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宁南山”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从2017年进口数据看中国的软肋》。
2017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7.79万亿元人民币,比2016年增长14.2%,扭转了此前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出口15.33万亿元,增长10.8%;进口12.46万亿元,增长18.7%
当然了,我国也公布了几个亮点,机械电子产品目前是我国出口的绝对主力,
2017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8.95万亿元,增长12.1%,占我国出口总值的58.4%。
我们以前说,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标志就是工业品出口占据第一位,而现在中国进入深度工业化时期,其特征就是工业品中更为复杂先进的机械电子产品出口,超过了中国其他所有商品出口的总和。
我国认为的几个亮点是:汽车出口金额增长27.2%,计算机出口增长16.6%,手机出口增长11.3%。
应该说这里面汽车出口的高增长是最让人振奋的,因为目前在海外,看到中国家电,手机都不奇怪,但是除了极少数国家以外,在国外的道路上看到中国车总的来说还是一件稀罕的事情,当然了,2017年出口里面自主品牌比例还是不够高,中国出口北美的汽车占到了出口总量的12.7%,但是主力是上汽通用旗下的合资品牌。
自主品牌还是表现不一,像老大吉利汽车,2017年出口量甚至还大幅下滑了46%。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合计出口3.08万亿元,增长6.9%,占出口总值的20.1%。一般来说,我们都会认为随着中国人力成本和各种成本的上升,低端的产业会开始大量向外转移。
但是实际上,从出口数据来看,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我国出口的比重一直比较稳定在20%左右,2012年这个比例是20.4%,2017年这个比例是20.1%,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而这五年的时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即使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增长,也上升了40%以上,这也说明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走向高度的集群化和自动化。
2016年10月,中国苏州天源服装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服装供应商之一,同时也是阿迪,锐步,阿玛尼等品牌的供应商)和美国阿肯色州签署协议,宣布将于2018年初在美国阿肯色州投资2000万美元投产一家工厂,该工厂主要生产T恤衫,由于大量采用机器人进行制造和缝纫,每件T恤衫成本仅为33美分,也就是差不多2元人民币。
2017年7月,天源董事长唐信宏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们将安装21条全自动生产线,当全力运行时这套系统能够在22秒内生产一件T恤衫,这意味着我们能够为阿迪达斯每日生产8万件T恤衫!放眼全球即使劳动力最廉价的市场也无法与我们竞争,我真的为之感到兴奋”
中国的工业化,可能刚好赶上了一个时间点,那就是以前日本,韩国,台湾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时候,科技水平进步程度和产线自动化程度,还不足以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成本上涨,从而丧失比较优势,不得不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大陆和东南亚。
但是中国很可能赶上了一个时间点,那就是由于机器人技术,智能装备和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可以进步到不断抵消甚至消除劳动力成本上涨带来的影响,从而持续的保持比较优势,从而大大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外移,我国近年来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比重一直保持稳定就是结果。
以天源服装的这家美国工厂为例,工厂计划建设21条自动化线,产线工人总共才50-100名,每条产线只需要3-5个工人。
当然了,由于自动化技术在不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进度不同,有的产品搞自动化比较容易,有的产品搞自动化比较难,因此也会导致比较优势的不同,但是中国的两大优势,别的国家并不具备:
一个是集群化,目前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制造中心和出口国,产业链完整并且形成了大型集群,这是相比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优势。
一个是相对于发展中国家,中国的人力成本已经比较高,而且还在不断上升,所以有更大的动力实现机器换人。同样是投资100万元节省10个人工,在中国是一年节省50万元支出,在孟加拉,印度或者埃塞一年只能节省10万元工资支出,因此企业在人力成本更高的国家进行机器化改造更有动力。
因此,虽然东南亚,南亚,东非等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迅速发展,我国企业也在走出去,大量投资埃塞,孟加拉,越南等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但是未来中国即使跨入发达国家,也将长时间的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世界制造中心的地位。
