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结论:①5月恒生指数累计涨幅/最大涨幅为1.5%/2.1%,医疗保健业、原材料业领涨。②参考美国历史,反垄断对不同公司的影响不一,因此需区分看待中国反垄断对港股互联网公司的影响。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趋势下,港股互联网公司具有长期投资价值。③关注港股科技和消费主线机会、低估板块补涨机会,详见行业分析师推荐组合。
反垄断对港股互联网公司有何影响?
2020/11/10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当日港股的美团、腾讯、阿里分别下跌10.5%、8.8%、7.4%、5.1%,2021/2/7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目前市场对此较为担忧,那么反垄断对港股互联网公司有何影响?本文将就此话题进行分析。
1. 港股策略:反垄断对港股互联网公司有何影响?
回顾:5月港股先跌后涨。5月全球市场大部分指数都录得正收益,仅中国台湾市场和纳斯达克指数下跌。恒生指数在5月先回落后上涨,当月累计涨幅/最大涨幅为1.5%/2.1%。对比其他市场,沪深300指数5月累计涨幅/最大涨幅为4.1%/5.0%,创业板指为7.0%/7.1%,纳斯达克指数为-1.5%0.6%,标普500为0.5%/1.4%,日经225为0.2%/3.0%,英国富时100为0.8%/2.8%,德国DAX为2.5%/2.9%。从市场走势看,5月恒生指数先有所回落,5月13日达到当月最低点27719点,随后开始回升,月末收报29152点。从行业表现来看,5月港股大部分行业均上涨,其中医疗保健业(8.1%)、原材料业(5.9%)5月涨幅较大,仅有电讯业(-6.9%)、资讯科技业(-2.1%)、综合业(-0.3%)下跌。5月南下资金流入规模为435.5亿港元,截至5月底南下资金有史以来累计净流入额达21901亿港元。2021年5月当月南下资金在港股成交额中占比为12.8%,低于4月当月的14.3%。
参考美国历史,反垄断对不同公司的影响不一。在美国漫长的反垄断历史中,有的科技巨头因此而土崩瓦解,有的却浴火重生。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T.US)采用补贴的方式进行低价竞争,逼迫其他企业退出市场。1984年美国联邦法院裁定AT&T公司违反了《反托拉斯法》,将AT&T集团拆分为AT&T和7个地区性公司。由于本地电话网络被分离,AT&T的核心竞争优势遭到损害,市场占有率从1984年的90.1%下降到1997年的44.5%。受此影响,2000年以后AT&T股价开始逐渐跑输大盘,但是背后也是传统通信行业逐渐没落所致。然而,AT&T属于个例,科技巨头往往可以通过长期诉讼、调整业务、缴纳罚款等方式避免被分拆。例如2000/6/8微软公司(MSFT.US)因采用捆绑销售作为阻碍竞争的手段而被联邦法院裁定拆分为两家公司。此后微软进行上诉,2001/11/1美国司法部和微软达成协议,微软以解除捆绑和开放源代码为代价避免被拆分。2000-2014年微软市场表现并不突出,但并非源于反垄断,而是因为未能赶上移动互联网的红利。2014年纳德拉出任CEO后实施了“移动为先、云为先”的战略,云转型助力微软重回巅峰,2015年以后微软取得了明显的超额收益。由此可见,反垄断本身并不一定会损伤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依赖于垄断,以及公司所在产业的长期前景,真正具有创新实力、勇于变革的科技公司不会被反垄断打倒,从而能够实现基业长青。
对港股互联网公司而言,平台型公司受国内反垄断影响更大。2020年以来中国加大了反垄断的力度,尤其是针对互联网平台的垄断行为进行打击。2020/12/11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2021/2/7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正式发布《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2021/4/10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在国内网络零售平台服务市场实施“二选一”的垄断行为处以罚款 182亿元,2021/4/26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对美团涉嫌“二选一”垄断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反垄断政策引发了市场对于互联网公司前景的担忧,港股互联网公司股价纷纷下挫。