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APL.US)汽车:神秘的“王炸”

作者: 智通编选 2021-02-25 20:19:07
苹果(AAPL.US)造车已是公开的秘密。

本文转自 微信公众号“汽车之心”,作者 : 陈念航。

苹果(AAPL.US)造车已是公开的秘密。

虽然全世界都在期待苹果汽车,但苹果从未对此事做过正式回应。

在最近几年内,各大媒体网站和社交平台都流传着苹果汽车各种外观、内饰设计的概念图片和视频。

特别是岁末年初,苹果正在为汽车项目物色代工厂的消息更是被媒体、分析师和投资者们推到了风口浪尖。

这个市值 2 万亿美金,在全球科技公司中排名第一位的超级巨头,仿佛一下子站到了汽车产业的舞台中央。

来自供应链和人才招聘端的消息,都在不断坐实苹果造车的投入。现在等待揭开的谜底只剩下:

苹果何时发布车型产品?

苹果汽车到底长什么样?

谁将帮助苹果制造汽车?

1 苹果汽车何时发布?

关于苹果汽车发布的时间点,业内的预测分为 2 派:

激进派认为最快在今年 9 月苹果就将发布汽车产品;

保守派则认为苹果发车时间可能要到 2024 年到 2025 年。

苹果自 2014 年在内部设立“Project Titan”(泰坦计划)项目,已经过去了 6 年。

按照汽车产业的规律,通常 3 到 4 年可以打造一代车型,4 到 6 年时间可以打造一代平台。

放在苹果身上,在 6 年时间里:

苹果先是聚拢人才,包括从特斯拉、福特、FCA、通用等车企挖角了大量高管;

同时在 AI 与自动驾驶领域高价招揽人才,并在加州部署了百台级别的车队进行自动驾驶路测。

但因为内部就到底是造整车还是只做自动驾驶系统/车载软件发生了路线分歧,苹果在造车的过程中战略摇摆,并经历了管理层的更迭和多次裁员。

就在不久前,苹果公布造车项目的最高领导人再次变更,由苹果 AI 和机器学习负责人 John Giannandrea 替换苹果早期的元老级 SVP Bob Mansfied。

既然选在这个时点换帅,那产品发布必然要延后了。

从这个角度看,苹果在 2021 年 9 月发布新车的可能性极小,毕竟这个时间点距换帅仅有 9 个月时间。

当然,不排除苹果在今年 9 月会发布汽车产品的概念设计,这对苹果来说并不难。

再看保守的时间点,根据此前路透社的报道和著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Ming-Chi Kuo)的预测:

苹果发布汽车整车最合理的时间在 2024 年至 2025 年。若时间过早,苹果的研发跟不上,供应链也未就绪;而时间太晚,苹果汽车出来以后便难以和特斯拉等头部公司抗衡。

现在,留给苹果汽车的时间大概在 3 年左右。

假设苹果将在此前的研发基础上,重新开发一款车型,这个时间也够了。

从此前苹果 6 年的投入来看,苹果极有可能通过此前的积累完成了基础平台的研发:包括车辆平台、电池、芯片、自动驾驶等等。未来 3 年将是苹果推动汽车量产与产品化的 3 年。

那在 3 年后,苹果到底会为全球消费者带来怎样的一款产品?

外界都在期待着苹果汽车能像当年 iPhone 颠覆手机、开启智能时代那样,真正定义汽车新物种。

过去几年,苹果在自动驾驶和汽车领域申请了上百项专利,其中有许多新奇的设计出来,囊括硬件和软件。

另外,最近苹果也在代工合作、汽车芯片研发、车载电池自研、激光雷达选型等方面释出了很多消息。

如果将现有信息进行融合,我们其实可以大致拼出苹果汽车的样貌:

一款具备高级别自动驾驶能力、搭载先进智能座舱、拥有颠覆性用户体验的高端纯电动车型。

2 从平台架构、供应链、价格区间管窥苹果汽车?

1、平台:大空间、科技豪华,对标 Model S Plaid?