因为人工的效率是有极限的,而自动化的效率总有超过人工的一天,中国的工业化一定在很多产品上不断的达到和超过这个拐点,尤其是智能装备,机器人都属于中国制造2025的内容。
对于2017年的进口,海关列出了我国主要进口的27种商品,我这里分了下类。
首先是原材料,总共有七项:
原油1.1万亿人民币,增长42.7%,
天然气1573.93亿人民币,增长44.5%
原木及锯材1352.62亿人民币,增长26.3%
煤及褐煤1535.63亿,增长63.7%
铜矿砂及其精矿1785.09亿,增长29.4%
铁矿砂及其精矿5175.08亿,增长35%
固体废物(废塑料,废纸,非金属)1517.40亿元,增长27.5%,这个“洋垃圾”已经开始禁止进口了,所以这一项在2018年会大幅下降。
非常明显,能源是我国进口的最大类商品,
其中原油是我国进口所有商品中货值金额最高的,高达1.1万亿人民币,
遥遥领先和超出其他所有的商品。
然而更为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我国天然气进口金额1574亿人民币,增速高到44.5%,在所有七大项进口原材料中,进口增速位居第二位。
那么进口增速第一的原材料是什么呢?是煤炭。
但是呢,进口增速排在第一的煤炭不具有可持续增长性,
因为中国煤炭非常多,按照现在的开采量,可以开采几千年都没有问题,为什么去年进口增速快,还是因为国内去产能的因素导致供给紧张,如果不是国内去产能的话,煤炭进口不会有这么高的增速。
因此把煤炭除开的话,一个石油,一个天然气,是我国进口金额增速最快的原材料,其中石油有涨价因素,而天然气则是增速最快。
总体来说,我国是一个能源缺乏国家,确切的说是缺乏石油和天然气,因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也在水涨船高。
中国如何摆脱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1.汽车电动化:
让中国所有的汽车像家用电器和消费电子产品一样实现电气化,减少对石油的消耗。
一辆出租车按照油耗6L/100公里计算,一年跑20万公里,搞成电动化,就可以节省油耗12000L,差不多10吨油,这个节省是很惊人的,中国100万台出租车电动化,一年就可以节省1000万吨汽油。这已经是中国石油消耗的1.6%了。
如果是公交车的话,节省的油量就更多了。
在这方面,比亚迪目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是中国的电动化进展,最终还是要看上汽和吉利两个百万级主力兵团的电动化进度。
2.新增发电逐渐去煤炭化,配合汽车电动化
我国目前发电大部分还是煤电,
煤炭我国大量富余,但是煤炭不是清洁能源,中国已经把煤炭发电技术发展到了全球最高水平,全球煤电效率最高的发电站就在中国,进一步大幅提高已经很困难了。
位于上海的外高桥第三发电厂,提供了整个上海市10%的电力,是目前全世界燃煤发电效率最高的电厂,2008年该电厂成立时,每度电平均耗煤287.44克,全世界最低。
在这之后,外三电厂通过不断创新,不断打破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同时煤耗水平低于日本德国大约10克每度电,领先一代以上。
2009年耗煤下降到282.16克每度;
2010年在全球火电行业首次耗煤下降到280克以下,达到279.39克;
2011年,“外三”两台机组实际运行供电煤耗更是降至276.02克/千瓦时,再次大幅刷新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
2015年,外三供电煤耗进一步达到273克每度电的世界纪录。
实际上,现在中国正在安徽平山建设国家示范性项目“251”工程。也就是安徽平山电厂,总投资50亿元左右,力争2018年底建成。
该电厂设计供电煤耗可降至251克/度。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记录。
外三电厂之所以不断创造世界纪录,背后还是因为有一个世界顶级的火电技术专家---冯伟忠,实际上,在安徽正在建设的251工程,使用的也是冯伟忠教授团队开发的技术。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即使全球火力发电效率最高的中国,耗煤量从2008年到2018年,也只是从287.44克下降到251克,只是下降了大约12.7%,因此已经趋于极限。
因此中国在未来,水电,风电,光伏,核电等清洁能源是发展的重点,煤电厂的位置是比较靠后的。
3.中国正在进行的页岩气革命,主要由中石油和中石化完成
页岩气革命这个词来自于美国,实际上全球也就美国一个国家完成了页岩气革命,也可以说还有加拿大,不过中国跟进的非常快,也具有很大的潜力。
我国的页岩气储量世界第一,是不可多得的战略资源,主要集中在四川和重庆地区。
2012年我国页岩气产量2500万立方米。
2013年中国的页岩气产量才刚刚突破2亿立方米,
而到了2017年,中国的页岩气产量已经达到91亿立方米了,虽然比起中国每年2000多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消耗量,这个值只是占到了4%多一点,但是增速是非常喜人的。
按照中国的规划,2020年我国页岩气产量要突破300亿立方米,也就是比2013年产量增加150倍,预计可以占到中国天然气消耗量的超过10%,这也可以称之为中国的页岩气革命了。
当然,我国要实现页岩气革命,还是要突破更多的关键技术降低成本,和美国的地质条件不一样,我国多山地,页岩气储量85%在3500米-4500米的埋深范围内,目前我国的开采技术水平,主要在3500米以下的深度比较成熟,这还是用了十年时间攻关的结果。
中国要想真正的完成页岩气革命,需要攻克3500米以上深度的整套开采技术。
换句话说,我国完成页岩气革命的技术难度,比美国难度更大。
典型的是陆地岩层开采的“贪吃蛇”技术,目前我国海上石油开采的“贪吃蛇”技术已经被中海油油服攻克,但是陆地页岩气钻井时,旋转导向确保井眼轨迹行进在有效储层,不出现偏差的贪吃蛇技术,仍掌握在斯伦贝谢、哈里伯顿等国外公司手中,是页岩气开发中最关键的“卡脖子”技术。中石油和中石化还需要花时间攻克。
另外,中国正在进行的页岩气产业发展,也直接拉动了四川和重庆地区的GDP发展。
2017年,中国石油在光是在四川省威远地区就缴税1.7亿元。
为什么从长期来看,看好四川和重庆的经济发展?
