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贝莱德卓越远航混合基金经理毕凯表示,港股投资的核心矛盾不是估值,而是未来兑现业绩的能力。随着前3个月的高频经济数据验证、上市公司四季报披露,后续投资侧重点会倾向于业绩兑现的方向。同时,如果经济向好的基本面得以延续,AI在更多行业普及,港股中型市值股的风险收益比更优。
贝莱德港股通远景视野混合基金经理杨栋称,今年港股或维持震荡上行,南向资金和外资回流背景下的流动性改善,以及科技、消费等行业的盈利修复是主线,但也需要关注美联储降息节奏和地缘风险。展望下一阶段,看好港股三大领域的投资机会,包括科技与AI产业链、消费复苏与细分赛道、高股息资产。
本轮港股上涨更多是由产业逻辑驱动
对于港股这一轮上涨以及近期波动的原因,杨栋表示,港股走强主要受到以下几方面因素的驱动。首先是技术突破与产业催化,DeepSeek大模型技术突破,引发全球对中国AI产业的重新定价,带动科技板块估值重估;其次是估值吸引。今年年初时,港股市场的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安全边际较高;另外还有流动性改善,全球资金对港股的配置增加,叠加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流动性有所改善。
毕凯则认为,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市场不用过于强调近期A股和港股涨跌的差异,本轮港股,尤其是恒生科技指数为代表的资产表现更优与指数构成有关,更多是由产业逻辑驱动。实际上,港股和A股类似行业的上市公司涨跌幅表现没有特别巨大的差异。市场上的投资者构成复杂,因此在港股快速上涨之后,投资者存在“换棒”的情况,例如底部布局型的部分投资者会选择盈利20%-30%之后落袋为安,但同时也有其他投资者在宏观环境向好的大背景下进场布局。从历史上持续时间较长的牛市周期看,出现阶段性调整是正常现象。
南向资金对港股影响力显著提升 但尚未完全主导
在提及内资是否已经掌握了港股的话语权时,杨栋认为,目前南向资金对港股影响力显著提升,但尚未完全主导。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占港股成交额比重显著提高,在个别板块例如科技的某些细分个股上具备定价影响力,甚至在部分龙头股的交易中,南向资金占比过半。不过,虽然互联网、半导体等板块由内资主导,但港股整体仍受外资流动性影响。另外,市场个股的估值是不同投资者结合宏观环境和对于未来增长的预期交易出来的结果,港股历史上估值波动的区间非常大,“定价权”这个概念一定程度上是个伪命题。
“南向资金涌入带来部分板块联动性增强的结构性变化,港股出现局部的' A股化'”。具体而言,港股和A股的主题类板块估值联动性增强,港股科技等板块与A股估值差异收窄,呈现定价逻辑趋近。但同时,港股受离岸属性约束,仍受国际资本流动和监管规则制约,短期内难以完全复制A股特征,呈现出不同属性资金并存的独特生态。除此之外,部分周期类标的AH价差仍处在相对比较高的水平,未来如果基本面能够进入上行阶段,估值差有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收敛”,毕凯认为。
目前AH溢价指数仍处于正常区间 重点关注三大领域
毕凯表示,估值比较的维度不同,结论也不同,但比起估值,基本面变化趋势才是核心问题。目前来看,AH溢价指数仍处于正常区间,港股互联网的估值相比美股也处于合理水平,港股内需板块如消费品估值与海外市场相比估值则具备明显吸引力。所以,核心矛盾不是估值,而是未来兑现业绩的能力,尤其近几年港股部分企业盈利下杀显著,如果盈利能够迎来修复,股价向上空间较大。不建议过度关注港股短期beta,因为越短期的判断,胜率越低,需以偏长期的视角去看待港股的投资机会。
杨栋提及,今年港股或维持震荡上行,南向资金和外资回流背景下的流动性改善,以及科技、消费等行业的盈利修复是主线,但也需要关注美联储降息节奏和地缘风险。重点关注三大领域:
科技与AI产业链。在硬件端,包括半导体、算力基建,其受益于AI基建需求,应用端方面,互联网龙头加速AI场景落地,DeepSeek技术扩散也有望带来估值提升。
消费复苏与细分赛道。新消费中的电商、本地生活受益于政策刺激,也看好新能源车行业,国产智驾技术突破或带动产业链估值修复。
高股息资产。例如兼具红利防御性与政策支持的央国企及公共事业板块,医药行业中的创新药、医药研发服务板块也有望迎来边际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