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证券:从小米“造车计划”剖析科技企业造车趋势

作者: 兴业研究 2021-04-05 15:27:34
深度跟踪:从小米“造车计划”剖析科技企业造车趋势

本文选自“兴业证券”

本周观点聚焦

1、本周观点:一季报预告即将披露,挖掘高质量增长标的

2、深度跟踪:从小米“造车计划”剖析科技企业造车趋势

周观点:一季报预告即将披露,挖掘高质量增长标的

一季报预告即将披露,2019年将成为增速考量基准。2021年一季度正式结束,下周板块将逐渐迎来部分一季报高增长公司的业绩预告。基数效应下,2021年Q1预计会有较多公司迎来收入端同比高增,市场考量的增速标准将转化为基于2019年Q1的增速水平。预计一季报的增长质量将会对公司股价产生直接影响,建议挖掘和布局高质量增长的细分龙头公司。

小米(01810)100亿美金造车,建议关注智能驾驶产业机会。本周小米集团宣布,将正式进军智能电动车行业,雷军宣布,本人兼任智能电动车业务CEO,未来十年投入100亿美金,首期投入100亿人民币。截止目前,已经有多家顶级科技巨头布局智能驾驶,智能驾驶已经成为新时代兵家必争之地,建议持续关注行业发展机遇。本文第二章对从小米“造车计划”谈起,对科技企业造车进行了系统性研究。

【重点跟踪】

1、云计算:金山办公、广联达、用友网络、宝信软件、金蝶国际、明源云、福昕软件、石基信息、金山云、浪潮信息

2、网络安全:深信服、安恒信息、奇安信、启明星辰、绿盟科技、中新赛克、美亚柏科

3、人工智能:科大讯飞、中科创达、海康威视、新北洋

4、工业互联:国联股份、鼎捷软件、中控技术、盈建科、中望软件

5、医疗IT:创业慧康、卫宁健康、久远银海、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思创医惠

6、金融科技:恒生电子、东方财富、同花顺、中科软、拉卡拉、长亮科技、宇信科技、神州信息、新大陆

7、信创产业:中孚信息、华宇软件、万兴科技、超图软件、太极股份、诚迈科技、中国软件

图片

从小米“造车计划”剖析科技企业造车趋势

3月30日,小米集团官宣“造车计划”,拟成立汽车业务全资子公司,由雷军亲自带队担任汽车业务CEO,公告计划阶段性投入100亿元,10年投入100亿美金。雷军在发布会中称“智能电动汽车项目将是我人生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作为小米集团的战略级决策,“小米造车”注定会影响小米未来的发展走向。

再观当前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特斯拉在高中低端车型全面布局,2021Q1共交付18.48万辆创季度新高,在全球主要市场站稳脚跟。小鹏、蔚来、理想“国产三剑客”提速发展,2020年代表车型销量增长迅速。近年阿里、华为、百度已纷纷入场,同时媒体报道科技巨头苹果(AAPL.US)、谷歌(GOOG.US)、亚马逊(AMZN.US)等也随时有可能“上车”。全球智能汽车产业的“战国时代”也许才刚刚开始。

科技巨头纷纷布局智能汽车产业为几何?我们希望通过本文从“小米造车”发散思考,探讨智能汽车产业趋势、科技企业造车模式,并分享代表公司造车案例、梳理计算机板块核心标的,供投资者参考。

2.1、为何造车?软件带来的利润或大于车辆本身

2.1.1、不止小米,近年科技企业纷纷布局智能汽车产业

小米2013年已开始布局汽车产业,并掌握众多专利。虽然“小米造车”刚刚官宣,但小米的造车计划早已启动。在国内移动互联网正热的2013年,雷军曾两度赴硅谷拜访马斯克,并成为特斯拉(TSLA.US)车主,也许那时他就已看到电动车的光明前景。随后小米在2014年投资电子地图厂商凯立德,2015年雷军通过顺为资本投资蔚来(NIO.US)汽车,2016、2019年两度投资小鹏汽车,2020年战略投资车载操作系统及车联网企业博泰。此外,小米已积累众多汽车领域专利。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信息,目前小米在汽车方面的专利已达834件,主要集中在智能座舱、行车安全等方面。