打造车型平台,是造车的基础。

如今各大车企都在重金打造可扩展性支持软件升级的车型平台,这样的平台将支持衍生出不同的车型,也将使车辆的智能进化成为可能。

以吉利的 SEA 架构为例,这个架构的开发大概花了 4 年时间和 180 亿元投入(相当于 20 - 30 亿美元),顶级平台如大众的 MEB 架构,投资高达 70 亿美元。

平台的定义,决定了车型定位的极限。

最近传得沸沸扬扬的现代和起亚将代工苹果汽车的消息中,就提到苹果汽车将基于现代汽车的E-GMP 模块化平台打造。

这个消息来源大概率来自现代起亚内部。

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下结论,苹果汽车一定会基于这一平台来打造。

但我们可以初步判断苹果和现代起亚一定是经过了比较深入的沟通以及可行性方面的商讨, E-GMP 是符合苹果造车的基本要求的。

所以,顺着 E-GMP 这条线,我们能够对苹果汽车的样貌做一个猜测。

E-GMP 平台是现代汽车在 2020 年 12 月全球首发的电动车专用平台,全称为 Electric-Global Modular Platform(电动化全球模块化平台)。

该平台缩短了车辆前后悬、拉长了轴距,全平的地板设计,在乘客空间上进行了极大的释放,这也为座舱的设计提供了便利,而且长轴距让行驶安全性更高。

基于这一平台,现代汽车所推出的第一款纯电车型为 IONIQ 5,这是一款高端两厢轿跑车。

这款车的长宽高达到了 4635/1890/1605 毫米,轴距达到 3000mm,车重 1.8 吨。

蔚来 ES8 的长宽高 5022/1962/1756 毫米,这个尺寸比 IONIQ 5 要大整整一圈,但其 3010 轴距仅仅比 IONIQ 5 长 10 公分。

这点可以看出,E-GMP 平台的空间利用率极高。

此前,现代发布的 IONIQ 5 概念车采用对开门设计,座椅也可以旋转,座位可面面相对,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无人驾驶状态而进行的设计。

如果苹果汽车要基于 E-GMP 平台打造,那其在底盘结构、车身比例等参数上将和 IONIQ 5 有不少相似之处。

在售价方面,IONIQ 5 的低配版价格不会低于 4.5 万美元、高配版价格大概在 5.5 万美元。

可以肯定的是,苹果汽车的售价区间肯定要比现代 IONIQ 5 高出一截。

苹果汽车的定位是高端豪华车,大概率会和特斯拉的 Model S 对标。

当前 Model S 长续航版售价是 7.299 万美元,最高配的 Plaid+版是 13.299 万美元。

特斯拉 Model S 的最大竞对 Lucid 的高配版也是在 13 万美元左右的价格区间。

从人才角度看,苹果高价从宾利、保时捷、阿斯顿马丁等豪华车企大量挖人,包括现在的苹果汽车的执行副总裁 Doug Field 也是特斯拉的功勋人物。

如果后续从苹果汽车上看到特斯拉的很多影子也是不足为奇的。

从这两方面来看,苹果汽车应该是兼具豪华品牌极致的工程能力和特斯拉突出的科技感的一款产品。

“科技豪华”也是当下苹果产品的一大特色。

2、供应链:自研电池、芯片

在车型平台之外,苹果汽车还要重点把控核心零部件供应。

iPhone 对于手机产业供应链的重塑,可以说成就了今天全球智能手机品牌的繁荣。

特斯拉也已经开始了塑造全球智能电动车供应链的旅程。

就像此前苹果在 iPhone 零部件供应上都是与供应商紧密合作,甚至进行联合开发,从而拿出真正满足极致要求的零部件,如果将这个逻辑放到苹果汽车上,也必然涉及到很多汽车软硬件的创新。

围绕车上的诸多零部件,苹果都已经在投入准备,如电机、电池、自动驾驶芯片等等。

2020 年 12 月,据中国台湾媒体《经济日报》报道,台湾相关供应链人士爆料:

苹果近期已经向台湾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包括和大、和勤、富田等发出了备货请求,计划将这些厂商纳入作为苹果汽车的首批供应商。

这些供应商正是为特斯拉供应零部件的主力:特斯拉车辆上的电机就是由富田供货,和勤则是供应继电器的厂商。

电动车上,当前电池包占据成本的比例最高。

特斯拉最开始是采用松下的电池,而后又与 LG 化学以及宁德时代展开合作,再后来我们知道特斯拉自研并发布了无极耳的 4060 电池,在电池容量、寿命上都进行了大幅提升。