不只是川渝地区大量引进显示面板,汽车制造,笔记本和电子产品制造,集成电路制造和设计等高端新兴产业,而且在未来可能改变中国能源行业的页岩气方面,川渝在储量上都非常丰富,重庆更是全国第一。
从2013年的2亿方产量,到2020年的300亿方产量,中国页岩气开采的迅速发展,必然会让川渝地区从中大大收益。
另外值得一提,湖北的页岩气储量也非常丰富。
4:煤制油技术,煤制天然气技术
2016年12月,中国神华宁煤集团这台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年产400万吨煤制油装置一次性试车成功,创造了中国煤制油工业的历史。
背后的主要工程团队是我国科学家李永旺带领的团队。
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煤炭间接液化的技术攻关,但由于技术与经济限制,一直没有规模化生产。
1997年,李永旺重新组织团队,经过八年的时间,
到2005年,李永旺团队实现了技术突破,
四年后的2009年,两个年产16万吨煤制油示范厂投产,在经历数年的长周期运行后,验证了高温浆态床煤变油技术的国际先进性。
2011年,神华宁煤决定采用李永旺团队开发的高温浆态床煤制油成套工艺技术,建设世界上单套规模最大的年产400万吨的煤制油商业装置,
2016年12月,这个超级煤制油工厂建成并试车成功,生产出了高品质的柴油、石脑油、蜡等产品,一举使我国进入到少数掌握煤制油工业化技术的国家的行列,并使我国煤制油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同样的还有煤制天然气技术,我国也实现了技术突破。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在2017年9月“2017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的介绍:
“2017年1-6月,我国煤制油产能达到693万吨/年,产量155万吨;煤制天然气产能达到51亿立方米/年,产量11亿立方米。为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技术的突破是长时间的,从1997-2017年,我国用了20年时间,才把煤制油产量提高到300万吨左右,只占到我国石油年消耗量的0.5%;
煤制天然气产量大约20亿立方米,只占我国天然气年消耗量的不到1%。
另外,我国还在积极进行海上可燃冰开采,2017年成功的在南海连续试采了超过60天,累计产气30万立方米,当然这个距离商业化还早。
不过,不管是页岩气革命,还是汽车电动化,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短期内也是无法完成石油和天然气自主化的,
像我国计划在2020年页岩气产量120亿方,也就是占到我国2017年天然气消费类的5%左右,而汽车电动化,至少要到2030年。
煤制油即使翻十倍产量,也只能占到中国石油需求量的不到5%。
因此短期内我国大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是不可改变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一边花大价钱从中亚和俄罗斯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另一方面也想从美国购买能源,实现对进口来源的制衡,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提及。
进口大宗商品,在七项原材料之后,是四项农产品:
食用植物油:306.72亿元,增长11.3%
谷物及谷物粉:439.94亿元,增长17.2%
鲜,干水果及干果:422.36亿元, 增长12.1%
大豆2687.86亿,增长19.6%
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进口的农产品里面,大豆占据绝对的压倒性的优势,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农产品,这和我国的战略有关系,在之前的文章里面有写,这里不再表述。
巴西是中国第一大大豆进口国,估计除了增加购买大豆以外,中国还会把一部分巴西大豆的进口转移成进口美国大豆。
我国在农产品方面,一直是强调主粮要自给,进口只是为了改善生活,因此我国未来为了改善伙食,吃的更好,农产品进口还会进一步大幅增加,有没有发现超市里面的各种外国水果,外国牛肉,羊肉越来越多了?