图片

图片

不止小米,近年“跨界造车”频出。2014年我国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迎来发展元年,以小鹏(XPEV.US)、蔚来(NIO.US)、理想(LI.US)为代表的新势力开始崛起,三家公司从创立直至赴美IPO合计融资规模超1000亿元。也许是因为互联网人的天生嗅觉,这三家“造车新势力”背后分别是UC视讯、易车(BITA.US)、汽车之家(ATHM.US)的创始人。彼时“造车”成为一级市场最热的投资项目,社会资本、国有资本和互联网巨头纷纷布局,科技、家电、地产、金融等领域企业接连宣布跨界造车。据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平台统计,截至2019年3月国家平台累计注册新能源整车企业达到了635家,成功注册新能源整车企业的有486家。2018年1月,小鹏汽车交付了39辆新车,成为首家进入乘联会新能源车销量榜的互联网造车企业。同年,蔚来ES8实现交付,头部新势力公司销量开始快速增长。

图片

图片

2021年我国智能汽车产业“战国时代”开启。2021年1月11日,百度(BIDU.US)宣布将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并计划在3年内推出量产车型;2021Q1滴滴与比亚迪(01211)合作的智能网约车D1共交付5000辆;“阿里+上汽”合作的智己汽车宣布将于4月接受全球预订;“华为+宁德时代+长安汽车”三强联手打造高端智能汽车新品牌...近几个月占据我国科技产业大半个江山的互联网巨头纷纷以独资、合作的形式进入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经历过2014年“发展元年”和2018年“交付元年”之后,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随着科技巨头正式全面入局,我国智能汽车产业“战国时代”大幕才刚刚开启。

图片

2.1.2、软件及订阅或将成为智能汽车产业主要盈利来源

汽车“三化”是大势所趋,亦是我国汽车产业弯道超车的机遇。汽车的“三化” 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简单理解:电动化指的是新能源动力系统,智能化指的是无人驾驶或者辅助驾驶,网联化便指的是车联网布局。汽车“三化”趋势中电动化是基础,网联化是条件,智能化是关键。通常在一辆传统燃油车中,核心零部件发动机和动力总成的成本占比大概在15-20%水平,而新能源车中核心零部件“三电”即电池、电控和电机的成本占比达到60%以上。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我国未跟上时代脚步,目前我国在高端燃油汽车发动机领域仍未实现自主可控。但当前我国在新能源车的关键技术领域,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汽车的“三化”发展也为我国在全球产业竞赛中实现“弯道超车”创造了新的机会。

图片

我国智能汽车产业前景广阔,万亿市场空间释放可期。据2020年11月国务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应用,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规模化应用。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渗透率仍较低,据前瞻产研数据,2017年我国网联汽车渗透率约11.2%,处于较低水平,未来有着较大提升空间。根据《中国车联网白皮书》数据,预计在2020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突破2000亿元;到2025年,中国车联网市场规模将接近万亿元,2020-2025年6年产业复合增速达36.85%。

图片

图片

整体而言,我国新能源汽车未来销量和保有量仍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2020年上半年因受疫情等因素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所下滑。中汽协数据显示,自2020年7月开始,国内新能源车市开始逐渐复苏。2020年我国纯电汽车保有量达到40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32%,同比增长29.03%,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增量连续3年超过100万辆每年,呈现高增长趋势。2020年相较于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在6年内更是增长了12倍。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超过136万辆,同比增长近11%。据工信部预测,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有望达到18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32%。据艾瑞咨询数据,预计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达到530万辆,届时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在2000万辆左右。

