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银研究:“双循环”新格局下银行经营发展的四大机遇

作者: 智通编选 2021-02-07 17:05:14
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可重点把握以下四大机遇:重点领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将增加银行资产配置选择,消费扩大与升级将带动消费金融业务加速增长,产业链重塑将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广阔平台,以创新为主的金融科技将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

本文来源于“邮银研究”微信公众号,作者赵钧、尚航飞,发表于《中国银行业》2021年第1期。

近年来,保护主义抬头导致跨境投资受阻、国际贸易放缓,打乱了经济全球化的节奏。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引发全球经济萎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在此背景下,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1月正式发布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进一步对“畅通国内大循环”和“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出了明确要求。

“十四五”时期处在两个百年目标的交汇期,在全球经济下行、资本补充压力较大、竞争日益加剧等多重挑战下,商业银行要深入把握“双循环”新格局内涵,围绕经济转型方向和突破重点,加大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和普惠金融业务发展力度,进而支持重点区域和产业发展、扩大内需、产业链补短板、小微民营企业发展等,助力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一、重点领域发展战略的推进将增加银行资产配置选择

为促进“内循环”,中央坚定支持新基建、新型城镇化、重点区域、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发展。在我国融资结构仍以银行信贷为主的背景下,重点领域资金需求的增长将为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带来更多选择。

从新基建看,相对于传统基建较为依赖财政资金,新基建更加重视社会资本的参与,乘数效应更大。以5G为例,据信通院研究测算,5G将在未来五年带动1.2万亿元建设投资,撬动产业链整体投资3.5万亿元。从产业升级看,为了补齐产业短板,提升供给端的安全性,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投资将提速,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中长期信贷需求将更加旺盛。从新型城镇化看,2020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意味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继续增强城市群和都市圈的综合承载、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发挥好核心城市的吸引集聚作用。事实上,我国城镇化率在2019年年末虽已达到60.6%,但相比发达国家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随着城市圈和都市圈建设的推进,城市建设投资规模有望持续增加。从重点区域看,我国先后发布了京津冀协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纲要,为不同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创造了有利条件,将激发重点区域形成巨大的资金需求。以长三角为例,2019年长三角地区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达4.4万亿元,同比多增4284亿元,新增信贷规模占全国的比重达26%。

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经营方针,完善对重点领域的金融支持政策,尤其是把握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机遇。

一方面,在资本紧约束下要积极优化信贷投向结构。2020年以来,外部经营环境剧烈变化,多数银行利润增速下滑,资本补充压力较大,因而更要高效运用宝贵的信贷资源。银行可以向“两新一重”领域倾斜,重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的建设;向战略性产业倾斜,聚焦先进制造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领域,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当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重点领域投资具有期限长和资金占用大的特点,不同类型银行的信贷投放策略可能有所不同。相比中小型银行,大型银行更能发挥集团化优势,统筹经营效益与社会效益,向重点领域提供精准金融服务。

另一方面,要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对接区域发展需求。区域发展战略指明了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银行可以出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贸区等区域建设的金融服务方案,紧抓重点区域的业务机遇。特别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具有熟悉当地市场的优势,更应提供特色化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消费扩大与升级将带动消费金融业务加速增长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区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政策、消费刺激政策的深入实施,国内消费需求正在加速回暖和升级,消费金融业务增长可期。

从消费规模看,我国消费市场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受到严重冲击,但国内疫情得到控制后,全国多数地区都出台了补贴、奖励等促消费政策,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促销活动,促进居民消费热情回升。2020年5月发布的《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提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为消费市场壮大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数据显示,2020年3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已由上半年的负向拉动转为正向拉动1.7个百分点,表明消费需求恢复态势良好。从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消费需求正在从实物消费向服务消费转移,新型消费和升级消费不断培育壮大。例如,疫情期间线上会议、远程诊疗、网络教育等线上消费方式迅猛发展,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等服务消费潜力逐步释放。更为重要的是,消费升级还有助于带动高附加值产品需求增加,促进国内高附加值产业发展,进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总体看,居民消费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将会刺激消费金融需求增长,清华大学在2020年1月发布的《2019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指出,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在2024年预计将接近3万亿元,发展空间巨大。

近年来,商业银行对消费金融业务愈加重视,不少银行提出“零售银行”的战略定位,并将消费金融业务作为突破口。但是,面对金融科技公司在消费金融领域的积极布局以及直销银行的快速发展,传统银行需加快确立符合市场发展趋势、基于金融科技的新零售发展路线。