接下来是初级工业品(六项):
纸浆1038.68亿人民币,增长28.5%
成品油981.51亿元,增长33.3%
燃料油305.11亿元,增长74.5%
未锻压铜及铜材2114.81亿,增长21.3%
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1175.69亿元,增长6.2%;
初级形状塑料3284.12亿人民币,增长20.1%
实际上,我们仔细看这些初级工业品,实际上还是原材料,只不过是稍微加工后的原材料,
六项初级工业品里面,有三项和石油相关:成品油,燃料油,初级形状塑料。
这个初级形状塑料,是我国进口最多的初级工业品,
谁是我国的第一大进口国呢?沙特。实际上我国的初级形状塑料大部分进口自中东石油国家,以及像马来西亚这样有一定石油工业的国家。
初级工业品对于我国来说是,是进口安全项目,因为进口基本来自发展中国家,他们本身就有出口创汇的需要,同时这些产品本身附加值比较低。
我国虽然是全产业链国家,但是出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没有必要在低端工业品上达到垄断,实际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工业,也有助于提高这些国家的生活水平,有利于中国产品的销售。
中高级工业品(十项):
集成电路 1.759万亿元,增长17.3%
汽车及汽车底盘 3430.47亿元,增长16.1%
汽车零配件 2155.88亿元,增长8.9%
液晶显示板:2041.83亿元,下降2.1%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 1866.37亿元,增长3.9%
医药品1815亿人民币,增长24.1%
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飞机:1533.6亿元,增长15.1%
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1397.79亿元,增长5.5%
钢材1062.58亿,增长18.2%
金属加工机床 589.69亿元,增长19%
这个是十大中高级工业品,就是我国产业升级的重头戏了。当然了,其实还有个仪器仪表,2016年海关还放到重点进口工业品里面统计,不知道为什么2017年就没了,不过没关系,不给数据我们就先不讨论。
2017年我国进口超过2000亿人民币的中高端工业品只有三项:
集成电路;汽车+汽车底盘+汽车零配件;液晶显示板。
这里面液晶显示板我国目前发展的最好,以京东方为首的国产显示面板企业势头已经起来了,京东方2017年销售额达到了938亿元人民币,增长36.15%.
但是呢,京东方目前只是在出货量上做到了世界第一,主要集中于笔记本电脑,中低端平板电脑和电视机,中低端手机等。
在苹果的Iphone,三星,华为,小米的旗舰手机上,都还没有实现大批量供货。
当然了,2017年京东方凭借着给苹果的笔记本电脑供货,首次进入苹果全球200大供货商的行列,这个可喜可贺。不过真正值得让人高兴的,是京东方的显示面板用在苹果,三星,华为的旗舰手机上的那一天。
国内另一家巨头华星光电表现也不错,TCL集团2017年实现营收1,115.8亿元,净利润35.4亿元,其中归母净利润26.6亿元,同比增长66.3%。
该集团的净利润主要就是来自华星光电的贡献,华星光电2017年实现销售额304.8亿元,同比增长17.6%
我们也可以看到,我国液晶显示面板进口自从2012年达到500亿美元的峰值后,逐渐不断下降,2017年已经只有300亿美元级别了,而且进一步下滑2.1%,是2017年我国进口十大中高级工业品中唯一金额下滑的,感谢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维信诺,和辉光电们的努力。
另外汽车和集成电路两大项,尽管从进口金额上看,汽车+零配件金额为5586.35亿元,集成电路为1.759万亿元,但这是因为大量合资品牌汽车本身就在中国生产。
如果算上这一部分,我国汽车产业的实际进口金额和集成电路并不会相差多少。
为什么这样说呢?2017年我国乘用车销量为2471.8万辆,其中自主品牌仅为1084.67万辆。也就是外资品牌乘用车销量为1387.13万辆,
按照平均15万元一辆计算,就是2.08万亿元,
按照均价12万元一辆计算,就是1.66万亿人民币。
因此实际上进口总金额和集成电路是差不多的,而且随着中国汽车消费逐渐高端化,对外资品牌有利,汽车实际进口金额还在不断上升。
因此汽车和集成电路,是我国产业升级的核心主战场,关注这两个行业,一定会有优秀企业脱颖而出。2018年的中美贸易战,美国人就打击了中兴这个中国第三大集成电路设计公司。
这也是为什么中兴一定是中美贸易战的标志和关键事件。
其他七项进口主要中高端工业品:
钢材1062.58亿,增长18.2%
这个并不是很担心, 2017年,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重点大中型企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69万亿元,同比增长34.1%,实现利润1773亿元,同比增长613.6%
如果把小型钢铁公司的收入也算上,钢材进口金额只占国内市场需求的2%左右,而且我们可以看到进口增速还低于国内市场增速,也就是进口替代还在进行。
极少数我国暂时不能制造的钢材,通过国内钢铁大型企业攻关,都在逐渐攻克,典型的就是鞍山钢铁公司研发制造的航母甲板用钢。
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1866.37亿元,增长3.9%
这个主要是指各种工业计算机,以及平板电脑,以及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等等,比如我国银行系统使用的数据存储,还是会用IBM的产品。
另外还有扫描器(比如快递,超市等使用的扫描枪),硬盘驱动等等。
这个领域,其实我国出口远远大于进口,而且国产化替代很快,
像各种巨型机,大型机等等,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需求量已经在下滑。
