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节能低碳背景下 哪些板块值得关注?

作者: 海通国际 2021-02-22 17:09:00
建议关注: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走低碳原料路线的轻质化企业;化工品收率高的民营炼化业;可降解塑料龙头,及其他生物基材料公司等。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海通国际研究部 HAI”。

根据国务院官网,2020年9月22日,国家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十四五”期间,我国进入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时期,“碳达峰、碳中和”将对我国化工行业中长期发展产生系列影响。作为海通石化团队“碳中和”系列专题报告第一篇,本文主要系统梳理全球碳排放现状,以及欧盟、美国、日本、中国等主要经济体应对碳中和的主要措施。

何为“碳中和”?

碳排放现状

温室气体定义。温室气体指大气中能够吸收地面反射的长波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气体。不同场合所指温室气体范围或有所不同,根据《京都议定书》定义,温室气体(GHGs)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和全氟化碳六种,其中排放量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常用来作为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指标。

温室气体带来全球变暖。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入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出现增暖现象后反射出长波辐射。温室气体能够吸收长波辐射,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过高时,就会导致气候变暖。

据《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0)》,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约1.1℃;20世纪80年代以来,每个连续十年都比前一个十年更暖。气候变暖将导致气候异常、海平面上升、传染病增加、濒危物种灭绝等严重后果。

图片

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逐年增加。1965年以来,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2019年全球排放量达341.7亿吨,1965-2019年年均复合增速2.1%。其中,中国、美国、欧盟、印度、俄罗斯、日本分别排放98.26、49.65、33.30、24.80、15.33、11.23亿吨,合计占比68%。

图片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及消耗。碳循环是指碳元素在地球的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及大气圈中交换,并随地球运动循环往复的现象。它包括碳固定与碳释放两个阶段,前者是从大气吸收CO2的过程,称为碳汇;后者是向大气释放CO2的过程,称为碳源。

在这个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至关重要,燃烧化石能源会加大向大气中释放CO2,而毁林开荒等行为则会减弱碳汇过程,从而造成平衡的破坏,导致大气中的CO2浓度过高,气温升高。

根据IEA,2018年全球碳排放主要来自发电与供热、交通运输、制造业与建筑业三个领域,分别占比42%、25%、18%。

图片

从“碳减排”到“碳中和”,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暖

为了促使各国共同应对气候变暖,1990年12月21日,第45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12号决议,决定设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经过委员会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1992年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明确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1997年底,《京都议定书》通过,首次为39个发达国家规定了一期(2008年-2012年)减排目标,即在1990年排放量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2009年底《哥本哈根协议》达成,提出全球气温升幅应限制在2℃以内,各国应在2010年2月1日前,向联合国提出2020年减排目标。

2015年通过了《巴黎协定》,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做出了安排,其主要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代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控制在1.5℃以内。

图片

《哥本哈根协议》之后,各国相继提出温室气体减排、中和目标,其中欧盟、美国、日本等多数发达国家提出在2050年实现中和目标,中国提出2060年实现碳中和。

图片

发达经济体低碳经验借鉴

欧盟

欧盟对温室气体减排一直较为积极,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79年达到峰值,当年共排放46.56亿吨。2006年后,排放量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在全球排放量中的占比逐年降低。截至2019年年底,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世界总排量约9.75%,是人均排放量最低的主要经济体之一。

图片

欧盟提出的“气候中和”相比“碳中和”而言,范围更广。除最主要的二氧化碳外,还包含其他温室气体,“气候中和”意味着温室气体净排放量降为0。2020年12月,欧盟提出2030年减排量比1990年减少至少55%。

图片

欧盟采取了多种方式积极推动“气候中和”实现。主要是以下几种方式:

1.在各个领域推行相应措施,包括发展清洁能源、电动车,减少工业排放等;

图片

2. 立法

欧盟已于2020年3月开始筹备《欧盟气候法》的相关立法工作,将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以欧盟法律的形式确定。到2021年6月,委员会还将审查,并在必要时建议修订所有相关政策,以促进碳减排目标完成。按照《欧洲气候法》草案要求,欧盟所有机构和成员国都采取必要措施以实现上述目标。

草案还规定了采取何种措施来评估成果,以及分步实现2050年目标的路线图。比如,欧盟委员会将拟定一个“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以及将描绘2030至2050年间的欧盟温室气体减排轨迹以评估进展。

从2023年9月开始,每5年还要对照目标评估欧盟以及各成员国采取措施的持续性。其实,在此之前,欧盟国家中已有一些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中长期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比如,德国在2019年11月通过《气候保护法》,明确了不同经济部门所允许的碳排放量,并规定联邦政府部门有义务监督有关领域遵守每年的减排目标。

3. 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 ETS)

