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弱的美股,僵持的两党

作者: 云锋金融 2020-09-11 20:28:04
透过短期的恐慌情绪背后,估值高企的美股已面临重重风险

本文来自云锋金融公众号(id:majikwealth),经授权发布,不构成投资建议。

周一休市后,本周美股已经度过了3个交易日。周二,三大股指大幅下跌,周三短暂回调后,周四又再度遭受重挫。近5个交易日内,三大股指已经历了4日大跌。

人们普遍期待的财政刺激法案却再度陷入僵局。当地时间9月10日,由共和党提出的新版纾困法案在参议院闯关失败。投票结果为52票赞成,47票反对,未能达到所需要的60票门槛。

这场大跌给狂热的市场下了场降温雨,市场情绪的降温导致人们疯狂套现。透过短期的恐慌情绪背后,估值高企的美股已面临重重风险。

估值高企的美股缺乏基本面支撑

9月第一周,屡创新高的美股大幅回撤,3月份的那场危机似有重演兆头。

经过5个月的反弹,美股估值已经越来越高,不仅回到了3月那场暴跌前,还超越互联网泡沫时期。

我们来看看9月前美股市盈率数据。截至8月28日,标普500预测市盈率为26.9倍,创历史新高。互联网泡沫时期,标普500指数于2000年3月24日攀升至当时最高点1527.5点,当日标普500预测市盈率为26.3。当前标普500指数预测市盈率已高于互联网泡沫时期预测市盈率的高值。

标普500历史市盈率

来源:兴业证券

这场估值狂欢主要还是因为前期的宽松预期。从3月份至今,美联储印钞、买债、放贷,除了收益率曲线控制,能用的手段都用上了;财政刺激方面,直升机撒钱、企业救助、失业救济,美钞满天飞。美国举起了宽松大旗,卫生事件期间同样焦头烂额且不想为美元超发买单的大多数国家都跟上了宽松步伐,一时之间大水汹涌。

这些钱真的都去到了该去的地方,起到了该起的作用吗?零利率环境下,花不了的钱如果存起来,连通胀都跑不过,自然,大多数资金都追涨杀跌涌入了股市。

美国银行首席投资策略师麦克·哈特内特(Michael Hartnett)上周给客户的报告中提到,如果把全球债券和股票的价值加起来,相当于212万亿美元——这是创纪录的高点,是全球GDP的2.3倍。在杠杆交易的积累下,雪球越滚越大,速度越来越快。

总体来看,美国目前的基本面依旧很脆弱。各项数据虽然都在好转,但是最新数据却显示经济复苏乏力、后劲不足。

就业方面,失业率依旧处于高位,非农数据也不及预期。美国8月份的就业报告显示,失业率降至8.4%,下降幅度远低于市场预期的9.8%和7月份的10.2%,依然处于高位。8月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137.1万人,略好于预期的135万人,但远低于7月份的173.4万人。

资料来源:Bloomberg,云锋金融整理

生产端来看,制造业复苏步伐放缓,服务业复苏行业严重不平衡。美国8月Markit制造业PMI为53.1,低于预期的53.6和前值53.6。8月服务业PMI为55,创下2019年3月以来新高。虽然服务业改善速度加快,但复苏尚集中在金融、商业服务和科技行业,娱乐旅游行业活动仍然萎靡。

资料来源:Bloomberg,云锋金融整理

从占美国GDP70%的消费来看,反弹已经开始放缓。7月个人消费开支环比上涨1.9%,远不及5月和6月反弹力度之强势。美国消费者对复苏前景也持悲观态度。8月美国经济咨商局消费者信心指数连续第二个月下滑,从7月的91.7降低至85.7,创下近六年最近水平。

资料来源:Bloomberg,云锋金融整理

在当前美国经济基本面脆弱,复苏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若没有新的刺激措施,下行风险正在升高。而新的刺激措施,又可能将美股推向更高的泡沫。

市场集中,却没有轮动迹象

在市场暴跌时应该买什么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选择低估值的优质企业进行抄底。然而今年的这一轮反弹中,高估值的科技股、超大型股一马当先,估值又达到了新的巅峰。

当前美股四分之一的市值来自脸书、苹果、亚马逊、微软和谷歌5家科技公司。而在2000年泡沫顶峰时期,前5大科技股仅占标普500指数市值的18.2%。

资金不断涌入,科技股这座纸牌屋还能屹立多久?一旦崩塌后果不堪设想。而遗憾的是,在最近几日市场下跌调整中,我们却没有看到轮动的迹象。

从9月8日上涨的股票来看,有51只标普500成份股收涨,主要为航空酒店等旅游板块股票,如西南航空(LUV.US)、达美航空(DAL.US)、希尔顿酒店集团(HLT.US)和挪威邮轮控股公司(NCLH.US)等。周期股并没有复苏迹象,市场也没有轮换迹象。

而从下跌的股票来看,领跌的其实并不是大家普遍关注的科技股。在周二当天,特斯拉暴跌21.1%吸引了大众视线,“FAANG” 的市值一日损失了2886亿美元,致使科技股的大跌广泛暴露在大众视野。其实,跌幅最大的10只股票中,7只股票是能源股,这场大跌是广泛的大跌。

市场普遍担忧,科技股市值已经涨到不可持续的水平,轮动迹象却没有出现,科技股如果大幅崩盘,将对整个美股大盘造成巨大影响。

消息面不见利好

卫生事件、疫苗、纾困法案…

美股估值高企、科技股泡沫、经济基本面脆弱,这些因素一直都在,为何在这个节点回调呢?市场情绪为何在此时爆发?股民为何选择此时获利了结?

