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的云计算正在吃掉世界!疯狂圈地后,谁是下一个霸主?

作者: 智通编选 2018-06-29 20:20:14
目前国内公有云计算行业巨头格局已清晰,国内的云混战极有可能演变出一场新的巨头战争。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品途商业评论”,作者为尹天琦,文中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2017年年底时,互联网公司基本上都已上云,这意味着,以争夺互联网公司为重点的云行业“上半场”竞争已经结束。目前,国内公有云计算行业巨头格局已清晰。

过去这一年,通过圈地盘、圈企业、出海…云服务的战争正逐渐靠价格战和资源挤压掉众多传统厂商和创业公司。头部阿里云遥遥领先,腾讯云也在较劲。

2018财年阿里云收入达到21亿美元,约为133亿元人民币。阿里巴巴过去九年对云计算的长期投入,正在对公司和投资者都形成价值回报。

无独有偶,在2018财年第一季度的财报中,腾讯也史无前例的提到了腾讯云的运营情况,“受游戏、视频、电子商务及O2O行业的增长所推动,腾讯的云服务收入同比增长逾100%。”

要知道,在以往,受制于阿里云的市场规模,腾讯向来对自己云业务的营收情况讳莫如深。此次公布,不难看出腾讯云在追赶阿里云路上开始越来越有底气。

马化腾在5月的腾讯云大会上就表示:“云平台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各行各业对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积极拥抱,云平台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天然载体,也是经济社会进行数字化升级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的工具。”

云服务市场是一个高技术、高投入、回报周期较长的领域,科技巨头显然更有优势。云服务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可以说拿下云服务就相当于拿到了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重要门票。

根据Gartner预测,在2020年云服务市场的规模将达到3830亿美元。嗅觉灵敏的科技巨头公司,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推进云服务的市场主角。

虽然国外有亚马逊云、微软云服务拔得头筹,但是到了中国纷纷水土不服。反观国内,阿里云一直表现强势,目前唯一能够与阿里云抗衡的只有腾讯云。在云服务领域,巨头与巨头的较量中,一批中小创业公司将不得不面对行业洗牌。洗牌最简单粗暴的方法就是价格战。

伴随着小米上市,BAT的格局很可能变成ATM。小米大力扶植的金山云也极有可能成为后起之秀,在完成D轮系列融资后,金山云估值23.73亿美金。

据IDC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追踪报告》,金山云在中国公有云IaaS市场份额超过6.5%,收入位列前三位。

毫无疑问,中国公有云市场第一梯队已经形成,除了国有的中国电信外,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依次排开。

blob.png

但拥有硬件和软件护城河的华为云也在开始发力。华为在私有云领域更具话语权。2013 年,华为先后发布了针对虚拟化和大数据的 FusionSphere 和 FusionInsight。

根据 IDC 的报告,FusionSphere 虚拟化解决方案在中国OpenStack软件市场和中国服务器虚拟化市场中国厂商双双排名第一。

以政务云领域,在 IDC 报告中,华为云政务云位居中国政务云市场厂商领导者区间。政务云目前才刚刚在发达省市落地,未来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blob.png

阿里云进入私有云市场与华为成立 Cloud BU,其目的是一样的,那就是抢占整个云计算领域。

总之,国内的云混战极有可能演变出一场新的巨头战争。

价格战清场

在公有云市场,中国与美国相比至少有 5 年的差距,当中国云服务刚落地的时候,美国已经实现了从企业到公众的成熟应用阶段,公有云应用的市场规模更是天壤之别。

2014年,云计算市场上有亚马逊、阿里云等巨头公司,但云计算的市场的教育远没有普及,整个行业的接纳程度也不高。

到了2015年移动互联网的风起云涌让云计算大放异彩。一夜之间,各色云彩布满神州大地,行业进入爆发期。

blob.png

就是在云计算爆发前夕的一年,雷军在一次内部讲话中谈到:“金山的未来有很重要的一块是寄托于金山云的。我们为什么选了云作为下一步的突破口?未来三大驱动力就是Big Data, 移动互联网和IOT,我认为未来5-10年的数据量是极为恐怖的数字。”

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我国云服务市场增速已超过国际市场,根据工信部去年在《云计算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的预计,到 2019年,整个云计算的产业规模将达到 4300 亿元。

金山云合伙人郭岚对品途商业评论表示,随着企业对于云计算的接受程度不断提高,除某些行业的个别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都会逐步上云,18年市场竞争也会越加激烈,战争升级。

关于云计算未来,郭岚认为除了阿里云、腾讯云和金山云,云行业可能只剩一到两家有机会。对于创业型云计算公司,特别是IaaS层公司而言,行业最快速发展的阶段已过,很难再有反超甚至进入的机会。

价格战已早早打响,在这场声势浩大的价格战中传统厂商不断折戟。七牛云、美团云、百度云也在面临红海压力。

在5月22日腾讯“云+未来”峰会上,腾讯云宣布了新一轮的核心产品价格下调,涉及产品包括CVM、CDN、数据库、COS存储等,最高降幅达50%。

其中,COS存储西南区(成都、重庆)降价24%,低于行业均价33%,达到全球最低价。不仅如此,腾讯云还宣布数十种AI应用服务将能够全部免费接入。

早在2017年3月份,腾讯云以1分钱中标厦门市政务外网云服务项目,在云计算产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去年底云栖峰会上,阿里云也宣布CDN价格再次下调25%。

