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清:反全球化兴起 比较优势理论“失灵”

作者: 邓海清 2019-03-25 13:45:05
当前工业化大生产和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合这些假设,导致全球化出现了倒退。

本文来自“海清FICC频道”,作者为邓海清、陈曦,本文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观点。

近年来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挫折,美国和欧洲都出现了反全球化的苗头。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全球化和自由贸易能够增进贸易双方的福利水平,是双赢的选择。那当下频频出现的反全球化浪潮又是因何而起呢? 原因当然很多,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在本文中,我们尝试着从比较优势理论入手,剖析反全球化在经济方面的基础。

一、全球化的理论基石:比较优势理论

1、比较优势理论简述

大卫·李嘉图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了比较成本贸易理论(后人称为“比较优势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在李嘉图之后,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许多创新和完善,但基础思想未发生动摇。

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表述为:在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是相等的。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即“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获得专业化分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好处。

如上图,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英国和葡萄牙,只有两种产品:呢绒和酒。生产一单位的呢绒英国需要投入100单位劳动,葡萄牙则需要90单位劳动;生产一单位酒,英国需投入120单位劳动,葡萄牙需要投入80单位劳动。投入不变情况下各生产出1单位呢绒和1单位酒。

英国在生产酒和呢绒上劳动投入都比葡萄牙多,但生产呢绒所投入的劳动是葡萄牙的1.1倍(100/90),酒却是1.5倍(120/80),表明英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是在生产呢绒上的效率比酒要高,也就是说应该在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从机会成本角度看,英国生产一单位的呢绒的产量需要放弃100/120的酒,而葡萄牙生产一单位呢绒需要放弃90/80的酒,90/80大于100/120,因而英国在生产呢绒上具有比较优势。英国生产1单位酒需要放弃120/100单位的呢绒,葡萄牙生产一单位的酒的产量需要放弃80/90的呢绒,因而葡萄牙在生产酒上具有比较优势。

现在让英国和葡萄牙进行分工,各自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英国生产呢绒而葡萄牙生产酒,英国可以生产出2.2单位的(220/100)呢绒,葡萄牙可以生产2.125单位(170/80)的酒。这样分工生产的结果是两种产品产量都高于分工前。

假定英国以1单位的呢绒换取葡萄牙1单位的酒,那么英国可以多消费0.2单位的呢绒,而葡萄牙可以多消费0.125单位的酒。

结论:实行国际分工使两国可增加各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产量,通过贸易增加了两国的国内消费量,对双方都有利。

2、比较优势理论的严格假设

需要注意的是,比较优势理论作为一种抽象的经济学理论,是有严格的理论假设的,比如:

(1)假定贸易中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和一种投入要素(同质化的劳动)。

(2)在两个国家中,商品与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3)在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是在国际间不流动。

(4)分工前后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不变,也就是不存在规模经济。

(5)不考虑交易费用和运输费用,没有关税或妨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其他壁垒。

(6)假定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

(7)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等等。

这些理论假设是比较优势理论成立的前提。事实上,有些理论假设在放松之后,比较优势理论依然能发挥作用。但是有些假设放松后,比较优势理论得出的结论和现实就相差甚远了。

也可以说,正是由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与国际贸易的现实状况产生了脱节,所以导致国际贸易的现状偏离了比较优势理论所描绘的和谐共赢的场景。

二、摩擦性失业与贫富分化

对于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群体而言,基于比较优势进行的国际分工和全球化带来的是该国全体国民总福利的最大化,但对国内部分群体而言实际利益却会受损。

比较优势理论将整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只关注自由贸易对于一个国家国民整体福利的增进,却没有考虑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

以上面例子中的英国为例。进行跨国贸易后,英国原来生产酒的工人需要全部转行生产呢绒,隐含的假设是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工人转行是没有成本的,生产酒和呢绒需要的劳动是同质的。

但现实情况是,生产酒的工人可能无法掌握生产呢绒的技术,在更便宜的葡萄牙进口酒的冲击下,他们会失业,经济状况恶化,他们的利益被损害了,加剧了贫富分化。尽管国际贸易增进了英国全体国民的整体福利,但好处被呢绒行业享受了,葡萄酒行业却遭受了损失。

在近年来欧美反全球化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的过程中,贫富分化造成的社会阶级矛盾和冲突是重要原因。当然,贫富分化并不完全是由国际贸易引起的,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货币宽松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货币宽松导致金融资产价格上升,且金融资产的上升幅度远高于工资增速。对于富人而言,可以通过投资股票、债券等获得更高的收入;但对于穷人而言,由于没有本金做投资,无法从资产价格上涨中享受到好处)。

随着贫富分化的加剧,全球政治和外交不稳定性上升。利益受到损害的群体只能通过选票来支持反全球化的政客,维护自己的利益。

三、比较优势极限论(规模经济与需求的有限性导致产能过剩)

在上文的例子中,没有国际贸易时,葡萄牙投入80单位的劳动生产了1单位的酒。开展国际贸易后,葡萄牙将原本用于生产呢绒的90单位劳动也用来生产酒,结果酒的产量变成了2.215单位(170/80),暗含的假设是随着酒的生产规模扩大,边际成本不变,没有规模经济。

但在现代化工业大生产中,基本都存在规模经济,即生产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在存在规模经济的假设下,每个国家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分工和贸易,只选择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会促进该行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这些行业的产量持续大幅增加。如果产量在一定时间之后超过国际市场容量,就会造成严重的产能过剩。

