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源自 微信公众号“瑞恩资本RyanbenCapital”。
港交所(00388)去年11月建议上调主板上市公司盈利门槛,是前任行政总裁李小加任内最后一份咨询,文件称要「提升主板公司素质」、打击「空壳公司」,提出将盈利门坎大幅上调1.5倍或2倍。
咨询期将于下周一(2月1日)结束,但各界强烈反对,有不同背景专业人士指出,「圈子内暂未见到有任何人支持」。业界普遍质疑,公司规模与公司管治水平并非成正比关系,再加上现行配套下,GEM板本已成为一潭死水,现时再大幅提高主板盈利要求,反映港交所无心助本地中小企业融资。
根据咨询文件,对寻求主板上市的公司,港交所建议将门坎提升至3年累计盈利最高1.5亿元,标准冠绝全球交易所。卫达仕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伟质疑港交所的「加价」逻辑,他指出,虽然过去25年恒指倍升,也不代表公司盈利可同步翻倍,因每家公司仍要面对成本、经济波动等因素。他引述咨询文件指出,新规下,每年将有逾百间公司不符上市标准,届时不止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相关服务界如小券商、会计行、律师行、甚至印刷厂等,生计连带均要受到打击。
批港交所只做大生意,无暇照顾小公司
卫达仕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孙志伟指出,若新规获推行,料大多数中小企只能满足GEM板要求,但该板「形象不佳」,令不少高层退避三舍。根据《上市规则》,GEM板现时并无盈利要求,市值要求亦低至1.5亿元。惟翻查资料,截至去年年底,GEM板一年仅收到15宗申请,获批准的更只有7宗。
M.B. KEMP LLP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赖文杰则直言,若港交所无彻底整改GEM板的计划,就不应通过本次咨询。他解释,GEM板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中小企板,因其融资池更小,但合规要求却与主板公司一样复杂,合规成本亦不低,质疑为何中小企要遭受如此待遇。他又斥责,港交所在港拥有垄断,却不为当地中小企业考虑,反问「港交所是否只想见到主板充斥着大型中资公司」。
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卢华基形容港交所作为一家「商铺」,现时如同只想做爱马仕、香奈儿等「名牌」生意,因其带来利润更可观,自然无暇照顾小型公司。他指港交所作为一家垄断机构,应关注市场整体需要,有必要响应中小企的融资要求。卢华基表示,港交所若想提升主板的形象也无可厚非,但在GEM板毫无起色的情况下,应该为中小企设立融资渠道。虽然新股业务一般仅占会计行较少收入,多数收入仍来自于核数等方面,但若中小企上市渠道被扼杀,对于部分本地细投行、律师所而言,或会失去近八成生意。
中小企业合规工作未必差
萃华合规执行总监黄俊杰表示,中小企业虽然资源较有限,但相对管治工作也并不太复杂,因此其合规工作未必不如大企业。他又指出,反而大企业更易引起市场波动,甚至过去数年间的几次金融风暴,正说明「大」不一定是保障。他叹本次港交所建议「太辣」,认为监管机构应主动监管,而非「一刀切」般剔除所有中小市值公司。
香港「造壳」近乎绝迹,美股SPAC正盛
港交所收紧上市门坎,而打击「空壳公司」成为该所要求高额盈利的原因之一。「借壳上市」曾是本港火热生意,不过,港交所及证监会于2019年修订反收购活动条例,令注资更具难度。孙志伟指出,修例卓有成效,自去年起,市场上「壳股」几乎绝迹。但无独有偶,性质类似「壳股」的「SPAC」近年却成为不少美国科技股宠儿。有专业人士表示,香港态度保守,市场发展恐落后于人。
根据媒体报道,新交所监管局(SGX RegCo)本月初曾于记者会上表示,留意到SPAC的上市形式颇受欢迎,亦收到不少市场查询,正考虑再次就此作市场咨询。SPAC又称空头支票公司,实际上即是并无业务、仅有现金的公司,与有实业的公司合并后,便可帮后者挂牌。除时间更短,也省去承销费。上周报道指出,现时美国市场约有300只SPAC寻求交易,每天约有5只新SPAC进入市场。
赖文杰认为,「壳股」本身未必对市场有害,真正有害的是不公平的卖壳交易。他表示,若卖壳后,小股东能获得同样的回报,交易本身便无可厚非。他指除美国的SPAC外,反收购交易在澳洲亦十分普遍,认为香港需要更好的理由,以将这类上市架构拒之门外。
(编辑:曾盈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