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公司并非所有业务都存在反垄断风险,因而受政策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以腾讯和美团为例,在本轮市场下跌(2021/2/18-2021/5/31)中腾讯股价相对坚挺,最大跌幅23.4%,而美团最大跌幅为45.9%。究其原因,腾讯的业务更加多元化,包括游戏、社交、广告、金融科技和其他5类业务,尽管其社交平台业务可能存在利用优势地位实施垄断行为,从而面临监管风险,但此业务占比不算很高且其他业务受影响不明显,例如游戏只是产品而非平台。相对而言,美团业务对外卖平台较为依赖,而外卖业务被质疑凭借优势地位对商家采取“二选一”的强制政策,因而反垄断打击“二选一”行为对美团的短期影响更大。
反垄断无碍龙头地位,港股互联网公司具有长期投资价值。《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的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平台经济领域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促进平台经济规范有序创新健康发展,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根据指南,平台经济反垄断主要指向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经营者集中等行为,严厉打击“大数据杀熟”、“平台二选一”等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现象。因此,互联网反垄断的核心在于反垄断行为,而非反龙头公司。科技巨头所从事的诸多业务,包括社交网络、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业务,本身具有非常明显的规模效应和先发优势,在流量红利日益枯竭的背景下,龙头公司市占率提升是产业发展的规律,在没有颠覆性行业变革的情况下,龙头的行业地位很难被撼动。同时,互联网龙头的业务分布在消费和科技领域中的赛道上,在我国构建“双循环”的战略背景下,互联网龙头的发展顺应了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的时代潮流,因此表现出优异的成长性。2020年疫情之下快手营收增速高达50.2%,阿里为40.7%,腾讯为27.8%,网易为24.4%,小米为19.4%,美团为17.7%。综上,长远来看,港股互联网公司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关注科技消费主线机会、低估板块补涨机会。5月份港股先跌后涨,目前港股PE(TTM,下同)处于历史中高位但PB(LF,下同)处于历史中低位,相对美股和A股的估值依然较低。截至5月31日港股恒生指数PE为14.0倍、PB为1.3倍,处于2005年以来自下而上73.6%、35.6%分位,而美股标普500PE为35.9倍、PB为4.5倍,处于2005年以来自下而上97.6%、99.6%分位,A股沪深300PE为14.0倍、PB为1.7倍,处于2005年以来自下而上53.8%、49.1%分位。目前AH溢价指数为137.37点,处于2005年以来自下而上的83.6%分位。从投资主线看,我们仍然认为可以关注两类机会:一是关注科技和消费主线。中长期看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中,科技+消费是转型方向,因此科技和消费的基本面更强,而港股拥有互联网、消费服务等“稀缺资产”,对内资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二是低估行业轮涨机会。在AH同步上市的公司中,港股金融、地产、周期等价值板块相对A股存在较大的折价,这些低估值板块可能受益于全球经济复苏,AH价差有望收敛。
2. 重点关注个股
2.1 腾讯控股(00700)各业务稳中有升,持续加大企业服务、游戏、短视频投入换取长期增长
腾讯21Q1收入稳健增长,广告及企业服务业务高速增长。公司21Q1总收入同比增长25%达1353亿元。受益于企业服务及广告收入的显著增长,以及上市公司投资组合的增值,IFRS下净利润同比增长65%至人民币478亿元,Non-IFRS下净利润为331亿元同比增长22%,公司未来计划在企业服务、游戏及短视频领域持续增大投入,获取更大远期回报。
