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发文称,世界汽车生产呈现逐步集中化的趋势,本世纪以来从欧美汽车的强势主导到中国汽车生产的崛起,中国汽车以加入世贸组织和国际化机遇实现了从3%上升到33%的良好表现,世界乘用车逐步呈现中国主导的趋势。中国乘用车的世界规模远大于商用车的规模,汽车制造的产品竞争力实现世界性突破。随着欧美汽车工业的萎缩,未来中国汽车必然逐步向海外生产发展,东南亚、中南美洲、东欧等都将成为中国汽车发展的巨大海外增长空间,中国汽车从中国制造向全球布局转变,逐步走向世界。
1、世界汽车的生产走势
从上世纪末以来,世界汽车产量从5700万台上升到9100万台,在这整体的增长中,中国汽车成为增长的核心主力,从1999年的183万台到2023年的3000万台,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在世界份额也从3.2%上升到33%的比例。
在这里可以看到,北美还有欧洲份额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尤其是欧洲、北美基本都下降了近一半的水平,欧洲应该说从35%份额的高点,下降到目前份额17%的水平,份额大幅的下降,欧洲整体规模量也从2000万的水平逐步降到了1500万的水平,体现了欧洲汽车的逐步衰落的情况。
2、世界汽车走势
世界汽车的整体增长走势基本以中国汽车份额大幅增长为核心代表。在上图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汽车呈现了从3%上升到33%的良好表现,还可以看到美国汽车和欧盟汽车应该说整体呈现剧烈的下滑情况,从欧美两者占比合起来超过60%,到现在的占比仅有30%的情况,呈现了剧烈的下降趋势。
而其它地区,以中南美洲总体来看仍保持稳定的状态,而像东南亚汽车也在逐步增长之中的表现。所以整体来看,中国和东南亚等地区成为世界汽车增长的核心主力。
3、世界乘用车生产表现
世界乘用车生产主要是以中国为代表,实现了爆发增长,从1999年的57万台的水平上升到2023年的2600万台水平,从过去的不足1%的份额上升到世界40%份额水平,实现了超强增长。
而北美的乘用车从20%份额降到5%,欧洲的乘用车从世界的44%降到了20%,呈现了剧烈下降情况,基本只有中国汽车实现了超强增长的良好表现。
中国乘用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竞争力、市场适应性、车型多样性、售后保障、技术创新以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等方面。
价格竞争力:国产汽车相较于进口汽车,通常展现出更强的价格竞争力,这得益于其相对较低的制造成本以及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效益,使得国产汽车能够以更加亲民的价格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因此中国进口车的规模不断萎缩,从140万台萎缩到目前的80万台。
车型多样性: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国产汽车品牌日益增多,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空间。无论是轿车、SUV、MPV还是新能源汽车,国产汽车均能提供多样化的车型和配置,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中国SUV市场的突破,表现超强。
售后保障:国内车企推动4S模式,高度重视售后服务,投入大量资源建立完善的售后支持体系,消费者可以便捷地享受维修保养、零配件更换等服务,大大提高了使用的便捷性和用户体验。
技术创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新能源乘用车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众多国产汽车采用了先进的新能源车技术和智能化配置,提升了智能化、安全性、驾驶辅助功能和车辆性能。
国际市场竞争力: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量显著增长,主要是靠俄罗斯市场的贡献,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出口成为推动整体向发达国家结构增长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中国汽车产业通过新能源电动化转型,不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优化市场适应性、增强售后服务保障等措施,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
4、世界商用车市场表现
世界的商用车生产是以美国的皮卡为代表,美国的皮卡规模相对比较大,也在逐步的增长之中,从过去的不足千万到1300万的规模,美国皮卡的份额在世界应该说表现还是不错的。
北美洲的商用车从57%份额目前仅回到52%,占据世界一半儿的水平,而中国应该说在世界的商用车领域,从8%的比例上升到16%的比例,从1999年126万台上升到400万台的规模,实现了较好的增长,但总体来看增长速度远慢于乘用车的增长。
5、世界各国产销差异
由于汽车是规模化的复杂工业品,世界各国的本国产销应该说呈现巨大的差异情况。中国应该说产销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2020和2021年基本来说还是产销相对平稳的状态。从2022年开始,中国汽车出口大幅增长,然后产销差达到383万台,而到2023年,中国整个国内产销的差距就拉到了500万台的规模,体现了中国汽车出口实现超强增长的态势。
而美国汽车生产跟消费差额在500万台以上的水平,近期2023年也达到540万的规模。而日本的汽车出口, 2023年达到了422万台的水平,而韩国汽车也达250万台的水平,墨西哥也有260万台的水平。所以,韩国、日本、墨西哥的汽车成为自身出口的核心的增长动力。
中国汽车的出口未来仍有巨大的海外市场发展的空间,但需要实现海外本土化的产销,实现中国汽车根在中国,逐步融入世界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