不过 4060 电池的量产,可能要到 2023 年。

虽然现在无法明确苹果汽车的电池供应将以何种形式展开,但我们可以确定的是:苹果正在自研动力电池,不排除后续会与电池供应商合作来生产这款电池。

早在 2017 年,有报道称苹果正联合宁德时代研发车载动力电池。

在 2018 年 12 月时,苹果将三星 SDI 前瞻研究负责人、高级副总裁 Soonho Ahn 收入麾下,Soonho 加入后主要领导其全球电池发展部门。

而在更早之前,苹果还从电池厂商 A123 挖走了大量顶级电池技术人才。

这些挖角动作也为苹果储备了自研电池的一系列人才。

也得益于这些人数年的研发,苹果在过去几年累积了众多电池技术相关的专利,从阳极、阴极、电极液的材料选取,到电池生产制造,再到整体电池包的热管理系统,甚至铁锂电池、固态电池技术皆有涉猎。

2020 年 12 月,据路透社报道,苹果自研了一种单电芯设计(monocell),可以将所有电芯直接融合到一起,从而消除传统电池组各个电芯之间存在的空间浪费。

这样,在同等空间内,电池容量增大,就能实现更高的续航。

相关知情人士表示,苹果自研电池的目的就是为了降低电池成本,并增加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而且这款电池将是具备行业颠覆性的产品。

在看到这个报道后,特斯拉 CEO 马斯克还在推特上发表了评论,他表示单体电池在电化学上是行不通的,因为其最高电圧太低了。

图片

苹果自研电池是板上钉钉的信息,但是要在苹果汽车上量产,显然还要找靠谱的电池生产商进行合作。

在三电系统之外,还有一类零部件非常重要,就是芯片。

今年以大众等车企为代表的欧美厂商正在缺芯危机中一片哀嚎。

在芯片领域,苹果是拥有极高话语权的玩家。从 A 系列芯片到 M 系列芯片,苹果已经为其智能移动设备打造了一整套芯片产品,而且在性能上也是独树一帜的,成为非常强大的护城河。

特别是在当下很多车企都自研自动驾驶芯片的竞争环境中,苹果要进军车载芯片领域已有一块很好的跳板。

市面上,特斯拉有自研的 FSD,而大多数车企目前在自动驾驶芯片上都采用的是英伟达的 Drive AGX 产品,无论是英伟达的 Orin 还是特斯拉的 FSD,其架构都是 ARM 的公版架构,其与苹果自研的 Firestorm 高性能 CPU 核心差距明显。

2020 年 12 月的媒体消息显示,苹果正在与台积电(TSMC)合作研发自动驾驶芯片,为苹果汽车的开发做准备。

报道称,双方已制定了相关芯片生产计划。

别忘了,苹果还收购了英特尔的基带业务。

未来,其在车载通信芯片领域也必将拥有一席之地,特别是未来 5G 普及,车路协同方面的应用开始真正上马,苹果汽车也将获益于此。

虽然真车还未亮相,但苹果已经为其汽车产品准备好了从三电系统到芯片的核心零部件供应链。

颇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意味。

3 苹果汽车最值得期待的亮点

1、自动驾驶

苹果汽车一定会具备自动驾驶能力。

按照特斯拉激进的时间表,2025 年之前特斯拉应该已经实现了 FSD 的大规模推送。

一位国内芯片领域的大牛给出了一个相对保守的预测是,到 2025 年,在高速、泊车等特定场景下,完全无人驾驶已经可以实现。

从苹果汽车推出的时间表来看,苹果汽车在 2025 年至少将实现部分场景中的完全无人驾驶,可能会推出城市道路的全无人驾驶功能。

来自供应链的消息显示,在 2017 到 2018 年期间,苹果曾经是一家国际激光雷达巨头的前 3 大客户。

据知情人士透露,苹果正在与多家激光雷达供应商进行谈判,还未确定首选的激光雷达供应商,后续会向供应商进行高度定制的激光雷达传感器。

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苹果的自动驾驶不像马斯克那样极端,其采用的是更为稳妥的多传感器融合方案。

苹果在 2019 年发布的自动驾驶白皮书中就明确了其多传感器融合方案,苹果当时表示:“通过激光雷达、雷达和摄像头多种传感器,实现对车辆周边环境高分辨率 360 度 3D 感知。”

