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两家药物合同研究机构(CRO)方达控股、维亚生物如同一对双生花,先后在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递表几乎同时,两者却如同“七月”与“安生”走出了不同命运,一个两次过聆讯却迟迟不上市,一个一直想上市但迟迟过不了聆讯。
在第一次登陆港交所动作失败之后,方达控股想再次尝试。而这一次能否挑战成功,仍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至于为什么两家CRO公司同时递表,却迎来了不同的结果,目前还不得而知。仅从收入规模上来看,2016-2018年,维亚生物分别实现了0.96、1.48、2.1亿元人民币的收入,方达控股则分别实现了4864、7025、8311美元万的收入。若单从规模来看,方达控股更大。而毛利率方面,维亚生物则表现得更为优异,即使2018年出现大幅下降至50.2%,也高于方达44.25%的近三年最高水平。
若与其自身比较来看,2018年公司收益同比增长18.31%至8311万美元,增速较17年回落26个百分点。毛利同比增长9.07%至3390万美元,增速大幅回落52个百分点。年内溢利同比增长10.63%至1124万美元,增速回落42个百分点。从业绩表现来看,方达控股在2018年继续实现了增长,但增幅整体较2017年有所下降。
除此之外,税前利润还出现了倒增长的情况。2018年公司实现税前利润1409万美元,同比下降12.59%。与此同时,整体毛利率也出现了下滑情况。2018年毛利率由44.25%下降3.47个百分点至40.78%。
收购“事故”
相信细心的投资者不难看出,此次方达控股提供的财报中,与一般财报与众不同的则是单独列出了一项将Concord排除在外的业绩表现。据智通财经APP了解到,这家财报中提到的Concord为一家主要以提供安全及毒理学服务为主的美国公司,集团于2018年4月1日以431.7万美元收购其100%股权。
最初,方达收购该公司的目的则是希望其能够帮助集团扩大安全及毒理学服务的收入来源,进一步完善公司在美国市场的临床服务测试供应。然而,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项收购却成为了方达控股至少在目前来看的一项败笔,在公司敲响港交所大门的这一关键时刻,足以撼动公司要单独为其列出一项数据以解释今年业绩没有想象中差。
智通财经APP在方达的招股书中发现,自集团收购该公司后,随公司一起被收购的康科德(Concord)设施也一起并入集团的报表当中。而收购后,该设施一直以远低于其最大产能的一半运营,意味着该设备在方达的体系中有些“水土不服”,亦或者其本身就存在重大缺陷。而据笔者观察,其第一种可能性较大。
2018年,方达控股不包括Concord的毛利润为3417万美元,而并入Concord后,毛利润出现了27万美元的下降。说明该部分业务在2018年处于亏损状态。税前利润部分的表现则更为强烈。
而Concord对集团毛利率的影响方面,则显得更为严重。若方达在2018年未实施这一项收购,则其毛利率至少维持在45.42%以上,而由于该笔收购,集团在美国的毛利率直接被拉低了5.82个百分点。整个集团的毛利率也由高于2017年水平的45.42%拉低至与2016年水平相当的40.78%,一夜回到两年前。
而就目前来看,要将该部分业务出售的可能性不是很大,至少方达在此次递交的招股书中没有提到。而改善这一现状的方法,则仅有将错就错、迎难而上。为了使康科德(Concord)的设施能以最大产能运营,集团需对其进行大规模翻新及升级。若最终能够上市,方达控股也拟将此次一部分的集资额用于俄亥俄州康科德(Concord)现有设施的翻新及升级。
但无论如何,在这个递表上市的关键时点,该笔收购都是一项不合时宜的操作。
中国市场成长具备想象
若从行业发展前景来看,全球药品合同研究机构市场仍具备较高的增长潜力。据机构预测,全球CRO市场规模将从2017年的503亿美元增长至2022年的839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10.8%。
其中,美国CRO市场的规模由2013年的168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246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将增至375亿美元,预计2017年至2022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8.9%。
中国CRO市场规模由2013年的18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42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将增至144亿美元,预计2017年至2022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27.7%。未来,中国市场的必然是CRO行业更加具有活力的市场。
而从方达控股的毛利率分部水平来看,也呈现出同样的特点。中国市场的毛利率由2016年低于美国市场的35.52%增长至高于美国近两倍的59.35%,主要由中国的生物分析服务业务所贡献。
目前,集团在中国的收入占比在不断提高当中。截至2018年12月31日,方达控股自中国业务的收入占比为34.23%,呈逐渐增长趋势。而就毛利率水平来看,方达在中国市场方面仍具有较大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