在2017年年底的D轮融资后,金山云宣布进行力度空前的全面降价——金山云的CDN、云数据库Redis价格创行业新低,最大降幅分别达到50%、60%。

三家互联网企业云服务价格下降步调咬合紧密。

云计算作为一个规模效应十分明显的产业,规模越大,分摊下来运营成本也越低,伴随持续的技术升级和资源优化,成本会进一步降低,这也是当前各大云厂商能够不断降价的核心因素之一。

金山云合伙人郭岚认为:“价格降低意味着用户接受度的提升和用户数量的增加,带来资源效率的提升,进一步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不具备这样能力的公司,或者研发没有达到标准的公司就会被淘汰,使得这个行业会变得越来越有序。”

笔者从华为云了解到,华为云更愿意强调为客户提供安全、稳定的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服务,且绝不使用客户数据变现,保证客户数据安全。由于背靠传统企业用户,华为在私有云以及混合云上更有优势,并正在致力于将这一优势带入公有云市场。

云计算格局已定

价格的不断下压导致其它云服务商压力重重。巨大的投入与消耗,足以让小玩家面临生死困境。大量CDN公司倒掉,已成为行业里公开的秘密,同时中小玩家和第一梯队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腾讯云副总裁答治茜在接受品途商业评论专访时曾预测,“(公有)云服务行业第一阵营中,前两家会与第三家拉开较大差距。”言外之意除了腾讯阿里,其他家机会很少。

国内曾经的云厂商巨头网宿科技股价几近腰斩。

CDN的老牌玩家包括网宿、蓝汛、帝联、2016年网宿科技借着直播东风火爆了一年,但伴随着互联网巨头发力,CDN行业价格下滑严重。

对于传统CDN厂商来说,缺乏物联网的准备,船大难掉头,最终四家公司全部遭遇滑铁卢。蓝汛2016年大客户流失向其他公司,整体带宽下滑,比2015还不如。

帝联经历上市无望后经营状况也大不如前了。快网,和世纪互联的对赌协议失败后,业务基本已经不到当年鼎盛的一半。至于网宿,转型乏力后遭遇股价腰斩。

新兴的互联网公司带来了新的云服务格局。

腾讯云除了服务微信等自有产品外,也帮助滴滴和摩拜提升计算性能,减少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宕机问题。阿里云也服务于淘宝和众多传统零售商家。金山云则服务于今日头条和快手两家流量巨头。

金山云郭岚认为,“传统厂商和中小云计算企业在云计算经过近十年快速发展后,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至于是否死亡就要看企业会选择怎样的策略。”

她认为,一方面,目前云计算格局已经比较明显,头部效应也很显著,基本上集中在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这几家巨头云计算企业,并且云计算业务也在向解决方案扩展。

二是传统厂商解决方案过于单一,并不具备企业级的普遍适用的需求,在产品和方案上不具备优势。

三是,云计算是一个重资产和长期的投入行业,中小云计算企业的资金和规模都经不起重资产的长期投入,所以很有可能在市场份额日渐萎缩中退出市场竞争。

阿里、腾讯、金山已经占据公有云三甲。阿里云以737亿元的估值独领风骚;腾讯云以227.5亿元排名第二,基于视频、游戏等业务积累的强大实力,发力公有云潜力不可小觑;金山云估值154亿元 ,公有云排名第三,公司一直走公有云路线,在国内视频云、游戏云、存储等领域位列前茅。

传统厂商再也抬不起头,公有云格局初定,但私有云服务以及细分领域还存在巨大机会。

华为云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其过去聚焦私有云市场,主要为大企业提供解决方案,如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政府等客户,未来也将发力公有云市场。

百度主要从事云盘和私有云,而阿里钉钉属于SaaS领域杰出代表。

云服务虽然难免沦为巨头游戏,但并不代表小的云服务完全没有机会。

金山云郭岚认为:“一些新晋的黑马可能通过业务整合或者拆分获得差异化优势而在利基市场分一杯羹。”

华为云则认为:因为云服务对企业安全至关重要,很多厂家不可能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受制于人,会更愿意选择两家以上企业进行合作,加之云服务市场足够大,中小云服务还是有他生存空间的。

云服务从业者张先生对品途表示:“互联网巨头、电信运营商、IDC厂商以及华为等发展IaaS具备较大的资本优势和底层软硬件技术优势,而国内创业公司大多深耕垂直细分领域,如Ucloud、青云等,也有很大机会。”

“PaaS市场,阿里、腾讯、百度、新浪各自搭建开放平台,抢占开发者,构建生态圈。传统软件巨头多以SaaS的模式转云,优质的产品和多年的客户积累具备很深护城河,是该类企业云转型的保证,如用友、广联达、汉得信息、金蝶。”