实际上,我们看增速也知道,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进口增速,除开进口金额下降的液晶显示面板,是十大中高级工业品中最慢的,这一说明其国产化替代和需求的速度很快。
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飞机:2017年进口金额1533.6亿元人民币,增长15.1%
这也是我国从美国进口的三大商品之一,这个我也不担心国产化替代,也不存在被卡脖子的问题。中国商飞不仅在国家支持下规模不断壮大,而且收入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第一架支线喷气式客机ARJ21-700飞机2015年11月29日交付成都航空,半年后的2016年6月28日,该架飞机开始在成都航空进行商业化飞行。
2016年9月29日,第二架ARJ21交付成都航空。
2017年10月26日,第三架ARJ21交付成都航空。
2017年12月28日,第四架ARJ21飞机交付成都航空。
2018年4月29日,交付了第五架到成都航空。
到2018年5月2日,ARJ累计载客已经超过6.5万人次。ARJ21飞机已经进入了稳定运营和交付的状态,实现了量产。
2017年我国的C919大飞机已经首飞,
2018年2月6日,中国商飞宣布,首架C919将于2021年交付
从2002年ARJ21支线民航客机立项,到2008年C919大飞机立项,
在民航科技领域中国已经持续十几年高强度投入,开花结果只是时间问题。
医药品1815亿人民币,增长24.1%
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器件1397.79亿元,增长5.5%
金属加工机床 589.69亿元,增长19%
这三个领域都是我国目前的困难领域,也是差距非常大的产业。
其中二极管、晶体管及类似的半导体器件,
我国海关的定义是指那些依靠外加电场引起电阻率的变化而进行工作的半导体器件
这方面我国的领军企业有吉林华微电子,扬州扬杰电子,苏州固锝
吉林华微公司2018年1-3月实现营业收入3.96亿元,同比增长12.53%;半导体及元件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1.1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170.16万元,同比增长72.07%
多说一句,吉林华微电子甚至被有的媒体说是吉林省最值得关注的上市公司。
扬州扬杰电子,2018年一季度实现销售收入3.956亿元,同比增长31.0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74.4万元,同比增长16.7%。
苏州固锝发布2018年一季报,实现营业收入4.62亿元,同比增长39.57%;半导体及元件行业平均营业收入增长率为21.0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58.68万元,同比下降49.02%,半导体及元件行业平均净利润增长率为20.38%,公司表示,一季度业绩下降主要由于人民币升值引起的汇兑损失。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这三家功率器件的领导厂家,其每一家一年销售额也不过不到20亿人民币,和2017年进口接近1400亿人民币的金额比起来,可以说是微不足道,因此在这方面我国的产业还处于早期阶段。
当然了,国家也没有闲着,毕竟自己的企业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国家队建广资本出手,在功率器件领域搞了个蛇吞象,建广资本的背后是中国建投,也即是中国建设银行背景。
建广资本主导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半导体业务收购案,收购了高度优质的半导体资产
2017年2月7日北京建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和恩智浦半导体共同宣布,恩智浦半导体旗下的标准产品业务部门正式完成交割,交易金额为27.5亿美元(约合181亿元人民币)。
该标准业务部门包括分立器件(二极管,三极管,晶体管,电容,电阻,电感之类)、逻辑器件及PowerMOS等产品,除了设计部门,该交易还包括恩智浦位于英国和德国的两座晶圆制造工厂,
位于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的三座封测厂和位于荷兰的恩智浦工业技术设备中心,及标准产品业务的全部相关专利和技术储备,涉及约1.1万名员工。
2015财年,恩智浦标准产品业务的全年营业收入为12.4亿美元,税前利润高达2亿多美元。其业务税前利润率和毛利率在全球同类行业中领先。
除了收购NXP的标准件部门以外,在功率器件方面,也就是包括功率二极管等在内,
2016年1月19日,瑞能半导体正式开业,运营总部落户上海,荷兰恩智浦半导体占49%股份,余下股份由中国建广持有,按照规划,在未来四五年内,中方资本将逐步增持,而NXP最终预计会减少到20%的股份,公司由中方主导。
该公司的功率半导体产品线来自建广资本对NXP产品线的收购,
包括可控硅整流器、功率二极管、高压晶体管、碳化硅,都是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与其它欧洲、日本、美国的功率半导体的品牌、品质难分伯仲。
其中,可控硅在全球市场占有率稳据第二名;PFC二极管进入前三名,碳化硅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
过去为NXP功率半导体生产的吉林芯片五寸线生产基地,也成为瑞能旗下的全资子公司,同时研发中心在上海和英国,
根据瑞能半导体首席执行官 MarkusMosen 先生表示,瑞能半导体2016年在功率半导体器件市场的全球占有率接近 7%,未来希望在 2019 年实现销售额翻番,全球市占率超过 10%。
