这边的水泵响声,那才叫昼夜轰鸣!”

“工程全面展开后更了不得啦,来,你说说。”杨慧明把一位比他“老”一点的同事推到我面前,“他叫雷勇,是这里的工程部经理。”

雷勇与他的名字一样,说起话来虎虎生威,有股霹雳之气。他比杨慧明长两岁,1983年出生,也是位“实干家”。“我们施工队到达现场后,开工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十四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三百多万方土的挖掘和运输!三百多万方土,那就是一座高高的山峰呀!毕节市建设部门从来没试过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样大的工程量,别的不说,运输这么多土方,光汽车就得数百辆,此外,有没有那么宽的路供它们来回穿梭,也是个问题;那么多土方堆放到哪个地方,又是一个问题;几百辆大卡车长时间在毕节市内往来,道路安全又是一个大问题……粗粗一看,就是拉土方的事,但这么大的量、这么短的工期,放在一起,就会引起几个甚至几十个难题,一起冒出来摆在你面前。总之,连我也没干过这么大的工程。好在毕节地方政府和老百姓都全力支持配合,加上我们的专业管理水平高、动作快,所有这些问题后来都解决了。那些日子,每一个环节的任何一点进展,都使我激动、自豪,一激动、一自豪,干劲就倍增!”

雷勇指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接着说:“以前我们这块工地也是丘陵,全部是用推土机推平的。施工现场每天有几十个分包公司在工作,我们工程部十来位同事天天泡在工地,随时联系和布置工作,及时满足工程的各种需求。施工高峰期,有两千多施工人员进进出出,几百辆车跑来跑去,我们的管理责任巨大,一丝一毫都不能马虎,必须二十四小时全程监控!”工程部有位同事一天早晨起来,晕倒在了工地现场,被送到医院抢救。雷勇感叹地说:“下午我上工地一看,他怎么已经在工地上了?原来他自己从医院跑了回来……这样令人感动的事迹,我们这个工地上时时刻刻都能听到。”

“这里的恒大团队,其中年龄最大的是1974年生人,最小的1994年出生,平均一下,都算‘90后’了,其中还有六个女同胞。”杨慧明说。

四个人民大会堂的工程量,一群平均年龄属于“90后”的年轻人担当大任,而且仅一年时间就要全部完工,还要让两万八千名贫困百姓全部入住……如此宏大的战场,就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一个缩影;如此宏大的战场,如果在战争年代,就是一场“百团大战”、一场上甘岭战役!

我知道,最初时,恒大集团公司的领导并不想让女青年到扶贫一线工作。“但到后来,一是工作上人手不够,二是发现有些工作女同志能做得更细致,像入户调查、做贫困户的思想工作等等,我们就开了口子,允许女同志报名上扶贫前线,但也严格挑选,仅限于相对安全一些的内勤岗位。结果到了项目全面展开时,人手依然紧缺,女队员就越来越多了,到现在,共有八百多名。考虑到野外工作的强度以及安全等因素,我曾经硬性规定:女队员不得下乡。但根本挡不住。这帮丫头厉害啊!她们跟我理论,说再大的战役都有女人参战,为啥她们就不能下乡?又说有的贫困家庭可能全是女人,男同志能了解啥情况!总之,她们软磨硬泡,就是要到最前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要亲身感受百姓们的贫困生活。她们还振振有词地质问我,说不让她们了解真实的贫困,怎么参加脱贫攻坚战?!无可奈何啊!所有预设的限制,都被她们高涨的请战热情给突破了……”前线总指挥姚东的语气带着明显的骄傲,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自责。

战争无法让女人离开,脱贫攻坚战也一样。女队员们频频闪现的身影,让整个乌蒙山的扶贫战场有了更多的委婉与抒情,更多的激情与壮烈,更多的神圣与深邃,还有更多的柔美与绚丽……

我看到,一个从未走出过大山的彝族小女孩,和女扶贫队员手拉着手,第一次来到县城,在奢香古镇度过了失去母亲以来最幸福的一天,她的父亲于是决意带着女儿搬到古镇,开始崭新的生活。

我看到,一位多年下不了床的伤残老妇人,在女扶贫队员的精心呵护下,多年来第一次走出破旧的草房,来到“恒大新村”挑选恒大给她准备好的新房与新床,老人脸上泪水纵横。

这些年轻的恒大扶贫队员们,无论当初怀着何等心情奔赴贵州乌蒙山区,当他们第一次走进大山深处,看到斜立在山坡上的行将倒塌的破草屋,看到无力起床为自己倒一碗水的老人,看到一个个无依无靠却依然渴望知识的孩子,他们便懂得了“人民”和“造福人民”的含义,懂得了“报恩社会”和“报效祖国”的分量……

在乌蒙大山的扶贫攻坚战场上,每天都可以听到令人激动和敬佩的故事,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向远山的年轻扶贫队员们致敬,并且爱听他们特别喜欢唱的那首《到人民中去》 的歌——

想想从哪里来,

才知该到哪里去。

村前的老树,山中的小路,

溪水潺潺你是否已忘记?

明白到哪里去,

才懂把谁放心里。

父母的教诲,故乡的期许,

炊烟袅袅你是否又想起?

到人民中去——

把身俯下去亲吻大地,

把心贴近在一起呼吸,

让灵魂再受一次洗礼,

用一生报答她的养育。

是的,身俯下去亲吻大地,大地才会回赠你广阔的胸怀和世界。

是的,心贴近了爱你的人,你的呼吸才会平和、温柔,富有节奏与魅力。

当你不求回报地付出,体验到一种崇高和无私时,你才会获得经历过洗礼的灵魂,那种神圣和安宁,无与伦比……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