首先,丰富消费金融场景。银行要通过深入挖掘零售客户的个性化金融需求,找准消费金融场景的定位,开发与消费场景契合度较高的产品和服务,加快消费、生活、金融一体化的生态圈建设,增强获客、活客、留客的能力。

其次,推动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银行要加大金融科技手段的运用,搭建多渠道接入、线上线下融合的业务流程,推动客户旅程端到端优化,提升客户体验。但在这一过程中,要关注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微企业经营及其职工收入稳定性的冲击,以及由此导致的消费金融业务信用风险暴露问题。

再次,拓展消费金融触角。银行要根据人口和城镇化发展规律,大力发展养老、旅游、娱乐、健康等多元化的消费金融产品。特别是,我国老年人口在“十四五”期间预计会突破3亿人,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针对性地提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因此,银行要加强研究老年人对金融产品的潜在需求,提高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满意度,并对养老产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

三、产业链重塑将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广阔平台

在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限制高新技术出口,直接影响了我国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大产业链薄弱环节建设,努力在国内构建完整的产业链闭环,保障核心技术的供给安全。“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未来的产业发展政策将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为着力点。从金融服务视角看,供应链金融依附于产业链,可以帮助企业畅通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等,更好地支撑产业链正常运转。例如,供应链金融可以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企业提供有效的融资工具,提升企业的运营能力和抗风险能力。2020年4月,浙江省率先发布《关于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促进产业链资金链畅通的通知》,更加明确了供应链金融的战略地位。随着资本、资源向战略创新领域汇集,我国产业链将向中高端迈进,供应链金融赖以发展深化的平台也将更加广阔。

商业银行应认真研判全球产业链的演变趋势,掌握产业链上不同企业的金融需求,为重点企业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助力打通国内产业链堵点。

从业务发展理念看,业务竞争白热化已使银行很难凭借单一的信贷服务获得长期稳定的业务机会。因此,银行要转变公司业务发展理念,推动公司业务实现由“产品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变、由“信用中介”向“融资顾问中介”转型升级,为企业客户提供全产品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金融服务,探索共享共赢的银企客户关系。

从业务发展模式看,银行应紧紧围绕核心企业等战略目标客户群,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从整条供应链中的企业交易往来挖掘业务机会。例如,可以基于各种交易资源及交易数据,提供融资、结算、现金管理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目前,一些银行已经搭建了较具特色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例如兴业银行的汽车供应链金融、招商银行的智慧供应链平台等。此外,我国正在加速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债券市场规模逐步壮大,银行可以为产业链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提供债券承销及项目配套融资服务,特别是针对那些在产业链条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科创型企业,更应加大培育力度,打造企业上市综合服务方案,为其借助资本市场融资提供支持。

四、以创新为主的金融科技将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效率

科技创新能够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加速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信息通信等技术快速发展,为传统金融业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从个性化看,金融科技可以帮助银行深度挖掘客户交易需求,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圈,为客户提供无处不在以及精准的金融服务。从多元化看,金融科技可以帮助银行较快地实现产品、业务模式等创新,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从精细化看,金融科技可以帮助银行提高服务自动化程度,并简化业务办理流程,提高客户交易操作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同时,能够帮助银行从更多层面刻画客户风险视图,完善自身风控管理水平,从而使银行在有效把控风险的前提下服务好“双循环”体系的构建。总体看,金融科技颠覆了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将给金融业发展带来根本性变革。

商业银行应通过不断升级的金融科技手段,持续推进业务创新、场景融合和能力建设,提高普惠金融的服务效率。

一方面,要借助金融科技突破普惠金融业务的空间限制。银行传统物理网点和服务在空间上的局限性较大,导致普惠金融业务在可得性和覆盖面等方面存在不足。银行可以运用金融科技搭建远程服务终端和平台,提升普惠金融服务的便捷性。疫情期间,多家银行积极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出“零接触”金融服务,如线上融资审批与放款,最大程度地满足小微和民营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反映金融科技在推动银行业务转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要借助金融科技筑牢普惠金融风险防线。银行可以将金融科技用于识别和监控普惠金融客户风险,完善以往不能高效管控普惠金融业务风险的不足,提高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

(编辑:文文)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