比如,假设经过几年的分工和专业化生产后,英国和葡萄牙在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现在葡萄牙投入170单位的劳动力生产出了3单位的酒,英国投入220单位的劳动力生产出了3单位的呢绒。但是,如果两国人民总共只能消费2.5单位的酒和2.5单位的呢绒呢?这时就出现了产能过剩。

比较优势理论只是从供给的方面分析贸易能使双方获利。然而,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一方不能离开另一方而存在。由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规模经济,供给的扩张与需求的有限性发生冲突,全球性的产能过剩必然发生,而产能过剩往往伴随着保护国内市场和贸易摩擦。

四、比较优势陷阱(产业结构固化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我们在第二部分中提到,对于一个国家内部的各个群体而言,基于比较优势进行的国际分工和全球化带来的是该国全体国民总福利的最大化,但对国内部分群体而言实际利益却会受损。

同时,对于各个国家而言,基于比较优势进行的国际分工和全球化带来的是全球利益最大化,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实际利益却不是最大化。

比较优势理论假设国际经济处于静态之中,比如英国永远生产呢绒,葡萄牙永远生产酒。但现实不是这样。

举例来说,假设A国为发展中国家,B国为发达国家。A国生产廉价服装,B国生产大飞机。两国存在贸易,A国以8亿件服装换取B国的一架飞机。在短期来看,A国并没有吃亏,因为目前A国自己生产一架飞机的机会成本可能比8亿件服装还要高的多。但是A国应当满足于此吗? A国是不是应该寻求某种途径提高飞机的生产效率,让飞机的生产成本降低为1亿件服装呢?

在比较优势的假定下,国际贸易是自由的,不存在贸易壁垒。在这种完全竞争的国际市场上,A国如果建一个飞机厂,必然是竞争不过B国的飞机厂的,只能破产。因此,长期来看,A国将永远只能生产服装,永远位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经济转型升级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句空话,这也是许多非洲小国当前的境遇。

更有甚者,对于A国来说,随着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竞争对手的出现,原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可能变得没有比较优势了,而新的比较优势产业却没有形成,这时就会出现产业空心化。

因为满足于比较优势而导致产业没能不断升级甚至空心化,被称为“比较优势陷阱”。

但是如果放松比较优势的假定,让A国可以提高进口飞机的关税,甚至直接限制进口飞机的数量,同时对国内飞机厂提供高额的补贴,那么A国制造的飞机就可以占领国内市场,甚至能打入国际市场(虽然国际市场飞机售价低于生产成本,但因为政府给了补贴,所以A国的飞机厂还是赚钱的)。

大家可能会说,这么做不划算,因为A国自己生产飞机成本高,虽然飞机产业建立起来了,但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高价买飞机)和政府的利益(高额补贴),整个国家的总体收益是亏损的,时间越长亏得越多,不如直接进口飞机。

短期来看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还是需要放松比较优势理论的“不存在规模经济”这一假设。在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况下,如果A国是拥有广阔内需市场、拥有巨大财政实力的发展中大国,随着国内外对飞机的需求不断扩大,飞机厂的生产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制造的飞机越来越多,A国飞机厂的生产效率逐渐提高,边际成本将逐渐下降,最终将获得比较优势,赶超B国的飞机厂。

因此,通过一段时间的保护和扶持,飞机制造这一A国原本没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有可能出现比较优势!

这就是产业升级的过程,也是众多后发国家做过了或正在做的事情,WTO规则也允许发展中国家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国内市场。比如日本当年为了扶持国内的钢铁产业就采取过这一政策(后来也遭到了美国的抵制)。这种政策被称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即一国政府借助研发补贴、生产补贴或出口补贴等政策手段,保护国内市场,扶植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成长,实现规模经济,抢占国际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

然而,A国转型升级的成功意味着B国比较优势的失去,结果是B国无法用飞机换到廉价的服装,只能自己生产服装,与之前相比生产效率降低,甚至可能需要用服装来换A国的飞机,沦落至产业链的低端。无论是从纯经济的角度还是从综合国力竞争的角度,这都是B国所不能忍受的。

对于B国而言,最佳的情形是国家之间完全自由贸易,让A国取消关税、补贴、国内市场保护,不给A国通过战略性贸易政策扶持国内高端技术产业的机会,A国永远提供廉价的低端工业品,B国提供高端技术产品,获得高产业附加值。

因此,发达国家需要通过贸易摩擦来逼迫发展中国家开放市场、减少贸易壁垒和财政补贴,使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尽可能达到比较优势理论的所描述的“自由贸易”的状态,这才符合发达国家的利益诉求。

总结全文: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和全球化的理论基石,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自由贸易对各个国家都是有利的。但比较优势理论要想成立,需要满足一系列严格的假设。当前工业化大生产和国际贸易的现实不符合这些假设,导致全球化出现了倒退。

比较优势理论将整个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只关注自由贸易对于该国国民整体福利的增进,却没有考虑到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导致贫富分化加剧。被进口产品替代的行业利益受损,这些利益群体选择用选票支持反对全球化的政客上台。

各国遵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贸易,在国际范围内进行分工和专业化,规模经济造成生产效率不断提升,供给不断增加,超过总需求,出现产能过剩和国内市场保护、贸易摩擦。

对于各个国家而言,基于比较优势进行的国际分工和全球化带来的是全球利益最大化,但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实际利益却不是最大化。比较优势理论没有提供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可能使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甚至出现产业空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发展不利。为了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发展中国家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这对于发达国家维持自己在产业链上的高端地位很不利,引起发达国家的抵制。

免责声明:智通财经网发布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编辑:朱姝琳)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