图片

图片

造车本身并不赚钱,软件及订阅或将成为智能汽车产业主要盈利来源。传统汽车生意是“一锤子买卖”,近年在伴随着传统汽车销量下滑的同时,我国汽车行业利润率也已从2014年的9%降低至2019年的6.3%,产业附加值正持续受挤压。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加速融合,车辆的硬件成本、利润贡献占比将降低,软件成本和利润贡献占比有望大幅度增加。据麦肯锡报告显示,2010年主流车型的软件代码行数约为1000万行,到2016年则达到了1.5亿行左右。我们预计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发展,未来更有可能增加至3亿行规模。

在造车成本结构方面,传统车硬件价值量占比达到90%,软件仅占10%;而未来汽车中超过40%的价值来源于软件,硬件价值量占比则将降至40%左右,剩下的20%将来自订阅和内容付费。而在付费意愿方面,据德勤调研数据,90%以上的中国消费者表示愿意为智能网联相关技术付费,其中25%-30%的消费者的支付意愿超过5000元,车主对汽车智能网联功能的付费意愿进一步提升。由于软件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所以诸如智能操作系统、自动驾驶、辅助驾驶等软件及订阅功能或将重塑汽车行业利润链,并有望成为智能汽车产业的主要利润来源。

图片

2.2、如何造车?汽车产业分工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虽然科技巨头纷纷入局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但汽车工业终归是极为复杂的综合性产业,甚至部分尖端制造工艺仅掌握在少数发达国家手中。从材料到毛坯,从零件再到装配,大到座椅、小至螺丝钉,在一台汽车上有数千个不同的部件,所以为了更经济、更高效地制造汽车,需要专业的生产厂或者车间进行分工协作。

目前科技企业造车形成两大模式,即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自建工厂模式,另外则是以“蔚来+江淮”为代表的合作代工模式。由于利益分配、关键技术能力优劣等多方面原因,何种制造模式将成为未来主流尚无法定论,但我们判断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汽车产业演进过程中,造车模式将会在全部由第三方专业汽车代工厂生产和全部由自家产线生产的两个极端中间博弈。我们将在此节比较分析两种科技企业造车模式的特点和各自优劣。

2.2.1、自建工厂:精准匹配产能,更好把控汽车生产供应链

汽车工厂包含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车间。自建工厂即车企自己建设厂房、搭建车间并购买生产设备,同时也需要聘用具备经验的产线技术人员和工程师。一般而言,汽车生产工厂包括四大车间,即冲压车间、焊装车间、涂装车间和总装车间,各车间又分有众多工艺步骤,各司其职完成车辆生产。由于汽车生产的技术专业性非常强,生产线设备的开发、制造、甚至设备本身的安装、调试,都是一个非常专业且耗时的过程。

图片

具备生产资质和建设资金才能拥有入场券。我国汽车行业采取严格的准入政策,只有获得新建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才可以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截至2019年1月,我国共有包括北汽新能源、江淮大众在内的19家汽车企业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而“造车新势力”独立申请获取资质的难度较大,则主要采用代工、收购等方式获取生产资格。此外自建工厂是一笔不小的投资,目前特斯拉以及国产电动车品牌小鹏、理想均采用的是自主建厂模式。小鹏是第一家同时拥有自有资质和代工合作的企业,首款G3车型选择海马代工的小鹏汽车在2017年底开始投资建设自主厂房,小鹏汽车肇庆工厂一期规划投资40亿元,预计年产能为10万辆,该工厂已于2020年6月首次公开亮相,从而实现了代工生产转自主生产。当前小鹏规划投资30亿元在广州建设第二座工厂,计划年产能为10万辆。

图片

自建工厂可以精准匹配产能,更好把控汽车生产供应链。自建工厂的最大优势在于可以掌控汽车生产进度,不会在产能、排产等方面受制于委托生产方。由于品控问题对品牌造成的伤害极大,所以汽车质量投诉是科技企业造车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自建工厂由于拥有对产线的更好掌控力,能够更好地控制各汽车生产制造环节,从而更有效地提高了最终产品质量。