其实此前市场或多或少都有些消息面上的利好驱动,而随着大选的临近市场担忧情绪本来就在上升,最近卫生事件、疫苗、纾困法案等受关注最高的方面却不见好消息。

今天是“911”事件19周年纪念日,“911”国家纪念博物馆里铭刻着2977位遇难者的名字,让人们铭记那场灾难。而幸存者,在与病痛作斗争,也在和卫生事件作斗争。目前,已有近百名幸存者因丧生。

5个月过去了,美国的卫生事件仍在扩散。截至9月11日9时,美国累计确诊超658万例,累计死亡近20万例,现有确诊超251万例,单日新增超3.6万例。

伴随着师生们的返校,高校感染率激增,大学城成为美国卫生事件的新爆点。

随着秋天到来,天气变冷,美国的卫生事件抗击战将更加艰难。

疫苗方面,在同类公司中遥遥领先的制药巨头阿斯利康(AZN.US)近日表示,由于一名试验参与者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已经暂停了疫苗的临床实验。虽然目前已经有9种疫苗进入了第三期临床试验,但阿斯利康疫苗暂停的消息对市场情绪仍是个大打击。

在7月就已经开始讨论的第五轮纾困法案经过瘦身,却仍迟迟没有结果,已经被吊足胃口的市场对宽松的预期是很高的,经过两党长时间的拉锯,失望却一次次累加。

两党之争和财政政策效果

对于美国普通民众来说,纾困法案是很有必要的。

皮尤研究中心9月4日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卫生事件期间美国18-29岁的成年人中,高达52%的人在今年7月与父母同住。1940年这一比例仅为48%,52%的比例创下美国自大萧条以来的最高纪录。

近30年来,美国年轻人同父母居住的比例一直呈递增态势,这主要是因为千禧一代的年轻人难以负担买房和租房的压力。但从2019年的增速来看,从1月到7月也仅从46%平缓上涨至47%。今年3月卫生事件在美国爆发后,这一数据从47%陡然上升,在5月已升至52%。由此看来,卫生事件期间失业、收入下降造成的经济窘迫是美国年轻人回到父母家庭的主要原因。

卫生事件期间与父母同住的年轻人比例大幅增加

来源:皮尤研究中心

从年龄分布来看,18-24岁年龄段的年轻人回归父母家庭的比例最高,涨幅也最明显,从今年1月份的63%上升到7月份的71%。

在18至24岁的人群中,与父母同住的人所占比例的上升更为明显

来源:皮尤研究中心

无论是支撑资本市场还是缓解民众的生活压力,纾困法案都显得尤为重要。美国的纾困法案为何还没有得到通过呢?

美联储多次喊话财政刺激接棒,但参众两院却不是很配合,民主党和共和党坚持各自的立场不愿妥协。

两党对于纾困法案的主要争议点在于:民主党希望失业救助规模上为全额补助,时间上延续到明年;共和党则希望削减补助金,发放时间也缩短,到2020年年底之前提供每周300美元的额外联邦失业补助,因为超过工资70%的补助金让人们不愿重新投入工作之中。对于为州和地方政府提供资金等其他问题上,两党也存在分歧。

双方对此一直在进行着较量。在10日的记者会上,佩洛西坚持了民主党的谈判立场,称“不要用一个瘦版法案来解决”。而参议院领袖麦康奈尔则抨击民主党不肯妥协并不是为了民众,只是为了政治。

在共和党人看来,补助会使得民众不愿上班,那么美国人是否因为财政援助而好吃懒做?

从美国的就业数据和美国的职位空缺数据可见一斑。前面我们已经说过美国当前的就业数据,失业率依旧处在一个很高的水平。但是从职位空缺数据来看,美国7月职位空缺数从6月的600.1万人陡增61.7万人,达到661.8万人,职位空缺率从6月的4.2%上升至4.5%。

一方面是疲软的就业,一方面是找不到人的企业,这里面可能有就业结构的问题存在,但是陡增的数据也体现出了人们不愿积极找工作,更愿意待在家里领救济金。

资料来源:Bloomberg,云锋金融整理

对于这场卫生事件,美国面临的已经不只是财政刺激力度和货币政策空间这种通常大家讨论的问题了,财政政策是否能够达到其效用的问题也摆在施政者面前。市场在关注流动性紧张,民众在关注有没有钱维持生活,美股市值却一再创下历史新高,此前的流动性大都流进了股市。这一波印钱、发钱推起来的股市自然不被长期看好,获利了结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只是它恰好发生在了现在,这个基本面、消息面都没什么好看头的时候。

两党的博弈是政治噱头也好,有深层的经济考量也好,在卫生事件和疫苗年内都难以有转折性的好消息时,当前确实需要这一波刺激挽大厦将倾。(编辑:mz)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