游戏业务保持高速增长,加大投资拓展新IP及细分赛道。公司21Q1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增长16%至人民币724亿元,其中网络游戏收入同比17%至人民币436亿元。受益于《王者荣耀》版本大更新及营销活动推动其DAU及付费用户在2月创下历史新高,《PUBGMobile》在欧洲及非洲地区DAU持续提升,手游同比/环比增长19%/13%至人民币415亿元。PC游戏同比/环比增长1%/17%至人民币119亿元。目前公司储备有重点“端转手”游戏《地下城与勇士》、《英雄联盟》、《极品飞车OL》等,并将增加对大IP、高工业化水准游戏、新游戏赛道、云游戏等领域的投资,进一步巩固龙头地位。
长视频商业化变现能力提升,腾讯音乐付费率持续新高。2021年4月腾讯视频宣布会员提价,21Q1腾讯视频会员数同比/环比分别增长12.1%/1.7%达1.25亿人次,在提价的情况下仍保持增长趋势,我们认为,长视频平台经过多年的用户付费培养,用户粘性较高,ARPU提升后对平台净利润及现金流影响较为可观。此外,公司将腾讯视频和微视合并、调整TME管理层,以加强数字内容服务和社交之间的协同效应。21Q1腾讯音乐在线音乐付费用户数同比/环比分别增长42.6%/8.7%达6090万人次,付费率达9.9%持续创历史新高。我们认为中国的音乐市场仍然处于早期发展阶段,音乐娱乐相对游戏、长视频等内容形态,属于轻度娱乐形式,使用场景丰富,用户接受度也较高,是相对刚需的文化消费产品。但目前用户付费仍处于发展初期,未来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微信单用户广告价值持续高增长。广告业务21Q1同比/环比变动23.2%/-11.5%至218.2亿元,主要反映了电商、教育及快消品等的需求增长以及合并易车的广告收入贡献。社交广告收入增长27%至185亿元,主要为公司通过连接小程序增强了广告资源连接交易能力及移动广告联盟的需求增长提供更多广告库存所推动,单个微信MAU社交广告收入同比增长22.8%达4.97元/月,相较Facebook 21Q1单MAU广告收入8.93美元/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媒体广告收入增长7%至33亿元,主要受音乐流媒体应用的广告收入增长所推动。
ToB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创新高。公司金融科技业务及企业服务同比增长47%至390亿元,占总收入比重达28.8%。企业服务收入同比增速较上季度提升,主要受益于移动支付的普及及线下支付交易的增长,及PaaS和SaaS业务规模的扩大。未来公司将进一步在企业服务领域投资,以加强企业办公SaaS及安全软件服务,提升在医疗保健、零售、教育等垂直领域的销售能力,我们预计公司ToB业务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
用户及内容生态发展态势良好。微信MAU同比增加3.3%至12.4亿,QQ MAU环比增加1.9%至6.1亿,扭转下跌趋势。视频号方面,通过定制化入驻服务和持续运营加强对内容创作者的吸纳和培育,促进视频号内容生态日益繁荣。小程序方面,通过完善低代码开发平台服务工具进一步增加在中小企业的渗透率,其服务的活跃小程序数为去年同期的三倍。
盈利预测与估值分析。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3年Non-IFRS归母净利润各增19.2%、20.6%和21.8%,分别为1462.6亿元、1763.4亿元和2148.0亿元亿元。我们采用分部估值法得出公司2022年合理市值约为57949-65156亿元,按照腾讯最新股本进行计算,并按照1港元=0.84元人民币的汇率进行计算,对应每股合理价值区间为719~808港元/股,给予公司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反垄断政策趋严;游戏市场政策监管趋严;内容盗版风险;宏观经济下滑导致广告收入增速放缓风险;云业务发展不及预期;投资收益不确定风险。
(腾讯控股00700,毛云聪,S0850518080001,郝艳辉,S0850516070004,孙小雯,S0850517080001,陈星光,S0850519070002,康百川)
2.2 金蝶国际(00268)重新定义企业级PaaS,突破“卡脖子”打造生态共赢
拆分产品适应需求差异,打造企业级云原生PaaS。5月8日,金蝶云举办了2021年苍穹峰会。根据金蝶云服务官微,由于开发和应用需求上存在巨大差异,金蝶云将原金蝶云·苍穹正式拆分为Paas和SaaS。PaaS平台沿用金蝶云·苍穹品牌,剥离出来的SaaS平台,则独立为新品牌“金蝶云·星瀚”。根据公司年报,金蝶云苍穹作为国内首个以构建EBC五大能力为核心目标的云原生架构平台,紧抓信创窗口期,占领战略新高地。我们认为,公司通过拆分产品,能够更有针对性的满足客户开发和应用方面的偏好,有利于公司PaaS生态的长期发展。