在碳减排方面,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U ETS)是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以经济有效的方式减少排放的关键工具。该交易体系于2005年初建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也是迄今为止最成功的碳排放体系,目前包含27个欧盟成员国,以及冰岛、列支敦士登和挪威,覆盖欧盟约40%的温室气体排放(气体包括二氧化碳,氧化亚氮,以及全氟化碳)。

图片

事实证明,欧盟排放权交易系统是有效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在2005年至2019年期间,碳排放交易体系涵盖的设施的排放量下降了约35%。

目前,各成员国可根据欧盟委员会颁布的规则,为本国设置排放量上限,再将许可权分配给纳入排放交易体系的产业和企业。企业可将剩余的排放权在市场上出售,若实际排放量大于排放权,则必须在市场上购买,否则会处以罚款并扣除下一年的减排配额。这样的交易制度可确保以低成本有效完成排放指标。该交易系统为总量交易体系,其分阶段的运行特征如下:

图片

可见,欧盟排放体系的覆盖范围逐步增大,市场机制日益完善,减排上限随着时间推移逐渐降低。在第四阶段(2021-2030),排放配额的总数将以每年2.2%的速度(第三阶段为1.74%)继续降低,并通过多种低碳融资机制帮助各个行业应对低碳转型产生的资金问题。

图片

总体而言,欧盟在做出减排承诺方面较为积极,减排方式多样,包括在各个领域积极改善,推进立法,通过强有力的欧盟排放体系经济有效地减少排放量等,对我国碳中和进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美国

自2007年达到峰值(58.84亿吨)以来,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全球排放量中的占比也逐渐降低。根据BP统计数据,与2005年相比, 2019年美国合计二氧化碳排放量为49.65亿吨,复合增速为-1.19%,在全球排放量中占比14.53%,相比2005年占比20.84%改善明显。

图片

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截至2019年年底,美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5.08吨,与2005年相比,人均减少4.51吨碳排放。虽然美国人口增长与碳减排均对人均排放量有降低的作用,但从2005年以来,人口增长的复合增速仅为0.76%,因此,可以认为人均排放量的降低主要是由有效的碳减排引起的。

图片

美国对碳减排的承诺受政治影响较大。虽然美国在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人均排放量方面有显著的成效,但美国在二氧化碳减排政策方面受执政党影响较大。可以发现,民主党(包括奥巴马政府、拜登政府)对国际减排承诺更为重视,更为积极(如签署《巴黎协定》,发布清洁能源计划限制发电厂排放等)。

而在共和党执政期间(小布什政府、特朗普政府),则分别退出《京都协定书》及《巴黎协定》,拒绝承担国际减排义务。根据腾讯新闻,在2017-2019年间,特朗普政府放弃了至少128项环保法规,其中包括放宽汽车燃耗规定,废除《清洁电力计划》,放松火力发电厂污染物排放限制等。

但由于美国的能源结构在2016年已有所改善,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的消费占比从2008年的9.88%上升到12.76%,因此特朗普执政时期并未见二氧化碳排放量显著增长。

图片

图片

奥巴马政府执政时期,煤的消费占比从14.17%下降到9.66%,可见其《清洁能源计划》对美国的能源结构有改善作用。《清洁能源计划》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约束发电厂碳污染的法案,计划显著削减电厂碳排放,同时推进清洁能源的创新、开发和部署。具体采取措施如下:

图片

从执政党的角度而言,拜登上台或将推进美国碳中和的进程。拜登承诺,到2035年,通过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实现“无碳发电”,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希望重建基础设施,推动美国清洁能源创新并大力支持新能源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加快电动汽车部署、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建造生物燃料工厂等。

虽然美国联邦层面对碳中和承诺态度反复,但地方及民间环保人士活动也为碳中和进程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地区之间会通过签署协议、交易排放权等方式积极应对温室气体减排。其中,较为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计划包括区域温室气体倡议(RGGI),西部气候组织(WCI),以及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XX)等。

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区域碳污染减排计划(RGGI)是美国第一个强制性的、基于市场手段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区域性行动,成立目的是限制、减少电力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2017年,RGGI参与州计划在2020-2030年间将电力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缩减30%。

图片

西部气候组织(WCI):

西部气候组织成立于2007年2月,最初参与者为亚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亚州、新墨西哥州、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但除加利福尼亚州外的其他州已于2011年退出,目前的参与者为加利福尼亚州,以及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及魁北克省。

它是北美最大的碳交易市场,自2011年以来,共举行了43场排放额排放,迄今交易配额21亿份,交易金额高达292亿美元,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约为4.02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图片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CXX):

