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00700)的边界

作者: 智通编选 2018-05-20 12:52:47
决定腾讯边界的,是它自己的组织成本。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向小田”。文中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潘乱在《腾讯没有梦想》一文中谈到了腾讯内部许多的组织问题,以及腾讯失败的产品。这让我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腾讯的边界到底在哪里?腾讯的边界由什么来决定。

科斯理论

其实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就一直联想到科斯理论。我们先复习一下这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中的某些结论。

科斯在1937年《企业的性质》论文中就提到,“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价格来调节供需,以达到平衡。但是,价格机制在不同企业和不同产业之间的替代程度不相同。其原因,在于市场存在交易费用。也就是说,价格机制起效果,或者说价格的发现,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

换句话说,经济学中市场机制的运行,是理想化的,没有成本的,而现实生活中,是有成本的,有摩擦的。

那么,为了降低这种成本,企业就出现了。“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成本是发现相关价格的成本。围绕市场上发生一笔交易所需要进行的谈判和订立合约的成本也必须考虑在内。”

如果上面说的你不能理解的话。你可以想象,企业内部是一个完全的计划经济,制定目标,安排工作,统一协调,听一个决策部门的。企业和企业之间,则是市场经济,需要双方谈判并且订立合约来实现交易。企业组织内部为什么不能通过谈判来实现合作呢?比如说每一个员工之间都通过谈判和合同来协同工作。仔细想想,就会发现不可能,成本太高了。企业的产生,就是用“组织成本”去取代“交易费用”。企业产生的原因,就是组织成本比交易费用低。

周其仁在很多论文里面讲过,中央计划经济,就是全国一盘棋,一个大企业。这个时候,就是用企业的“组织成本”完全取代了市场机制的“交易费用”。为什么计划经济行不通?因为组织成本太大了,远远超过了“交易费用”。组织发现价格太困难,而市场发现价格高效且迅速。

所以,当市场上没有企业时,交易费用无限大,组织成本为零;当整个市场就是一个企业(中央计划经济)时,交易费用为零,组织成本无限大。这两个极端都不可取。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市场上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企业。而决定企业边界的,就是其组织成本和交易费用的对比。

当组织成本小于交易费用时,企业扩张;当组织成本等于交易费用时,企业到达边界。

腾讯的边界

讨论完了上面的理论,再应用到腾讯这个案例上。

比如潘乱说的腾讯在信息流、短视频上面的产品没有做好,在微博产品上过早放弃,这些失误,很大程度上跟腾讯的产品能力没有关系,而是跟组织有关系。

腾讯已经是一个庞大的体系,这个体系里面存在大大小小不同的内部组织,这些内部组织之间互相沟通协调的成本,很可能已经超出了腾讯与外部企业建立合作的成本。

这个案例很容易理解。我们在很多行业里面都可以看到,同一个集团内部,明显有协同效应的两个部门,因为部门利益不易平衡,反而选择跟外部机构进行合作。

信息流、短视频或者腾讯微博这些产品,都发生在腾讯的游戏业务之外,这些产品要走出来,一定要在内部争取审批,获取资源。而现在是内部的摩擦成本巨大。

所以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如以投资的方式,扶持外部企业来做。当越来越多的业务发现,在体外做比体内做更容易推动时,我们就发现了腾讯的边界了。

因此,决定腾讯边界的,是它自己的组织成本。

刘炽平的投资银行式思维正好帮助腾讯解决组织成本的问题。通过流量+投资的模式,腾讯把半条命交到合作伙伴手里,让别人去做。别人做比自己做,成本更低。这既是战略的选择,也是经济学理论所暗含的必然。

腾讯的市值

在讨论了腾讯的边界之后,一个很自然的讨论,是边界是否代表着市值的天花板。其实这两者之间有微弱的联系,但并非强关联。比如刘炽平说,腾讯对外投资的企业,一年所增加的市值总和已经相当于腾讯的市值。这个增加的市值或者说投资增值,就不是由组织成本来决定的。它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联合。

另外,组织内部的成本也是可变的。并不是说越大的企业,组织成本就一定同比例放大。通过组织改造、变革,可以有效降低组织成本。这些都是大企业所需要注意的。

上面的讨论只是本人一点粗浅的读后感,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探讨。欢迎在评论中留下你们的看法。

(编辑:文文)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