图片

后来,我们从苹果的自动驾驶测试车上也能看得一目了然,车顶上集成了一系列传感器,看上去就财大气粗。

事实上,苹果自成立汽车项目组开始,就在研发自动驾驶相关技术。

相关媒体报道显示,2017 年,苹果申请了第一个与自动驾驶相关的专利,名为“Autonomous Navigation System”,大意是自动导航系统。

这项专利的主要内容是:

“当车辆行驶时,车载传感器可对周围环境进行检测,将各类静态、动态的行驶环境信息进行上传,实时更新地图。

一方面提供数据给苹果,让车辆能够在该路段开启自动驾驶功能;

另一方面基于这些信息可以实时更新地图,为其他车辆提供导航和自动驾驶的实时信息。”

是不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这就是特斯拉的众包数据采集模式以及自动驾驶系统演进的核心逻辑。

在这之后,苹果申请了很多项在目标检测方面的自动驾驶感知专利,以及 V2X、V2V 相关的专利。

在 2019 年,为了补强自动驾驶研发实力,苹果以招聘式并购的方式将 Drive.ai 团队收入囊中,而且苹果自动驾驶团队里还有来自 Waymo、Cruise 的人才。

比如在2018 - 2019年期间,Drive.ai 原CEO Sameep Tandon,百度北美 AI 总监 Adam Coates 等人先后加入了苹果的 SPG(特殊项目组)。

但到目前为止,苹果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实力并没有十分亮眼,而且自动驾驶路测里程也迟迟没有累计起来。

2020 年,苹果的测试车在加州只行驶了 1.88 万英里,每 145 英里就需要人类驾驶员控制。

作为对比,Waymo 的行驶里程超过 60 万英里,每 3 万英里左右需要人类驾驶员接管;而通用 Cruise 的行驶总里程为 77 万英里,每 28520 英里脱离自动驾驶需要人工干预。

这样的成绩对于苹果汽车上要量产自动驾驶功能来说,显然还不达标。

好在,苹果自动驾驶要实现突破,还有 3 年时间。

2、智能座舱与创新用户体验

作为一款智能汽车,苹果汽车的座舱是非常值得消费者期待的。

今天我们在特斯拉等车型上看到的大屏设计,不出意味也会出现在苹果汽车上。

语音识别、人脸识别、手势交互等等技术都是苹果在智能移动设备上多年的积累,将其移植到汽车的座舱里并不是什么难事。

而且,苹果此前已经针对车辆联网推出了自家的方案:CarPlay。

这是一套手机和车机之间的映射方案,用户只需将 iPhone 连接到启用了 CarPlay 的车辆上,便可支持“电话”、“音乐”、“地图”、“信息”和第三方音频应用程序,并可通过 Siri 对车辆中控屏进行控制。

CarPlay 也仅仅是过渡方案,未来,苹果汽车的车机应该会像苹果的手机和电脑各自有 iOS 和 MacOS 操作系统一样,搭载苹果的“CarOS”,苹果所有的互联网生态也都能在车机端进行调用。

当然,我们还可以尽情畅享苹果汽车的座舱体验,毕竟这款 3 年后才推出的车型,还有非常大的变革空间。

而在车辆的创新用户体验方面,苹果这些年曝光的与汽车相关的上百项专利让我们能一窥苹果工程师的匠心。

在苹果汽车的设计构想里,车辆不仅给手动驾驶的用户带来的诸多令人惊喜的功能,还为自动驾驶状态下的车辆乘员进行了特别的功能设计。

在进入车辆这一环节,苹果就有 Touch ID 或 Face ID 两项技术积累,未来将这两项技术应用在汽车上,将提升上下车的便捷性以及安全性。

在这之前,苹果已于 2020 年 6 月举行的 WWDC 大会上,推出了 Car Key 产品,在与支持 Car Key 的车辆配对之后,只需要将手机和门把手轻轻一碰,车门就能打开。

