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obe(ADBE.US)新财报营收同比增长25% 订阅服务未来还有多大的想象空间?

作者: 美股研究社 2019-06-19 21:05:12
6月19日,全球知名软件公司Adobe(ADBE.US)对外发布了它在新一季度的新财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美股研究社”

6月19日,全球知名软件公司Adobe(ADBE.US)对外发布了它在新一季度的新财报。根据它的财报来看,Adobe的营收增长超市场预期,同比增长25%,其中净利润同比下降5%。受财报发布后的影响,Adobe盘后股价涨了4.42%,股票涨到289美元。

一提到Adobe,它旗下的Photoshop、Illustrator、Acrobat、Audition等软件可谓是声名大噪,在全球拥有不少的用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有37年发展历史的Adobe也从一家软件产品公司从"卖版权"的传统软件巨头转型到"卖订阅"服务的互联网流量巨头,这个转型也给它的市值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Abobe来说积极主动寻求新的变化确实给它的新业务带来新一轮的增长空间,只是数字营销领域强敌环绕,这也让它面临不小的竞争压力。美股研究社通过解读它的这份新财报,也许能够从业务发展中看到这家公司在未来的发展动力。

1,Adobe新财报营收增长超市场预期 净利润与去年同期下降5%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如果不能紧跟发展潮流的话,固守原有的发展模式很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其中Adobe应该算是一家转型很成功的企业。作为一家老牌软件企业公司,Adobe大刀阔斧的走上了卖产品版权到卖订阅式服务的道路,这也让它的市值表现很抢眼,目前市值已达到1350.55亿美元。在过去的五年中,Adobe 的收入以每年45% 的速度增长,这样的增长速度确实让外界对它的发展充满期待。

根据新一季度的财报来看,Adobe第二财季营收为27.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22亿美元相比增长25%;净利润为6.33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净利润6.63亿美元相比下降5%。Adobe第二财季业绩超出华尔街分析师预期,截止文章发稿,Adobe盘后股价涨了4.42%,股票涨到289美元。

根据Abode的业务营收来看,营收收入来源主要分为订阅业务营收、产品业务营收、服务和支持业务营收,其中订阅业务营收是它的重要收入来源,占总营收比重超过70%。按照业务部门,Adobe第二财季订阅业务营收为24.56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9.23亿美元;产品业务营收为1.53亿美元,略高于去年同期的1.51亿美元;服务和支持业务营收为1.35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21亿美元。

Adobe第二财季总运营支出为15.87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2.16亿美元。其中,研发支出为4.76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3.74亿美元;销售和营销支出为8.49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6.46亿美元;总务和行政支出为2.19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78亿美元;已收购无形资产摊销支出为4303万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715万美元。

Adobe预计,该公司2019财年第三财季营收将达28亿美元,其中数字媒体部门营收的同比增幅将达20%,数字体验部门营收的同比增幅将达34%;净新数字媒体年化经常性收入将达3.60亿美元。据雅虎财经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25名分析师平均预期Adobe第三财季营收将达28.3亿美元,28名分析师平均预期Adobe第三财季不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的每股收益将达2.05美元。

根据Adobe的这份财报来看,核心数据的变现还是可圈可点,只是对于Adobe来说未来要想将市值提升一个新的高度,仍然需要有更强的业务营收来支撑它的发展。在美股研究社看来,虽说Abobe转型到订阅式服务战场,但要想在这个领域占据更强的竞争优势还是面临不小的挑战。

2,Adobe转型到订阅制时代虽发展潜力大但几大因素恐将影响到它的市值增长

对于任何已经企业来说,求新求变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应对市场挑战做出的抉择,选择了对的道路自然会让它们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作为全球知名的软件公司,Abobe也深知靠卖版权产品难以实现更大的突破,毕竟时代在变化,一味的固守以往的商业模式很有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这也不难理解,这几年来为何Adobe投入不少资金发展数字营销业务。

根据Adobe之前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它在2013-2018年收入的5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7% ,收入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56% 。 自从2012年底转型以来,到今天涨幅超过6倍,市值已经达到1350.55亿美元,这个增速确实很厉害。只是对于Adobe来说,未来要想让股价保持更好的走势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数字营销成Adobe订阅服务营收的的重要来源,但Adobe在数字营销行业强敌环伺

在这个季度,Adobe订阅业务营收为24.56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9.23亿美元,占总营收比重89.6%。在占比最高的订阅产品方面,数字媒体、数字体验和出版占比分别为74%,25%和1%。对于Adobe来说,通过订阅服务让它的营收增长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消费者可以一次性打包获得便利的"不断升级"的定制服务,商家通过打包服务获得消费者黏性,而投资者则更容易看得清企业未来的收入。数字营销业务也成为Adobe市值增长的最大功臣之一,只是在这个领域Adobe面对的竞争压力并不小。