因此在国产厂家之外,还多了一个瑞能公司,在未来瑞能公司技术和主导权逐渐国产化,将会使得我国在二极管及其类似半导体器件方面逐渐实现国产化。
另外,我国集成电路封测领域的领头羊长电科技,旗下也同样有二极管等功率器件相关业务。
还有一个医药品,2017年进口1815亿人民币,增长24.1%
对比下进口的增速,2017年1-12月我国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总收入约28185亿元,同比增长17.80%,实现利润总额约3314亿元,同比增长12.50%
也就是进口的增速还超过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增速,说明进口替代工作做的不太好,外资药比重在上升。
另外,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收入也是包括了外资在华制药工厂的,比如美国辉瑞制药,在总共就有四个工厂
在制药工业方面,我国和世界的差距还非常大,我国龙头制药企业也在快速发展,并且普遍跨过了百亿元的门槛。
我国上市公司医药研发领域最强的恒瑞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138.36亿元,同比增长24.7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2.17亿元,同比增长24.25%;
国内另外一家龙头制药企业复星医药,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85.3亿元,较2016年增长 26.6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31.2亿元,较 2016 年增长 11.36%。
2017年,中国生物制药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48亿元,同比增长9.4%;净利润为21.7亿元,同比增长32.6%
2017年石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54.6亿港元,同比增长25%。净利润增长32%达到27亿港元。
我国制药工业现状:差距极大,增速不错。
2017年金属加工机床进口589.69亿元,增长19%
2017年,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全国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922.8亿元,同比增长6.1%;实现利润总额686.3亿元,同比增长21.1%。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是进口的增速快于我国本土机床制造业的增速,而且在本土制造的企业当中,国产品牌机床企业的复苏增长也不如外资品牌。
中国机床这个产业,是十大工业品中最让人担心的,也是势头最弱的。
其他九项中高端工业品里面,
五项:钢材,液晶显示面板,汽车(整车和零部件),飞机我国都已经有了大型龙头企业(宝武,上汽,吉利,商飞),并且形成了产业集群。
四项:医药品,集成电路,二极管及类似半导体,自动数据处理设备,虽然我国非常落后,但是这些产业空间大,利润率高,像恒瑞医药,净利润率20%以上,比苹果公司还高,不管是国家意志还是企业投入,动力都很大。
但是在机床工具领域,我国企业长期被利润率困扰,员工工资低,人才流失严重,同时又造成了研发投入不足,现在整个机床行业,缺乏业绩良好的领军企业,缺乏亮点企业。
全国十强的秦川机床2017年营业收入为29.9988亿元,同比增长10.9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仅仅为1645.5万元,同比增长9.93%
我国四大机床企业之一的大连机床,2017年11月被法院裁定破产重组了,目前欠债有224亿人民币,董事长被通缉。
而在2015年,大连机床主营业务收入161.2亿元,净利润2.64亿元,这家巨头机床公司就这样倒下了。
目前的国内机床龙头沈阳机床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41.89亿元,同比下降32.9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上涨108.39%
沈阳机床在2017年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所有非i5智能机床的业务全部剥离,同时豁免和转移了部分债务,集中精力做i5业务,
2018年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6.39亿元,同比增长85.42%;净利润1278.99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但是沈阳机床说走出困境还早,还是需要观察。
国内另外一家全国十强的昆明机床公司,2017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60亿元,较2016年的6.46亿元进一步下滑,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5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3822.10万元。由于连续四年亏损,于2018年5月22日被强制从A股退市。
当然,虽然大连机床,昆明机床,秦川机床,沈阳机床这些业界大佬型公司全部业绩不佳,
但是国内机床行业还是有极少数亮点,
2017年度,亚威股份总体实现稳步增长,实现营业收入14.39亿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3.0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471万元,同比下降18.91%.