巨头出海

格局初定,国内的科技巨头也在布局云计算的出海计划与微软、亚马逊等国际巨头一争高下。

blob.png

2017年3月,在马来西亚数字经济发展机构(MDEC)与阿里巴巴宣布联手打造中国以外第一个eWTP “试验区”,马来西亚云计算及大数据技术认证(ACP)培训班正式开启。

目前,阿里云已在美西硅谷、美东弗吉尼亚,欧洲的法兰克福、中东迪拜,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悉尼开设了数据中心,全球共部署18个地域、42个可用区。

与亚马逊AWS和微软Azure相比,阿里云可能还需要再布局南美、南非区域,并继续深耕北美和欧洲市场。

两会期间,马化腾爆料,腾讯正在贵州的两座大山里挖洞,是为把最重要的数据存储在这里。除了国内,腾讯计划在日本东京、泰国曼谷、印度孟买以及欧洲莫斯科、美东华盛顿继续布局数据中心基础设施。

blob.png

腾讯已经在全球21个区域布局了36个可用区。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

金山云宣布俄罗斯数据中心开启内测,地点位于首都莫斯科城内。计划内的数据中心建设在美西、美东、以及印度地区,未来1年将建设数据中心数量达12个。

blob.png

(灰色图标为计划开放区域,莫斯科已于近日开启内测)

目前金山云数据中心已覆盖全球7个区域(Region),分布在中国大陆、新加坡、俄罗斯及中国香港等地;根据规模的不同,每个区域由1-4个可用区(AZ)组成,其目前运营的数据中心数量一共有30个,主要集中在亚洲。

华为的海外布局一直较早,华为很早就打进欧洲市场。自去年华为成立CloudBU以来,上线了香港、华东、华南大区等多个区域的数据中心节点。华为云香港数据中心、俄罗斯节点的开放预示着华为云已迈出向全球争夺市场的步伐。

虽然头部云服务厂商已经开始抢占海外布局,但国内云厂商和国际顶级云服务商最大的差距还是在基础网络覆盖和底层技术积累上。

国外起步更早,2005年亚马逊推出AWS后,云计算产业开始推动IT产业服务模式变革,业界逐步认识到云计算是一种新的IT服务模式。另外,国外的软件服务和中间件厂商众多,产业链分工更细。

人工智能成为下一步争夺目标

在四川的一个特驱猪场里,接入了人工智能的摄像头后,工作人员可以轻松识别猪场里每一头猪。700公里外,陕西的海升苹果园、国强甜瓜圃也开始用人工智能帮助种植,它们的背后都是阿里云的ET农业大脑。

这都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

如今云服务从以计算、存储、网络等资源型的1.0时代进入以AI、大数据为前景的2.0时代,从资源服务向能力服务转型、向产业深耕。这对云服务厂商将是一次新的洗牌。

没有整合能力的中小云企业将面临危机。而拥有完整产业链的阿里云、腾讯云、金山云将和人工智能深度结合。创造物联网基础,跑马圈地在云服务领域已经开始。

blob.png

6月7日,云栖大会·上海峰会正式发布阿里云ET农业大脑,希望将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入结合。进入农业,是阿里云ET大脑在城市管理、工业优化、环境治理、航空调度后的又一站。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人工智能要和产业结合才有价值,我们希望用人工智能帮助农户农企’对症下药’,实现中国农产品‘三级跳’,即更安全、更营养、更值钱。”

AI养猪只是一个缩影,进入农业,是阿里云ET大脑在城市管理、工业优化、环境治理、航空调度后的又一站。

腾讯云也在最近提出超级大脑和“三张网”的概念,即:人联网、物联网、智联网。

人联网即连接人和人互联的网。例如,永辉超市旗下的超级物种,用户可以在家里用手机下单半小时内送货上门,也可以直接在门店扫码消费。物联网就是做好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连接。马化腾认为,二维码就是连接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一个最方便的通道。

智联网即超级大脑。云时代要求做好云到端的智慧连接。腾讯希望借助“超级大脑”这个概念来实现智联网。腾讯推出超级大脑的也是希望腾讯云可以链接城市、工业、零售、金融、医疗等各行各业。

在人工智能布局上,金山云已将全面突破智慧金融、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能制造等领域,推动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作为云计算下半场竞争中的核心发力点。

金山云郭岚认为,在云计算基础技术趋同的当下,人工智能、物联网2.0等作为新的驱动引擎,可以说,谁在这些方面占据先机,谁就能在云服务领域占据更多话语权。

华为云在人工智能领域也颇有建树。华为云 EI(企业智能)的出现从计算层、数据层、平台层和应用层,构建了一整套基于公有云上的人工智能开放平台。

事实上,公有云的人工智能产品正在同质化,这当然是由于人工智能各单项技术的局限所在,更重要的挑战则是,如何让这些单点技术,与行业场景结合起来,而这一点,如何争取到行业的标杆企业就成为关键。

但需要明确的是,以技术的发展周期来看,人工智能、物联网2.0仍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持续的资金人员投入,从这个角度来说,持之以恒做好技术研发投入将是未来一段时间的主题。(编辑:胡敏)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