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从CES 2025看汽车 智能化加速 推荐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进展领先的域控供应商等

2025年1月7日-10日,2025国际消费电子展(CES)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

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汽车智能化为CES的主要看点之一,细分赛道的头部公司持续推进产品研发与落地。中信证券推荐:1)智能化进展领先的主机厂;2)头部智驾芯片供应商;3)与头部芯片供应商紧密合作,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进展领先的域控供应商;4)激光雷达商业化进展顺利、市场份额领先的激光雷达供应商;5)车载显示头部供应商;6)机器人细分领域领先企业。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智驾芯片:英伟达、黑芝麻智能等公司公布大算力智驾芯片的最新进展,助力高阶智驾性能提升。

2024年,端到端被确立为行业趋势,AI推动智驾体验从“可用”向“好用”的突破,叠加头部车企的入局,预计2025年L2+级别自动驾驶的国内渗透率有望提升至30%。2025年,智驾芯片料将迎来全面升级,为城市NOA等高阶智驾功能构建更高性能的计算底座。

2025年CES期间,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宣布下一代智能驾驶芯片平台Thor已经全面生产,处理性能将达到Orin的20倍;极氪也宣布推出全球首家OEM 量产自研的基于Thor-U智驾域控制器平台,后续全新车型将搭载Thor芯片;英伟达Thor还获得了比亚迪、理想、极氪、昊铂、小米等车企定点。黑芝麻智能的华山A2000系列芯片也在2025年CES期间首次亮相,该产品采用7nm工艺,最高算力是当前主流旗舰芯片的4倍,并原生支持Transformer模型。黑芝麻智能也与Nullmax共同发布了基于华山A2000的多模态大模型智驾方案,能够支持图像、语音等信息输入,并通过纯视觉结合基础导航信息的方式,提供城市/高速NOA等高阶智驾功能。

激光雷达:头部公司发布高性能激光雷达,为L3/L4级别自动驾驶构建感知能力。

小鹏、理想、华为等主机厂持续推进城市NOA的功能落地与性能升级,并致力于实现车位到车位的领航辅助功能。当前来看,激光雷达是助推国内主机厂投放城市NOA功能的关键传感器。一方面,端到端智能驾驶算法的训练,需要大量的数据积累、完善的超算中心布局等能力,国内厂商尚需时间储备。另一方面,与视觉方案相比,激光雷达在夜间的识别能力更强,识别精度更高,识别物体的数量更多,能够提升智能驾驶系统的鲁棒性。

2025年CES期间,禾赛科技发布了全球最高线数1440线激光雷达AT1440。该产品搭载公司第四代自研芯片,角分辨率提升至0.02°,以满足L3/L4级别自动驾驶对传感器的需求;公司也发布了第二代纯固态超广角激光雷达FTX,最大视场角达180°*140°。该产品可以作为补盲激光雷达,与远距主激光雷达共同为L3/L4级别自动驾驶构建全方位的感知能力。速腾聚创的1080线激光雷达EM4具备300m@10%反射率和最远600m的测距能力,最高能够将智驾系统的响应时间增加70%,以进一步提升智驾系统的安全上限。此外,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均推出了专门面向机器人领域的激光雷达,拓展应用领域。

车载显示:产业链公司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持续推陈出新。

座舱产品是与驾乘人员直接进行交互的元器件。智能化趋势下,相关软硬件产品持续升级迭代,以提升用户体验。3D AR-HUD和全息显示为2025年CES的代表性创新产品。3D AR-HUD方面,华阳集团的相关产品采用可变焦光学方案,将不同距离的信息进行层次分明的显示,以保证信息易读性。同时,华阳集团特别设计了宽幅景深投影模式,提供更大画幅的空间视场,并结合4m到10m的真实景深,创造出宽广且灵活的视野范围,同时能够减少视觉干扰。

天马微、TCL华星等公司也发布了3D HUD产品。全息显示产品则能够将地图、娱乐等多类信息,显示于前挡风玻璃下方的狭长区域,显示面积可达40英寸以上。与传统仪表盘相比,全息显示产品能够让驾驶员在不低头的情况下,获取车辆行驶过程中的重要信息,同时不影响驾驶员视线,从而提高驾驶安全性和效率。2025年CES期间,宝马、法雷奥、现代摩比斯、TCL华星等公司,均展示了其最新的全息显示产品。从产业链进展来看,根据华阳集团公告,公司的全息显示产品预计于2025年量产。

机器人:企业相互跨界,产品形态多样。

从过去的几届大会中可以看到,CES的重心逐渐从电脑、手机向智能家居、智能穿戴设备、机器人发展,更加贴近人类生活,AI与机器人技术是本届CES的展览焦点之一。本届大会上国内外的人形机器人企业悉数登场亮相。观察到两个趋势:1)机器人本体与零部件企业相互跨界布局;2)不止人形形态,具身智能赋能多形态的机器人发展。整机和零部件企业的相互跨界布局为行业带来更多商业机会和可能性,多形态的机器人拓展具身智能技术的应用场景。

风险因素:

技术与产品迭代风险;产品推广速度低于预期;汽车行业销量下滑风险;智能汽车扶持政策的力度低于预期;出现智能驾驶的恶性事故。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