但这是因为2017年度营业外收支净额较2016年度减少5,129万元,其主营业务增长很明显,看营业利润的话,1.19亿元,增长40.49%
日发精机2017年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增长28.2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717万元,同比增长39.01%
所以说机床行业的亮点,其实也不怎么亮,在中国的机床行业,一年净利润几千万元一个亿就算很不错了,就算得上国内一流机床公司了,整个行业真的是有点惨淡。
中国机床的未来,更多的希望可能是来自于行业以外的巨头进入,
这里面比较坚决的就是格力集团。
2013年,格力成立了一个小组研究数控机床。
2015年,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成立,数控机床小组升格为其中的研发二部,同年,格力首台数控机床研发成功。
2016年7月23日,董明珠在第二届中国制造高峰论坛上说:“两年后把数控机床做到最顶级,为中国的企业服务。”这一年,格力有6款数控机床开始量产,同年12月,格力数控机床首次获得了外部订单,16台机床销售金额500万人民币。
2017年6月,格力成功自主研发出首台五轴机床,标志着格力正式踏入高端数控机床的研发领域。同年7月,格力成立了珠海格力数控机床研究院有限公司,专门负责数控机床的研发制造。
在格力的2017年年报里面,已经发展出数控机床方面,有立式加工中心、卧式加工中心,钻攻中心等,其包括数控机床在内的智能装备业务去年收入21.26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1.43%,同比增速高达1220.27%。
格力的计划是在2020-2022年左右先在内部完成自产数控机床的全面切换。
不仅是在数控机床领域,2018年格力还在参与洛阳轴承的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轴承是中国制造的软肋之一,全球轴承营收十强里面,一家中国公司都没有,格力电器的加入,有助于中国最大的轴承企业之一的洛阳轴承走向发展之路。
从2017年进口数据,我们可以大概一窥中国的现状,这里做个简单的总结:
1:以石油和天然气为核心的能源是中国进口的最大宗商品,而且还在继续增长。
我国为了解决能源供给为题,可以说投入海量的资金,这个“海量”究竟是多少呢?
为了建设一个中俄陆地石油管道,我国就提供了250亿美元贷款给俄国搞管道建设;
为了建设天津的液化天然气进口设施,我国就投资了136亿人民币。
其他还有对电动汽车的补贴,对可燃冰开采的投入,都是以10亿元为单位的资金投入。
另外还需要投资开发国产器件替代国外产品,以页岩气为例,
在页岩气开发的水平井分段压裂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桥塞,一口井平均需要使用20个以上,以前一个进口桥塞要花费15万元,一口井就要花费300万元人民币购买进口桥塞。而研制出国产桥塞后,单个桥塞的成本大幅降至2万元,节省了超过90%的成本。
可以看出,从国际管道,到海上运输接受基础设施,到钻井成本,再到钻井开采设备研发,到处都需要投钱,而且动辄百亿人民币甚至千亿人民币,可见我国为了获取能源付出的巨大努力。
因此我认为在中美贸易战中,中国和美国签订能源购买合同应该是合理的事情,我个人估计肯定是百亿美元级别的购买,也可以有效的缩小中美贸易逆差。
2:我国进口农产品可以说几乎等于大豆
大豆去年进口了差不多2700亿人民币,排在第二位的进口农产品进口才400多亿人民币,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我国进口农产品,占总进口比例并不高,4%左右,但这里面一半是大豆。
所以说我国和美国达成大豆购买协议,也是几乎肯定的事情,金额不好说,但是量肯定是百万吨甚至千万吨级别。
3:从进口工业品可以看出中国全面的工业水平。
从这些进口金额最高的商品,也可以说是我国还亟待需要国产化的领域。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几乎在每个领域我国都有大批实力选手在参赛。
以能源为例,我国的页岩气开采水平以及相关的开采装备技术虽然比不过美国,
但是却是强于日本,德国这样的工业强国。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其实都是高科技公司,像中石油的研发投入每年超过百亿人民币,长期是中国前十的水平。
在中国完全落后的领域,全部都有国家战略支持,
典型的十大进口中高端工业品中的三项:集成电路,液晶显示板和“空重超过2吨的飞机”
分别有集成电路大基金,扶持京东方和扶持中国商飞来实现。
再比如十大进口中高端工业品中的机床,虽然我国企业近年来发展业绩不佳,但是由于有2009年开始的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的04专项支持,因此我国数控机床总体技术水平反而和国外处于拉近的状态。
2018年4月,第十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CCMT2018)在上海举行
“04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卢秉恒在期间举行的新一代智能数控系统和智能机床研讨会上称,“04专项”已经取得成效,尤其是2017年中国开展的换脑工程,也就是在国防,军工和航天领域使用国产数控系统替换进口数控系统,
目前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已经为国产数控机床配套1000多台,中档数控系统已销售5万多台。
华中数控系统在沈阳飞机集团实现了成功“换脑”,带动国产数控系统在成飞、西飞、航天八院、三院等军工企业的应用。“十三五”期间,我国继续实施“04专项”。
4:十大进口中高端工业品,种子选手都已经成型。
以制药业为例,很显然中外差距还有几十倍,但是为什么不用担心我国的企业起不来?
