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又一家香港的建筑承建商要闯关港交所了,还是一位拥有50年经验的“大叔”。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这不是来自愚人节的笑话,4月1日,华营建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营建筑)递交了上市招股书,申请主板上市,第一上海融资为其独家保荐人。
华营建筑1967年成立于香港,作为总承建商主要承接公私营机构的楼宇建筑工程及RMAA工程项目,负责(1)项目的整体管理;(2)制定工作计划;(3)聘用分包商并监督其工程;(4)采购建筑材料;(5)与客户及其顾问团队沟通和协调;(6)保障符合安全、环境及其他合约要求。按照2018年楼宇建筑工程收入计,在香港的承建商中排名第三,市场份额5.2%。
不过想要上市,首先还是要验一验其过去几年的成绩单。
毛利率承压,业务趋于单一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过去三年,华营建筑分别录得收益25.8亿、31.4亿及48.1亿元港币(单位下同),年复合增长36.7%。相应毛利润分别为1.2亿、1.66亿及1.85亿元,毛利率为4.7%、5.3%及3.8%。
可以看到,华营建筑的收入取得了快速地增长,但是因为成本增长同样很快,因此毛利率并没有相应提上来,2018年毛利率降至3.8%,远低于前两年,并且波动非常大。
这主要跟公司的定价策略有关,建筑承建商的投标价格一般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厘定。首先是成本估计,主要通过建筑成本、地盘环境、工程复杂难度等等确定;然后根据竞争对手的估计投标价格、客户关系、劳动力趋势、分包及材料成本等确定利润率。
但毕竟只是预估,因此潜在风险还是挺多的,也就意味着成本控制非常关键。比如公司就常常因为项目施工期间雨量过多的恶劣天气、承包商表现不佳等原因,导致成本超支,只是过去三年分别录得较多的亏损。
另外从业务收入占比看,公司的业务内容趋于单一。公司的主营业务是楼宇建筑工程和RMAA工程,但是近三年楼宇建筑工程收入占比分别为85.9%、91.7%及97%,可以说2018年基本已经没有了RMAA工程的容身之所了,趋于单一的业务也令风险加大。
储备项目金额充足,但低中标率或降低收入增速
业绩的基础还是要看储备的项目数量和金额,另外项目质量也直接影响毛利率。
往续期间华营建筑分别完成了4、7、8个项目,并录得了相应收入。从2019年看来,目前已经完成了4个项目,而正在进行的项目中,预计2019年将有约42亿的收益,另外加上年内新开工项目金额来看,2019年收入增长还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可能增速会有滑落。
主要是因为项目中标率不高,过去三年的中标率分别为8.9%、19.4%和11.1%,中标合约金额为27.6亿、76.7亿及23.3亿元,可以看出2017年是项目“大年”,但是这样的情况并不是常态,也受益于此,2018年的业绩增长也沾了2017年项目的光。
但是随着这种效应减弱,及2018年合约项目金额的大幅滑落,未来的业绩增长提速还是比较困难的。
原料商依赖较强,行业竞争激烈
如果说项目数量和金额决定了收入规模,成本端则决定了利润空间大小。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合约成本中分包费用占据了绝大部分,过去三年占比分别为85.8%、77.4%及83.4%,而材料成本和员工成本也分别占到5%-10%之间。
影响分包费用的主要是跟分包商的合作数量和议价能力,过去三年前五大分包商合作分别占了期间总分包费用的26.3%、24.2%及23.1%,算是比较合理的占比,但是未来的人工成本上涨,会带来分包费的明显增多。
但是原料供应端就不同了。过去三年前五大供应商的采购分别占据总采购额的48.4%、52.2%及43.8%,依赖性比较强,不过好在原材料的价格比较稳定,而且占成本比例也不大。
另外影响利润的就是市场竞争了。从业务的市场总额来看,2018年有将近1800亿并且未来五年可能有约8%的复合增长率,2023年有超过2550亿的市场额度,空间还是比较有想象力的。
但是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却持续激烈,香港的建筑承建商本身集中度就不算高,楼宇建筑工程前五大承建商市场份额31.6%,华营建筑占据5.2%位列第三,RMAA则更加分散,华营建筑只有0.2%的市场份额。
总的说来,华营建筑的业绩目前相对还比较稳定,需要注意的就是谈项目的能力,以及与分包商的议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