2.2.2、代工模式:轻资产更灵活,资源可优配到研发和渠道

新能源智能汽车制造业是烧钱生意。汽车工业的技术含量和复杂程度很高,属于典型的资金、技术、人才密集型产业。蔚来创始人李斌曾说过,一家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小鹏创始人何小鹏也感叹,以前看别人做车觉得100亿太夸张,自己跳进来才知道200亿都不够花。暂未实现量产的恒大汽车,从2018年6月通过收购进入汽车产业之后,截至2020年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已累计总投入474亿元,在整车研发设计、动力电池、自动驾驶及智能网联等领域的投入为249亿元。依靠手机业务积累1080亿元现金余额的小米也许并不担心短期资金问题,但初入局的科技企业选择代工模式未尝不是减小现金流压力的方式之一。

图片

代工可实现品牌方和代工厂双赢,是众多科技新势力入局首选。代工模式即汽车品牌商作为委托方,将汽车生产任务交由代工方完成。小鹏、理想在初创阶段,由于生产资质缺乏、产能铺设周期长以及资金压力等问题,为了快速推出产品、占领市场,均选择了代工模式。代工模式可以说实现了品牌方和代工厂的双赢,一方面对传统汽车厂商而言,通过代工可以实现“剩余产能出租”,提高产线利用率来增加新利润。而对于汽车品牌方而言,代工模式是一种更轻资产、更灵活快捷的造车方式,除去减少了工厂建设的巨大投资压力外,科技企业可以将更多资源配置到汽车设计、核心技术研发、品牌打造和销售渠道铺设等方面,从而帮助其快速推出产品。

图片

吉利与富士康合资成立汽车代工厂,未来专业代工模式或将出现。2021年1月13日,吉利控股(00175)与富士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计划成立合资公司,提供汽车代工生产及定制顾问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汽车整车或零部件、智能控制系统、汽车生态系统和电动车全产业链全流程等。具体而言,吉利可以提供汽车领域的专业能力,而富士康可以提供在ICT(信息通信技术)领域的优势,在此之前成立专门的代工企业在汽车行业内尚无先例。长远来看,随着独立代工厂制造水平、生产效率提高,若传统代工模式下的产能、品控等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汽车工业也许会如同手机、服装等行业一样,专业化代工成为新能源智能汽车行业的主流制造模式。

2.3、构筑优势,“科技+服务”或成未来竞争胜负手

“金玉”仅为其外,“科技+服务”则为立身之本。虽然巨额启动资金是进军造车产业的重要前提,但对于科技龙头企业而言,由于多具备较丰厚的现金储备(家底厚)和资本市场再融资号召能力(信誉好),投资规模似乎不是影响谁能在智能汽车“战国时代”胜出的核心因素。更长远的看,我们判断汽车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也许是决定产业走向的重要因素。

汽车智能化、网联化技术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智能网联汽车是车联网与智能车的有机联合,它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装置,具备复杂环境感知、智能决策、协同控制等功能,可实现安全高效行驶,并最终有望实现自动驾驶。随着电动化技术升级和逐渐成熟,电池成本持续下降,蔚来、智己也纷纷推出续航超过1000公里的新车型,而汽车的智能化、网联化仍有较大的技术提升空间。早期智能汽车走单车智能路线,强调汽车本身的“感知+决策+执行”,通过车载传感器和道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路线并控制车辆。目前智能网联汽车更强调V2X,即车与X(车、路、人、云等)的智能信息交换,不仅要有聪明的车,也要有智慧的基础设施。目前L1级智能汽车大规划普及、L2正进行产业推广、L3处于重点突破阶段,L4与L5仍需要大量的研发和实验,智能汽车的技术落地仍需要持续的、大规模投入。

图片

科技公司更易主导车联网、自动驾驶等相关技术。科技巨头、服务提供商、汽车厂商、零部件厂商以及供应链企业,在智能汽车产业链中均扮演重要角色,多方发挥各自技术优势,而科技公司则可以更多的主导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技术。由于新能源智能汽车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上有革命性改变,所以从特斯拉到小鹏、理想,就像智能手机一样,自交付第一辆车后就开始不断地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苹果在2014年成立“泰坦计划”汽车项目后便开展大量研发工作,目前苹果已经在电池、激光雷达、视觉、自动驾驶、V2X、充电设施等领域申请了近2万条专利,实现了大量的技术储备。

