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大证券研究”,作者邓虎。
报告摘要
近期各家基金管理人收到FOF审核指引,其中明确FOF可投资香港互认基金,本文主要通过对香港互认基金的发展状况、与国内公募基金的主要差异以及历史业绩进行分析。
自2015年开闸以来,目前共存续19只香港互认基金。自2015年香港互认基金开闸以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中国证监会、香港证监会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其发展。
目前看中国证监会对大多数香港互认基金的审核周期超过1年,部分审核周期超过2年,截止2019年4月30日,市场上存续的香港互认基金共计19只,2015年12月18日批复首批3只香港互认基金,2016年批复3只,2017年批复4只,2018年批复6只,2019年批复3只,规模合计518.97亿美元。
其中股票型基金规模为116.19亿美元(占比22.39%),混合型基金规模为343.99亿美元(占比66.28%),债券型基金58.79亿美元(占比11.33%),规模最大的为施罗德亚洲高息股债基金,仅单只基金占所有香港互认基金规模的65.31%。
互认基金出现“北热南冷”现象,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的保有量与香港权益市场表现密切相关,且呈现一定的滞后性。自2016年1月份香港互认基金在内地正式销售以来,整体发展速度较快,期初销售额不到1亿元,2016年底累计销售额站上100亿元,2017年底站上200亿元,截止2019/4/30接近300亿元。
内地互认基金在香港的销售额增长速度相对较慢,香港投资者通过内地互认基金参与内地资本市场的量很少。截止2019/4/30总销售额为11.42亿元,净销售额为3.68亿元。
香港互认基金在投资端以及产品设计上与国内公募基金差异较大。1)《香港互认基金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约定香港互认基金不以内地市场为主要投资方向,存续的香港互认基金大多约定投资国内市场的比例不超过10%或20%,部分基金直接明确不投资国内市场;2)从税收角度看,香港互认基金的税收优惠程度不及国内公募基金;3)香港互认基金的份额类别设置较多,主要基于分红以及汇率的考虑;4)管理费与申购费相对国内公募基金更高。
香港互认基金的历史业绩差异较明显。通过近一年/三年/五年的测算结果表明:1)主动股票型基金收益获取能力差异明显,波动率差异较小;2)被动指数型基金的增强效果明显;3)混合型基金中混合偏债基金总体收益风险比更高;4)债券型基金总体表现优于国内中债综合财富(总值)指数; 5)通过回测近三年的数据,表明在沪深300指数中加入30%仓位的主动股票型基金,整体效果有一定改善。
风险揭示:本篇报告均基于基金的公开数据分析,模型仅从历史数据的统计意义考量,未来市场环境变化,模型存在失效的风险;本篇报告主要分析香港互认基金,存在海外市场的波动风险以及汇率风险。
(编辑:孔文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