另外,将手机放进车内的无线充电板上,车辆就能启动。

而且,这项技术在手机无网络连接甚至是关机状态下都能进行车门解锁。

目前,宝马已经确认率先搭载该技术,后续不知道会不会在苹果汽车上进行搭载。

现在,有些车型上已经配备了 AR HUD 功能,而苹果也在这个领域进行技术研发,此前还把微软 Hololens 的研发工程师招致麾下。

大概率,苹果汽车上也会集成 AR 显示技术,不仅仅是地图导航、车辆仪表,可能还会有更多内容进行呈现。

苹果关于车辆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的专利是最具想象力的,其把安全带变成了触控式,用户可以在安全带上定义不同的功能按键,并通过点按、滑动的方式调整车辆的音量、接听电话、询问 Siri 等。而且,安全带还有自动加热功能。

图片

另外,考虑到自动驾驶模式是车辆乘员的是客厅对坐模式,苹果的专利还将安全气囊内置在了安全带中以及车辆顶部,以此来保障乘客的安全。

还有一项非常人性化的专利是针对车内隐私空间的,该项技术通过判断乘客意图以及外部环境状况,可以自动调节车窗等玻璃的颜色。

另外,在车辆的机械部件上,苹果汽车也申请了一批专利。比如对车门铰链进行了重新设计,避免开门时发生意外碰撞;可伸缩保险杠可以减轻碰撞的冲击;可根据路况主动调节的悬架等等。

而在电动车补能方面,苹果还申请了无线充电技术以及有线自动充电技术的专利,当然这都有赖于车辆的自动泊车功能的实现。

在改善甚至是颠覆车载场景下用户体验这方面,苹果过去几年已经投入了重金、重兵研发,如今也收获了果实。

未来,在 4 个轮子上的 iPhone 到底会如何革新智能汽车的体验,乔布斯可能想象过,而我们只能翘首以盼。

4 谁来帮苹果制造汽车?

关于谁将会为苹果汽车代工,业内最开始认为富士康将会担此重任,因为富士康本身就在为苹果代工智能移动产品。而且富士康也已经宣布进入到电动汽车代工领域。

不过现在看来,富士康旗下的企业进入到苹果汽车的供应链体系更具可行性。

而后就是韩国现代汽车自己闹了一出乌龙,先是对外宣称已经和苹果达成合作,为其汽车产品代工,而且细节非常丰富:

苹果汽车底盘将采用现代汽车的 E-GMP 电动模块化平台,现代摩比斯将提供零部件,起亚汽车将提供美国的产线,苹果还将向起亚投资 4 万亿韩元(约 36 亿美元)。

在现代、起亚两家汽车公司的股价双双大涨过后,现代集团又自己出来澄清没有和苹果就造车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现代集团这种先放消息然后自己澄清的做法,难免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味。

而作为绯闻正主的苹果,至今未对此消息进行过任何官方回应,留给外界的只有猜测。

在现代起亚之后,日产汽车又被曝与苹果接洽汽车代工事宜,但两家公司在电动汽车品牌问题上存在分歧,谈判没有推进到高级管理层便终止了。

日产首席运营官阿什瓦尼·古普塔(Ashwani Gupta)还出来表态:“我们可以合作,但那是让他们的服务适应我们的产品,而不是反过来。”

显然,日产不想当苹果汽车的“富士康”。

更多的猜测和预测还在持续发酵,摩根大通的分析师认为苹果和雷诺合作会更加契合;伯恩斯坦(Bernstein)的分析师则表示,宝马可能会成为苹果造车的强大盟友。

在密集的绯闻期里,有报道称苹果至少与 6 家日本汽车制造商进行过代工合作交谈,而且有人暗示英国政府也可能采取行动来拉拢苹果的造车业务。

代工苹果汽车一时间成为了全球车企都想参与的一件大事,但现在还不能确定谁会是苹果最契合的那个合作伙伴。

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苹果造车的动作一直牵动着全球的注意力。

全球的消费者都在期待着一款颠覆性汽车产品的面世,因为苹果仍然是全世界最善于打造产品的公司之一。

而全球很多车企都在想着为苹果汽车代工从而在其中分得一杯羹。

但他们的内心是矛盾的,他们害怕被苹果汽车颠覆,但又希望搭上苹果造车的东风实现名利双收。

在全球汽车智能化和电动化变革浪潮中,跨界的苹果注定是那最特殊的一个存在。

苹果汽车也是最能引发人们想象力和好奇心的产品。

未来 5 年,让我们期待苹果这一神秘的“王炸”。

(编辑:马火敏)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