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全球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基于国际规则的温室气体排放登记、减排和交易平台。出于自愿加入的原则,该交易所在2010年左右因交易量骤降而“名存实亡”,于2010年被洲际交易所收购。但从2003年成立到被收购期间,交易所为减排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每年排放的温室气体量均小于减排计划。

图片

综上所述,虽然美国在国际减排承诺方面受政党影响较大,但总体排放情况有所改善,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推广新能源,重建基础措施,以及交易排放权等。

日本

作为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京都议定书》诞生地,日本的低碳发展战略启动较早。从1996年开始,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比重就开始逐年下滑。2008年,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全年约13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4.3%。其后,碳排放量开始呈显著下降趋势。截至2019年年底,日本二氧化碳排放量降至11.2亿吨,占全世界总排量约3.3%。

图片

日本作为资源稀缺国家,能源供给高度依赖进口,这也使得日本更早的开始探索替代能源,亦使其低碳化战略更早布局。1998年,日本率先颁布了《全球气候变暖对策促进法》,2008年实施了《实现低碳社会行动计划》,2009年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1990年减少25%的目标,2012年开始推行碳税,2016年日本政府将2030年目标设定为较2013年减排26%。

图片

2020年10月,日本首相菅义伟提出“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10月25日,经济产业省公布了《2050年碳中和的绿色成长战略》,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全面的脱碳路线图,在海上风能、氢能源、电动汽车、太阳能等14个重点领域,提出了财政预算、税收、金融、法规和标准化、国际合作5个方面的政策措施,通过技术创新和绿色投资的方式确保产业脱碳转型更为平稳。

图片

在重点领域的脱碳技术开发与应用上,设计了以下路线:

图片

2050年碳中和纲要涵盖公司需求、从技术发展到绿色资本投资,政策侧重于监管改革,标准化,通过金融市场创造需求以及通过扩大私人投资来降低价格。

5个方面政策工具具体如下:

1.财政加大财政支持,将由国家研究开发机构新能源与产业技术开发组织(NEDO)设立2万亿日元的基金,未来10年支持(1)电力绿色化和电气化;(2)氢能源;(3)二氧化碳固定和再利用等优先领域,为相关公共和私营部门提供从技术开发到应用的全面支持。

同时,框架明确了对相关企业管理者的责权监督,以保证政府的2万亿日元预算将被用作引水,以吸引私人公司进行研发和资本投资(预计15万亿日元)和海外ESG资本(预计3000万亿日元),从而实现零碳目标并创造新的产业环境。

2.碳中和税收制度推出税制优惠,支持私营企业脱碳投资,预计在10年内创造约1.7万亿日元的私人投资。

图片

3. 金融根据日本经贸部《2020年气候创新融资战略》(2020年9月),制定金融市场规则(例如信息披露和评估的基础),扩展融资渠道以吸引私人投资,支持低碳化产业和创新技术发展。

-对于已获得10年或更长时间的长期业务计划认证的企业,提供用于实现该计划的长期融资体系和与绩效挂钩的利息补贴体系(三年内1万亿日元的贷款规模)。-推进经营租赁,预计吸引1500亿日元的低碳资本投资。

-设立投资论坛,拓展脱碳创新的企业融资渠道。

-设立“绿色投资促进基金”(800亿日元规模),为海上风电回收业务,节油技术的利用以及下一代蓄电池业务等计划提供风险资金支持。

-推动TCFD(Task Force onClimate-related Financial Disclosures)发展,促进企业有效披露气候相关财务信息。

4法规和标准化通过对脱碳技术构建完善的法规制度以及引入碳定价机制,确保社会有序、高效完成低碳转型。

图片

5.国际合作

通过直接投资和并购吸收海外资源,利用规模经济增强竞争力;加强与美国和欧洲的合作,促进项目推进、基本技术标准化和规则制定;鼓励新兴国家采取更现实的脱碳承诺,提供脱碳解决方案,促进双边和多边合作。

图片

中国:步入“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期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2019年总排放量98.26亿吨,占全球29%,分别是排在二、三位的美国、欧盟的2倍、3倍(如图3)。从二氧化碳来源看,发电与供热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主要来源,占总排放量51%;制造业与建筑业是第二大来源,占比28%(见图4)。

目标: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

我国在国际上提出的碳减排量化目标主要有三个阶段。

图片

第一阶段:首次提出温室气体减排清晰量化目标。

根据国务院官网,2009年9月22日,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并发表题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重要讲话,提出:(1)争取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2)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3)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

2009年11月26日,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我国政府进一步公布了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这是我国首次提出二氧化碳减排的量化目标,强调降低碳排放强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根据央视网,2017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约46%,意味着提前3年完成了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根据BP能源统计,到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也基本达到15%。第一阶段目标基本完成。