美国《制药经理人》(PharmExec)杂志,在2017年6月公布2017年度《全球制药企业50强》排行榜(PharmExec's Top 50 Companies 2017)。本次排名基于各大药厂2016年的销售数据,
全球第一的美国辉瑞制药销售额459.06亿美元
而全球第50位的美国辉凌制药销售额为21.34亿美元,按当年汇率差不多141亿人民币。
而我国没有一家公司上榜进入全球前50位。
但是如果我们看2017年国内主要高技术制药企业(西药,生物制药),
恒瑞公司2017年营业收入138.36亿元,
复星医药2017年营业收入185.3亿元
2017年中国生物制药公司营业收入达到148亿元
2017年石药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54.6亿港元
可以看出很多国内企业其实都已经站到了全球制药50强的门口,更重要的是,他们大多都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在20%-30%之间,平均每三年多就能翻一倍。
同样的还有显示面板,三星和LG虽然在全球称王称霸,但是我毫不怀疑我国各大面板企业最终能够战而胜之,复制我国在家电和消费电子领域赶超三星的故事。
以决定企业实力走向的研发投入为例,京东方近三年(2015-2017年)的研发投入分别为33.19亿元、41.39亿元,69.7亿元,两年增长了110%,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必然不断缩小技术差距。
5:产业升级将是长时间的,还需要持续10-20年
有的领域我国确实还只能说处于萌芽时期,典型的就是功率器件,我国功率器件三强即使是今年的营收也就是十几亿人民币,保持目前的增速估算,
十年后的2028年也就是百亿人民币规模,离世界顶尖水平还是有差距,
现在世界第一的英飞凌是个综合性集团,一年营收有400多亿人民币。
集成电路制造,设备,原材料领域也是一样。
中芯国际2018年一季度营收为8.310亿美元,上年同期为7.931亿美元,增长仅为4.8%,
主要是技术突破需要时间,否则没有成本优势。中芯国际的体量不要说和台积电比了,三到年内,也就是2020-2022年赶上联电就算不错了,联电2017年营收大约50亿美元。
像北方华创,公司一季度营业收入5.42亿元,同比增长30.8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535.95万元,同比增长857.58%,
这个一年大约20亿人民币,也就是3亿美元的营收,这么小的公司体量,却已经是中国集成电路生产设备第一大企业了。和国际企业没法比。
例如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设备制造企业美国应用材料,其一年营收就在150亿美元以上,其中来自半导体生产设备的营收77.37亿美元(2016年)
即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北方华创到2025年一直保持现在的增速,翻十倍的规模,到时候也只有应用材料体量的40%。
中国商飞的大飞机,要2021年才交付,我们参照ARJ 21的进度,2015年交付后经过长时间实验商业飞行,到2018年5月才交付了5架。
合理估计到2024年,C919交付也就是不到10架的规模。
我国目前被卡脖子的12英寸半导体大硅片,我国新昇半导体2017年实现了初步投产,当年上海新昇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为2470.17万元,净利润为-2588.58万元,还处于起步萌芽阶段。
预计2018年底项目的月产能为10万片,2019年实现月产能20万片, 2020年底实现月产能30万片,这还只是产能,产量还达不到这个数。
我国预计到2020年,一个月需要至少100万片300mm大硅片,算上我国其他大硅片企业的在建项目,2020年只能是产能上基本满足国产需求,产量肯定还达不到,我国的半导体大硅片真正实现自给,至少也要到2023年以后,另外产量上来了不一定就能获得市场认可,所以2023年也只是个理想时间。
最后,从历史经验来看,由于制造和下游品牌都在往中国集中,一旦我国产业升级技术实现突破,凭借着产业链集群和超大规模制造优势,那么必将是横扫千军。
因为历史经验和现状告诉我们,技术优势是发达国家企业对中国公司的最大优势,也是核心优势,在其他方面,例如大规模产业聚集集群制造,对客户的快速反应效率,超大规模海量制造带来的低成本方面,中国公司是具备优势的。
中国公司背靠中国广阔的市场,通过在中国市场大规模走量,实现摊薄研发成本,大大降低产品成本,在对海外出口时就可以通过低成本优势抢占市场,同时还能赚钱。
那些面对中国企业的竞争丧失了技术优势的西方公司,其结果无一不是破产,或者是被中国公司收购,这样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编辑:张鹏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