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亏损业务不一定是因为竞争而亏损,而是因为业务增速太快,决定了需要投入更多资源。”
这是美团副总裁王慧文在对公司2017年亏损业绩解读时说的一句话。时隔两年,这句“官方解释”放到现在似乎也不违和,因为美团的亏损持续到了2019年Q1。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近日,美团发布了公司2019年Q1财报。财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总收入为192亿元人民币,相比2018年同期的113亿元同比增长70.1%,但公司经调整亏损净额依然达到了10.39亿元。
对于这一亏损额,不少投资者或许早已觉得“索然无味”,如今数字背后的投入与决策才是决定美团投资价值的重要因素。
外卖“战争”到了转折点?
翻开美团的Q1财报,第一页中透露出的核心信息便是,美团的整体亏损正在收窄。
数据显示,本财季美团经调整亏损净额占收入的百分比为5.4%,同比而言,2018年Q1的数据为8.7%。这意味着美团离盈利又近了一步,而这其中最大的“功臣”莫过于美团外卖。
虽然美团从战略上宣称重点打造“吃喝玩乐”的生态圈,但从经营数据来看,美团外卖依然是这家“千亿独角兽”的最大支撑点。数据显示,2019年Q1,美团的餐饮外卖业务交易额达到756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同比增长38.6%。
并且从收入端来看,2019年Q1美团外卖的收入达107.06亿元,占总收入的55.8%。可以说,不论从交易额还是从收入来看,外卖业务无疑已成为美团顶梁柱,公司亏损净额收窄,以及核心业务的利润率改善与之都有直接关系。
但是众所周知,国内外卖市场从来不缺竞争,也是美团外卖业务毛利率虽同比增长明显,但仍仅有14.4%的原因。
不过,在毛利率数据的背后,有一组数据的更值得关注。财报显示,美团本季度营业成本为141亿元,环比减少12亿元,其中餐饮外卖成本为91.65亿元,环比下降3.7亿元。对此公司解释为,增长的外卖骑手成本所致。
结合本季度美团外卖收入环比减少约3亿元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019年Q1,美团选择的策略是不再提高费率甚至有所下调,但与此同时公司对外卖补贴成本也有所控制。
在“克制补贴”下,在外卖淡季的一季度,美团当季外卖交易笔数依然达到了16.63亿,同比增长35.8%,市占率达到64.6%。
不过在Q1财报电话会议中,王兴指出,“美团点评的外卖业务,只包括饭店菜品的递送,而阿里一季度的本地消费者服务的也营收包含三方面的业务:一是饭店菜品的递送;二是日用品递送,公司也有此业务,但是归于新业务部门;三是自去年 12月起,口碑营收也并入该服务,相当于公司的店内消费服务,但是不包括酒店预定。”
也就是说,若以统一口径计算,美团外卖的市占率或比目前的统计数据更高。而这也意味着,美团已经可以在克制补贴力度的前提下,实现对国内外卖市场约70%份额的控制,相较之下,行业的竞争对手仍处在“烧钱补贴”阶段。
当解决了补贴与烧钱的痛点以及掌握了大部分市场,是否意味着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美团倾斜?
新业务是助推器还是绊脚石?
此次美团财报的亮点,除了外卖便是市场都较为关注的“新业务”。
财报显示,美团新业务及其他分部的收入约40亿元,同比增长267.8%;交易金额约164亿元,同比增长22.4%。同时,该业务总亏损呈现环比缩窄,截至2019年3月31日底,毛利率为负11.1%,环比改善12.2个百分点。
虽然新业务在公司“催动”下,有所改善,但这项业务的盈利能力目前来说仍然是个问号。
实际上,但外卖业务份额稳定后,美团的期望更多是在占住外卖这个高频流量入口的同时,拉动公司的到店、酒旅和新业务发展。
“我们已经进行组织调整及整合业务以提高管理效率。为更好地将线下流量导流进在线平台,在美团应用中增加为单车解锁的入口,以逐步养成用户将美团应用作为共享单车服务地唯一入口的习惯。”
从此前美团的表述中可以看到,公司对各业务间“相互拉动,共同发展”抱以期望。只是O2O业务在未盈利的情况下,“烧钱”力度或将放缓美团发展的步伐。
智通财经APP观察到,在营业成本方面,美团新业务营业成本高达44.15亿元占总成本的31.3%。在这部分的成本中包括了美团在扩大餐饮产业链的已售货品成本、摩拜业务折旧、网约车和美团闪购业务的扩张等方面的支出金额。可以明显看出,美团新业务仍处在入不敷出的“烧钱阶段”。
而这也是导致美团最终总体净亏损的直接原因,因为如果仅仅考虑外卖及到店服务业务的话,美团还是存在较大盈利空间的。但目前的美团似乎被新业务重新拖入了“烧钱”的深坑。
在2018年年报中,美团曾明确指出,要在新业务方面审慎投入。但作为同时拥有美团“To B”服务业务以及摩拜和打车业务的新业务板块来说,中途退缩一定意味着失败,谨慎前行还有可能成功。所以要看这个板块未来能否发力或还将取决于美团今后对这个业务板块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