图片

第二阶段:首次提出碳总量达峰概念。

根据新华网,2015年11月30日,国家主席出席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提出2030年碳减排新目标,在降低碳排放强度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碳总量达峰的目标。

主要目标如下:(1)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3)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第三阶段:进一步明确碳达峰时间,首次明确碳中和时间点。

根据国务院官网,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在2015年基础上,进一步将碳达峰时间明确在2030年前,并首次提出碳中和时间点。

2020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1)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3)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4)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碳达峰、碳中和”为2021年国家重点任务之一。“十四五”是实现我国碳排放达峰的关键时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2021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北京、上海、广东、山西、辽宁等省份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纷纷响应中央部署。根据新华网,上海在两会期间进一步提到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比全国时间表提前5年。

图片

贯彻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四个革命、一个合作”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实现碳中和挑战更大。

(1)从发展阶段看,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维持较快增长,能源消费总量仍未达峰;(2)从资源禀赋看,我国“富煤、贫油、少气”,目前一次能源消费仍以煤炭为主;(3)从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看,欧盟、美国、日本分别于1979、2007、2008年实现碳达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2050年)有42-71年时间,而我国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时间截点仅有30年时间。

图片

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能源发展》白皮书,阐述我国推动能源革命的主要政策和重大举措,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即推动能源消费革命、供给革命、技术革命、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

图片

消费端:控制消费总量和强度,实现低碳结构调整

总体上,我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提升重点领域能效水平,如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结构上,我国鼓励清洁低碳能源发展,推行天然气、电力和可再生能源等替代低效和高污染煤炭的使用。

同时,我国配套系列政策引导激励节能低碳,如税收优惠、绿色金融、用能权及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根据国务院及能源局官网信息,目前我国在浙江、福建、河南、四川4省市开展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7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截至2020年8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成交量超过4亿吨,累计成交金额超过90亿元。

2020年底,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对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含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和三氟化氮)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企业纳入重点排放单位名录,覆盖行业由发电行业最终扩展到建材、有色、钢铁、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行业。办法自2021年2月1日起施行。

供给端: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清洁利用化石能源

优先发展非化石能源。我国把非化石能源放在优先发展位置,包括太阳能、风电、水电、核电及生物质能等,力争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达25%左右。清洁利用化石能源。我们认为,在我国现有资源禀赋及非化石能源发展现状下,化石能源仍将是未来较长时间内我国的主体能源。清洁利用化石能源对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化石能源利用,我国总体思路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促进增储上产,提高油气自给能力。

1. 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推动深加工。推进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释放优质产能,大型现代化煤矿成为煤炭生产主体。推动煤炭开采、利用绿色化发展,推动煤制油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等煤炭深加工产业化示范取得积极进展。

2. 天然气:提升天然气生产能力。在化石能源中,天然气的单位热值含碳量最低(天然气、原油、原煤单位热值含碳量分别为15、20、26吨碳/万亿焦耳),属于较为清洁的化石能源。而2019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仅8%,明显低于全球24%的平均水平,因此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天然气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3. 原油:推进增储上产,推进炼油行业转型升级。原油下游主要分为成品油和化工品两大部分,虽然新能源发展对未来成品油消费或将造成一定冲击,但原油在我国化工品生产领域仍然占据主体地位。

以三大主要化工原料乙烯、丙烯、PX为例,2019年我国原油路线生产的乙烯、丙烯、PX分别占73%、61%、100%。而目前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超过70%,保障原油供给、加强国内勘探开发是保障国内能源安全的重要课题之一。

此外,推进炼油行业转型升级,降油增化、提升燃油品质也是未来发展方向之一。

图片

能源体制革命:打破垄断、价格市场化

打破垄断、放宽准入。白皮书提出,培育多元能源市场主体,支持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进入负面清单以外的能源领域,形成多元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包括开放油气勘查开采、原油进口,改革油气管网运营机制,积极培育配售电、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新兴市场主体,积极稳妥开展能源领域混合所有制改革。

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能源价格的机制。白皮书提出,按照“管住中间、放开两头”总体思路,稳步放开竞争性领域和竞争性环节价格,促进价格反映市场供求;严格政府定价成本监审,推进科学合理定价。科学核定自然垄断环节价格,按照“准许成本+合理收益”原则,合理制定电网、天然气管网输配价格。强化输配气价格监管,开展成本监审,构建天然气输配领域全环节价格监管体系。

投资建议:在节能低碳背景下,我们建议关注:(1)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我们认为未来消费有望持续较快增长;(2)走低碳原料路线、布局氢能的轻质化企业;(3)化工品收率高,且具有一体化能耗优势的民营炼化业;(4)可降解塑料龙头,以及其他生物基材料公司等。

风险提示:碳减排进度不及预期;低碳节能技术发展不及预期。

(编辑:李均柃)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