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业绩瑟瑟发抖,春天未至“倒春寒”先来

靠行情吃饭的券商,迎来了业绩预告期,今年的春节都不好过了

靠行情吃饭的券商,迎来了业绩预告期,今年的春节都不好过了。

众所周知,2018年行情不好,智通财经APP观察到,期间A股上证指数跌去了25%,成交额40.04万亿元,仅为2015年成交额的三成,而港股恒生指数跌去了14%,但成交额26.29万亿港元,创下新高。港股成交额虽然创新高,但对于中资券商来说,A股交易额巨幅减少对业绩影响还是非常明显的。

近日,证券业协会对国内131家券商的2018年度经营数据进行了统计,131家证券公司当期实现收入2662.87亿元,同比下滑14.5%,实现净利润666.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达41%,其中有106家券商实现盈利,而2017年则有120家券商实现盈利。

按业务分录划分,这131家券商的代理买卖证券、证券承销与保荐、财务顾问、资产管理、证券投资收益及利息净收入业务贡献分别为23.4%、9.7%、4.2%、10.3%、30%和8.1%,合计贡献占比达87%,同比均下滑,分别下滑24%、32.7%、11.1%、11.4%、7%以及38.3%。

上述是券商整体的业绩表现,但对于投资者来说,更加关注参与者的具体财务表现,下面我们将具体来看看这些券商在2018年的业绩状况。

业绩“不尽人意”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港股的中资券商以及A股的券商基本出了12月份的财务数据,部分券商出了2018年的业绩预告,以下为智通财经APP抽样的15家主流券商以及小券商在2018年业绩情况:

图片1.png

在抽样的券商标的中,不管是收入还是净利润基本都呈下滑趋势。主流券商中,净利润腰斩的有光大证券和东方证券,老大中信证券净利润下滑17.83%,老二海通证券下滑39.52%。小券商业绩就比较惨了,特别是净利润,大部分腰斩,其中太平洋证券净利润由盈转亏,亏损达9.24亿元,国海证券净利润下滑达77.28%,惨不忍睹。

由于业绩表现差,券商行业爆出裁员潮、降薪潮以及离职潮等,甚至有的券商通过降薪来提高业绩表现,比如广发证券(01776)于1月25日发布公告称,该公司决定整体调减2018年度薪酬费用,调整后该公司(母公司)于2018年净利润由37.23亿元升至39.12亿元。

值得庆幸的是,2018年大部分券商的资产净值都没有出现大幅度下滑,部分主流券商还是有增长的,华泰证券(06886)的净资产就增长了20.4%。而资产净值是作为重资产行业估值的基础,根据富途中资券商股指数,行业PB为0.85倍,看起来挺便宜的,实际上,若2019年的行情延续2018年的萎靡,券商的市场估值仍会有较大的下调调整。

信用减值成罪魁祸首

实际上,各大中资券商整体业绩出现大幅度下滑,除了行情不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影响,特别是对于一些小券商来说,这个“重要的因素”简直是致命的。

所谓的“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财务上表现为资产减值损失的项目,在A股多家券商20180在1月26日发布预亏公告,而主要原因为该公司计提大额资产减值准备共计9.72 亿元,扣除所得税,影响 2018 年净利润约7.29亿元。

实际上,多家券商已经公布资产减值的公告,比如方正证券、兴业证券、国海证券、南京证券、西部证券、中原证券以及东方证券等多家券商,从各项计提资产减值的规模占比来看,信用业务成为业绩踩雷是主要原因。不过港股中资券商大都没有出这类的公告,那么我们把时间推前至首三季度,看看这些券商的资产减值情况。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18年主流的券商基本实施新金融工具会计准则,将资产减值项目变更为信用减值项,以下为我们整理的净资产排名靠前的关于信用减值损失的各项指标:

图片2.png

数据来源:公开披露数据处理(2018年首三季度)

从数额来看,上述10家券商中,2018年首三季度,中信证券(06030)和海通证券(06837)信用减值最大,分别为12.32亿元和12.47亿元,最小的为招商证券(06099)的0.97亿元,但中信和海通这两家券商体量较大,纯数字对比并不能说明什么,因此,有必要进行指标对比。

从信用减值占比收入看,国信最大,其次为海通证券和光大证券,这三家占比分别为9.24%、9.24%、7.71%和6.17%,从信用减值占比净利润看,排名前三的依然是上述三家,不过排第一的是海通证券,占比达34.8%,其余两家占比也超过了30%。可见,资产减值对券商业绩影响之大。

实际上,上述10家券商合计收入及净利润占比分别超过了证券业协会统计的131家券商2018年收入及净利润的50%和60%,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这10家券商合计资产减值49.08亿元,占比合计收入4.1%,相当于削去了券商行业4.1%的利润率。

其实从小券商公布的业绩爆雷事件也可以反衬行业的状况,信用减值来源大都是股权质押风险爆雷所致。比如方正证券,4.7亿元资产减值主要由于融资业务和股票质押业务,截至2018年12月31日,该公司融资业务中持有南京新百、上海莱士等股票的融资客户资产出现了减值迹象,该公司决定计提减值准备合计3.2亿元。

上文谈到的太平洋证券,有9.72 亿元的资产减值准备,主要是该公司对9家上市公司开展的股权质押业务,涉及的质押股票分别为商赢环球、胜利精密、当代东方、盛运环保、众应互联、天神娱乐以及美都能源等9家上市公司计提准备。兴业证券,该公司2018年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共计6.51亿元,其中四笔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业务累计计提减值准备共计6.08亿元。

科创板带来的机会

2018年因行情萎靡以及股权质押业务出现违约,导致券商业绩普遍大幅度下滑,但2019年,对于券商来说或许是个巨大的机会,已经有很多券商正在虎视这块“机会蛋糕”。而这块“机会蛋糕”就是科创板建立,这是政策机会,相当于放一篮子股票进来,不仅带来交易量,也给券商承销及发行等各项业务带来重要的增量收益。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1月2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及《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等内容。这意味着科创板框架已经形成,有券商预计2019年第二季度科创板将落地。

根据中金公司预测,2019年年内科创板的上市企业有望达150家,合计募资规模将达500亿-1000亿元。各大券商要做的,首先是如何拿下上市企业这部分市场,获得企业咨询收入以及承销和发行收入,其次是如何通过引流获得客户交易佣金,当然也可以利用旗下基金通过资产管理方式获得管理费。

理论上很丰满,但实际上券商要想获得“蛋糕”有很多政策不确定性,仍需市场验证。

很多投资者担心,科创板推出可能对A股其他板块造成资金分流作用。科创板交易门槛尚未确定,参照新三板500万的金融资产门槛,券商能够引流的并不多,因此对业绩影响可能有限,而参照港股通50万元的门槛,或许会对其他板块,甚至港股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

以前新三板出来的时候,很多投资机构把新三板比喻成美国的纳斯达克,如今科创板快出来了,也有很多机构把科创板当做未来的纳斯达克,大家都知道,新三板采取做市商制度,基本和纳斯达克一样,但扩容太快,基本没啥交易量,市场担心科创板或会沦为下一个新三板。不过,科创板推出会带来前期的上市热,券商倒是可以先在投行业务上大赚一笔。

尚不论科创板会走向何方,仅靠热度,2019年的券商板块还是有机会的。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