图片

汽车产业将更加重视服务需求,车企或将成为服务提供商。“软件定义汽车”趋势下,汽车将从销售“硬件”转向销售“服务和生态”。未来汽车更像是搭载各项服务的载体平台,而诸如定位导航、影音娱乐、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等功能项目将成为决定汽车销量的重要因素,例如特斯拉自动驾驶(FSD)订阅服务,正如前文所述这些服务项目在未来或将成为科技企业造车的更大利润来源。所以从产业趋势来看,汽车制造商将会把更多的精力由制造端向服务端转移,汽车将会从一个单一产品演变为既是产品又是服务平台,汽车制造商也会从生产制造商变成服务提供商,同时预计更多的金融产品和互联网内容产品将快速进入汽车行业。

图片


2.4、建议关注智能驾驶领域核心标的

虽然科技企业跨界造车事件不断,但面对巨大的资金、人力、时间成本,任何一方参与进来都无法全身而退。商场如战场,博弈厮杀、风涌云动。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谁能胜出并获得更多资本的下注,仍有太多变数,我们拭目以待!

与此同时,我们将持续跟踪与智能汽车产业共同成长的优质计算机公司,建议关注智能驾驶产业链细分龙头的投资机会:中科创达(智能驾驶舱)、道通科技(智能诊断检测)、德赛西威(控制方案整合)、锐明技术(车载视频)、千方科技(V2X)、四维图新(高精度地图)、万集科技(V2X、激光雷达)、中海达(高精定位)、金溢科技(V2X)、东软集团(智能驾驶舱)。

图片

中科创达

智能操作系统龙头,智能网联汽车业务快速增长。2008年成立至今经过13年的创业,公司已成长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手机、智能网联汽车、AIoT智能操作系统产品和技术提供商。从2013年开始布局智能汽车业务以来,公司收购爱普新思、Rightware(RTMVY.US)、辅易航等公司,在车载娱乐系统、智能仪表及辅助驾驶等领域拓展业务版图。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28亿元,同比增长43.85%;实现归母净利润4.43亿元,同比增长36.61%。汽车业务收入7.70亿元,同比增长60.09%,收入占比近30%。我们预计随着5G、AI、智能驾驶、万物互联等技术的成熟与应用拓展,公司汽车业务收入规模及占比均将继续提升。

道通科技

专注智能诊断检测业务,加速诊断产品云升级。作为全球汽车后市场综合检测领域优势企业,公司与国际龙头同场竞技,产品主销美、欧、日、澳等70多个国家,全面覆盖通用、BMW(BMWYY.US)、Benz(DMLRY.US)、Ford(F.US)、大众(VWAGY.US)等品牌。2020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78亿元,同比增长31.94%,其中汽车综合诊断产品、TPMS、软件云服务、ADAS四项收入增速分别为27.31%、28.71%、55.48%、36.94%;实现归母净利润4.34亿元,同比增长32.44%。我们认为公司将持续受益于智能诊断产品云升级,依托较强的研发储备及数据、客户积累,有望在智能汽车后市场宽阔赛道上大放异彩。

德赛西

与国内外车企合作密切,公司进入发展快车道。德赛西威是全球领先的汽车电子企业,业务聚焦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和网联服务三大领域,为全球客户提供安全、舒适、高效的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公司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具备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储备,竞争实力突出,目前已与大众(VWAGY.US)、丰田(TM.US)、马自达(MZDAY.US)、沃尔沃(VLVLY.US)、一汽、上汽(00175)、吉利、广汽、蔚来(NIO.US)、小鹏(XPEV.US)、理想(LI.US)等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据公司业绩预告,2020年公司三大产品线业绩稳步提升,新客户、新产品相继落地和量产,营业收入同比增长。得益于公司持续推进精益经营、成本优化和研发效能提升,预计2020年实现归母净利润5-5.2亿元,同比增长71.15%-77.99%。

(智通财经编辑:秦志洲)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