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丽业绩刚出,股价不涨反而大跌,新城发展控股(01030)的委屈谁能懂?
智通财经注意到,新城发展控股在2月26日晚发布业绩,2月27日开盘后,股价大跌,期间最大跌幅为10.48%,当日收盘价报1.97港元,较前一天收盘价2.1港元跌6.19%。
此外,根据交易宝数据显示,2月27日,新城发展控股净卖出额最多的券商为中银国际,卖出的平均价为1.95港元,金额为1281万港元,占总成交额的16.09%。
一个值得关注的动态是,就在新城发展控股出2016年业绩的前3天,中银国际还发表研究报告称,新城发展控股目前的估值是合理的,维持持有评级。
中银国际刚许下与新城发展控股“厮守”的诺言,却在对方业绩出来后一眨眼的功夫“逃之夭夭”,为何反差如此大?细看中银国际的研报,其曾对新城发展控股的利润率低和负债率高有过担忧。
营业利润率多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早在3年前,就有媒体发文给新城发展控股敲响了警钟:每年的收益都在增长,但是效益却在不断下降。
据了解,新城发展控股是住宅物业和城市综合体项目开发商,主要业务包括土地收购、产品开发和建设、物业销售以及物业管理。目前,集团业务版图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
新城发展控股的收入主要来自物业销售、物业管理、租金、其他这四大块。2016年,其物业销售收入为270.5亿元人民币,占总收入282.3亿元的96%。
智通财经注意到,从2011年至2015年,虽然新城发展控股的收入在稳定增长,但是这期间核心盈利却“起伏不定”,甚至是,2014年和2015年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人的核心盈利都低于前三年。虽然,2016年新城发展控股该项核心盈利为11.56亿元人民币,较2015年的7.24亿元人民币增长了59.71%,但是站在低起点上的增长,并未给人多大的惊喜。
此外,根据wind统计的数据显示,多年来,新城发展控股的营业利润率一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从2013年至2015年,新城发展控股的营业利润率分别为16.38%、12.33%、12.57%,而对应的行业平均值为22.88%、24.9%、18.05%。即便是在2016年,从目前企业发布的业绩来看,新城发展控股依然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智通财经注意到,新城发展控股2016年的收入较2011年大增了162%,而2016年归属于公司权益持有人的核心盈利却还在缓慢“爬行”,较2011年增长了51.9%。
“买买买”不停催生高负债
中银国际之所以会担心新城发展控股的负债率维持高位,是因为该公司在2016年市场大热阶段大幅收购土地。
智通财经了解到,新城发展控股在2016年不惜花重金“买买买”。根据公告显示,2016年,新城发展控股通过“招拍挂”及股权、债权收购的方式共收购了40个土地储备项目,收购的土地储备约为1424万平方米,成本约为每平方米人民币3762元。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项目的总地价款为535.81亿元人民币,和新城发展控股微薄的利润比起来,可谓巨款。
买地代价高,由此引来一系列“副作用”。新城发展控股自称,截至2016年12月31日,集团的负债总额约897亿元,净负债与权益比率由2015年的83.3%上升至88.7%,这主要是由于融资增加及投资性现金流出增加导致净负债增加所致。
由于新城发展控股的融资增加,其融资成本也大增。根据公告显示,2016年,该集团融资成本净额约7.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加51.7%。
智通财经注意到,近年来,新城发展控股不断增加的销售成本在大幅蚕食企业利润。数据显示,2012年其销售成本仅为135.87亿元人民币,此后一路攀升至2016年的216.25亿元,较2012年增加59%。该增幅高于上述核心盈利的增长幅度。
(数据来源:经济通)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投资者“不买账”,或与新城发展控股的战略布局有关。根据公告显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该集团的土地储备合计约3532万平方米,其中集团权益面积则约1989万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新城发展控股的土地储备主要集中在二三线城市,尤其是,在其土储占比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苏州、青岛、常州,占比分别为14.6%、11.61%、10.99%,这三个城市合共占新城发展控股总土储的37.2%。
近年来,二三线城市楼市去库存压力大。在房企“降价去库存”及各地方政府出台政策“救市”的刺激下,2016年部分二三线城市去库存初见成效。有分析指,新城发展控股的业务布局存在风险。一旦其核心布局城市遭遇政策收紧将抑止合同销售额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