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港交所针对新经济企业上市的新政落地,国内许多“独角兽”公司便开始启动在香港的上市进程。
从目前情况来看,新规出台后,小米作为“新经济企业上市第一人”的身份已然坐实。所以现在很多人都在猜测第二家会是哪家公司,而据智通财经APP从市场获知的消息来看,这个“神秘第二人”或许就是送外卖的——美团。
美团上市是真是假?
市面疯传美团CEO王兴已于上周在香港见了美银美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等投行,若消息属实,最大可能便是商讨IPO事宜。
其实,对于美团上市的消息此前早有传闻。智通财经APP获悉,今年4月份市场便有消息传出美团将在9月份赴港上市。
当时正值港交所新规即将落地,许多投资者都认为传闻不虚,但随后美团点评的投资人表示,“美团点评9月底港股上市消息不实,美团点评目前没有明确的IPO计划,预计于两年后启动”。
但现在看来,这次“辟谣”或许更像是一次“烟雾弹”。此次,市场再次传出美团赴港上市,且其提交IPO申请的时间也被提前至6月底,结合CEO王兴上周去香港与投行洽谈的举动,似乎可以证实美团确有近期上市的意图。但作为一家互联网生活服务电商,美团这次能给香港投资者带来什么故事呢?
美团拿什么征服香港投资者?
对于美团,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但对于美团的产品定位,很多人却说不上个所以然。“好像什么都做,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做”是很多人对美团的一个普遍性印象。
从中国版“Groupon”的团购概念落地,到历经“千团之战”的厮杀最终成长为一方独角兽。美团的业务从团购延伸到外卖再到新零售甚至是打车。到现在,战线不断拉长的美团已很难被形容为是某一垂直领域的“大佬”。
但这似乎也遵循了美团当初成立的“初心”:做一款“吃喝玩乐全都有”的产品。
纵观美团的发展史,公司成立于2010年3月,最早上线时是以“吃喝玩乐全都有”为服务宗旨的团购网站。
2013年11月,美团外卖平台正式上线。
2015年10月美团网与大众点评宣布合并,双方共同成立了一家新公司“美团点评”,新公司成为了国内生活服务类O2O的绝对龙头。
2018 年2月美团点评CEO王兴在给全体员工的内部信中提到,“2017年美团营业收入超过330亿元,GMV超过3600亿元,线上日订单量峰值超过2700万,额外的还有线下超过700万单的交易。横向对比,美团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生活服务电子商务平台。”
由此可见,王兴依然将美团定位为一家“互联网电商平台”。但是美团电商的商业运营逻辑似乎与我们熟知的电商略有不同。
以阿里巴巴为例,阿里的商业发展逻辑在于,抓住了国内庞大的互联网用户的网购需求,并以近乎垄断且存在排他性地占据绝大部分流量入口,然后依靠庞大流量留存度来带动企业其他业务逐步发展。
而美团不同在于并未采取流量垄断的方式,而是通过建立符合用户多种需求的生态系统让流量在整个系统进行内循环。
从美团开辟的战线来看,其商业意图在于在互联网生活消费领域用系统化的产品取代各个垂直领域的“分化割据”,从而完成当今互联网生活消费领域的“车同轨,书同文”。这对于整个行业而言,意义不亚于“一统六合”。
而想做到行业“统一”,美团依然要遵循互联网企业的生存规则“吸引流量”。这主要体现在美团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方面。
从目前来看,美团的核心业务分为两大块:外卖和本地生活 O2O 业务。而这两项业务已在国内市场获得了较大市占率。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2017年在国内本地生活O2O业务方面,美团以1.28亿的用户规模,远超同业竞争对手,确立了其在行业中的绝对领导地位。由于目前整体行业马太效应逐步明显,竞争对手与美团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在外卖领域,在2015年前,如淘点点、零号线等第三方外卖平台都占据一定市场份额。但在经过外卖行业“补贴大战”过后,确立了美团外卖、饿了么及百度外卖三足鼎立的局面。
并且,随着去年8月饿了么收购百度外卖,目前的外卖市场主要以美团外卖和饿了么两大寡头为主。其中美团以40.1%的市占率位列行业第二。
但对于美团外卖而言,目前的较为稳定的行业形势给公司带来了较为稳定的收入。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17年美团外卖GMV达到1710亿元,为上年同期的2.9倍,占公司事业部GMV的 47.5%。
在规模方面,2017年美团外卖覆盖全国1300个城市,覆盖超过200万商户。随着外卖行业“补贴大战”的退潮,美团外卖目前也正向逐步盈利的目标迈进。此前有美团高管表示,公司外卖业务发展良好,“距离实现整体盈利大约还有1-2年的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走了一条与阿里等电商不同的道路,但从目前的数据来看,美团已找到了属于公司的盈利模式,这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无疑是巨大的。
但美团经营战略并非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同,美团被诟病最多的便是其开辟的“烧钱”战线。从当初互联网团购公司的“千团大战”,到外卖行业的“补贴大战”,成立7年有余的美团似乎不是在烧钱便是在烧钱的路上。
拿收购摩拜单车为例,共享单车虽然不缺乏流量,但从近几年共享单车行业暴露出的根本问题在于用户对单车的付费意愿始终维持在补贴后的单次使用费用1-2元的低价。相比单辆车近4000元的成本以及运营后的运维费用而言,1元的客单价实在难以覆盖全部成本。
这就导致单车直至今日仍未实现盈利,且烧钱之路遥遥无期。与此同时,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打车”业务方面。目前,美团并未透露这两个“烧钱项目”将在公司发展战略上的地位,但不可置否的是,一旦美团选择介入,“烧钱”将不可避免。而利润空间的压缩也将会是投资者警惕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