它不仅要面对科技巨头谷歌,IBM、甲骨文、Salesforce 和SAP等公司,还有更为垂直细分领域的竞争者。科技巨头它们在流量、技术、资源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对于企业主而言它们做的数字营销成效可能会更明显。在垂直端,因为这些SAAS企业是专门为B端企业服务,从细节上可能会更能抓住用户的需求,满足用户更多样化的要求等。对于Adobe来说,它的产品虽说能吸引到用户,但能否给B端企业带来更好的数字营销广告效果还是有待提高。

二、Adobe转型到订阅式时代是一大进步,但居高不下的营销成本影响到它的净利润

对于Adobe来说转型到订阅制服务的道路,让它的未来发展会更有前景,但转型的过程中它需要投入的成本也会更多,因为它需要吸引到更多用户/企业来主动订阅它的服务。在2012年刚开始订阅制的时候,订阅用户还不多,但大量投入必不可少,所以当时订阅制业务毛利率仅67%,远低于产品业务的96%。虽说到现在2018年,Adobe的订阅制用户增多,分摊掉了固定成本,订阅制业务毛利率受益于规模经济上升到了90%。

Adobe第二财季总运营支出为15.87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2.16亿美元。其中销售和营销支出为8.49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6.46亿美元。在这个季度的销售和营销支出同比跟环比都是高于之前,这也说明Adobe仍然需要投入不少营销宣传来吸引更多用户的订阅。当然这也是订阅式平台面临的共同问题,要想获得更多流量,营销宣传必不可少但如何控制好成本还能吸引到更多用户来订阅本身就很难。

三、Adobe的产品定价存在地区争议,不同地区价格差异大不利于培养更多订阅用户

2011年,Adobe就推行订阅策略来吸引用户,从2013年,Adobe停止销售售价高达2500美元的Photoshop和其他设计软件的盒装软件,改为每月支付从10美元到50美元的使用费。这一操作也让Adobe绝大部分的收入都来自于订阅服务。订阅式服务给用户带来更多选择的空间,但Adobe为了获得更多营收,在不同地区实现不同的价格服务引来一些争议。

Adobe Creative Cloud在中国大陆地区每年7499的套装,北美、澳洲、俄罗斯等地其实只有这个价格的一半,这很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订阅制用户的培养。这个价格差异并不符合不同地区的消费水平,毕竟发展中国家的消费水平跟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小,这也不利于Adobe也在发展中国家推广它的订阅服务。如果Adobe未来想要获得更多客户,就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制定更合适的价格。

3,Adobe未来发展备受风投机构看好 核心业务增长潜力仍具有想象空间

此前有31名分析师跟踪Adobe,其中25名分析师将该股评级为"买入",另外6名分析师将该股评级为"持有"。我过去曾表示,我预计将有65%至75%的分析师对基本面强劲的股票给出买入评级。Adobe目前的这一比例为80%,略高于平均水平。从分析师的评级来看,Adobe的未来发展还是受到很大的认可。在美股研究社看来,Adobe转型到订阅式服务的道路上,随着用户基数不断增加,长期的持续经营利润也就会越来越稳定。

为了进一步提高在数字营销方面的竞争优势,Adobe不仅积极拉外援,也在大手笔的收购有潜力的数字营销公司。Adobe不仅与微软、领英联手加强基于账户的市场营销体验,为企业个性化定制的B2B营销方案;还收购了基于私有云的营销软件公司Marketo,进一步挖掘数字广告的增长潜力。对于Adobe来说,内外两手抓能够让它在数字营销方面具有更大竞争优势,与巨头的竞争也不会落下太多差距。

从卖产品版权到卖订阅服务,这个模式能够让Adobe的营收具有更大的发展机遇。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的用户愿意付购买订阅服务,这其实就说明Adobe的订阅产品还有更多可挖掘的市场。像北美、欧洲、日本等市场本身用户基数不断增加,长期的持续经营利润就会越来越稳定。随着发展中国家对于知识产品越发重视,相关法律法律逐渐完善,这其实也推动了消费者愿意付费使用正版。对于Adobe来说,这也会让它的订阅制产品购买在未来的营收还有不小的增长空间。

之前有分析师表示:Adobe的基本面如此强劲,人们很难不喜欢它的股票。不论是它的盈利增长,还是销售增长、管理效率衡量都远高于平均水平,这说明它的股票未来走势还是会有更好的表现,只是能否吸引到更多投资者,也许Adobe还是需要用更好看的财报业绩来证明它的营收能力。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