突破“卡脖子”难题,自主研发国产企业级PaaS之光。根据公司官网及根据金蝶云服务官微,金蝶云·苍穹研发投入累计近50亿,完全自主研发、全技术栈国产适配,拥有超过110件专利,4次获国家专利奖。当前形成三大核心科技,云原生、低代码家族、KDDM。其中金蝶云·苍穹独门技术专利KDDM∶金蝶提炼高频及通用的企业业务场景,将其封装成可复用的功能模块,以元数据和模型驱动为开发思想,最终形成自研专利“金蝶动态领域模型(KDDM)”。云原生与低代码家族的结合——成熟的云原生一体化低代码家族,共有六大平台组成,分别为:开发平台、集成平台、流程平台、分析平台、AI平台和区块链平台。我们认为,公司长期注重研发,三大科技能力形成技术壁垒,其PaaS平台在长期实践中得到打磨;同时,苍穹平台的低代码能力高度契合当下企业的个性数智化需求趋势,平台作为公司SaaS产品体系的基座,有助于规模化地向各个业务场景输出数字化能力。
平台合作构筑共赢生态,投资收购拓展业务边界。根据金蝶云服务官微,金蝶开放近30年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为全行业提供企业级 PaaS平台技术标准,在未来5年提供20亿生态战投基金,在年内开放动态领域模型核心技术与思想。此外,金蝶携手11家laaS战略伙伴、咨询伙伴、交付伙伴、ISV伙伴共同征战大型企业市场。其中包含顺丰、英特尔、文思海辉、毕马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同时,金蝶战略投资RPA厂商艺赛旗,进一步完善金蝶云·苍穹平台的数据中台和智能能力。我们认为,通过多年积淀,金蝶已经与客户形成了良性的合作共赢生态,PaaS能力的开放,有助于生态伙伴沉淀细分领域的组建模型,丰富平台生态能力,进一步推动公司在大企市场的发展。
盈利预测及投资建议。我们预测公司2021-2022年总营收分别为人民币42.05/51.91亿元。基于公司云业务收入占比已超过50%,已全面转型云服务,根据可比公司,我们给予公司2021年动态PS 23-28倍,6个月合理价值区间为33.58-40.88港元(27.87-33.93元人民币),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云服务推进不及预期,ERP市场竞争加剧。
(金蝶国际00268,郑宏达,S0850516050002,洪琳,S0850519050002,黄竞晶,S0850518110001,杨林,S0850517080008)
2.3 农夫山泉(09633)利润略超预期彰显强大盈利能力,看好2021年恢复较好成长
事件:2021年3月25日公司披露2020年业绩公告,其中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8.77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52.77亿元。
点评:
整体情况:收入端低个位数下滑基本符合预期,利润端高个位数增长继续彰显强大盈利能力。
2020年公司主营业务营收实现228.77亿元(YOY-4.8%,较2020年中期6.2%跌幅有所收窄),实现归母净利润52.77亿元(YOY6.6%)。利润表具体拆分来看,(1)成本端,主要受益于PET采购价格下降&中国政府推行的社保减免政策,公司毛利率由2019年的55.4%上升3.6pct至59.0%;(2)费用端,公司销售费用率/管理费用率/财务费用率为24.1%/5.8%/0.3%,销售&管理费用率基本与2019年同期持平,财务费用增长较快主要系2020年计息借贷利息开支增加;(3)其他收入6.41亿元(YOY-17%),其他开支2.49亿元(YOY-33%,其中20年含汇兑损失约2.4亿元,19年含捐款约3.6亿元);因此最终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率23.07%,较2019年同期增长2.47pct,继续保持较好盈利能力。此外公司派息每股0.17元(共计股息约19.12亿元),派息比例为36.2%。
包装饮用水业务:行业市占率或继续提升体现龙头优势,持续多消费场景渗透打开增长空间。
2020年全年公司包装饮用水业务实现销售收入139.66亿元(YOY-2.65%),其中2020年上半年公司包装水业务实现收入71.02亿元(YOY0.72%),下半年实现收入68.64亿元(YOY-5.91%)。
我们认为,包装饮用水业务2020年上半年正增长体现出了强大的必选属性及消费者对于公司品牌的认知。此外虽然公司下半年包装饮用水业务同比有所下滑,但主要系受到了7月中国多个省份的暴雨引发的水灾所带来了负面影响(影响零售网点的产品运输销售&导致部分零售网点暂时关闭)。我们预计随着这些偶然性不利因素的消除,继续看好公司包装水业务在2021年恢复较好增长。
此外据公司年报显示,2020年全国饮料行业中包装水产量下降10.44%。我们认为,对比公司包装饮用水业务的全年自身表现与行业情况,公司包装水领域市场占有率或仍在继续提升,这也进一步突出公司作为行业领头羊继续实现“强者恒强”竞争格局。
最后从包装饮用水产品构成来看,公司针对居家消费场景的中大规格包装水继续保持着较好景气度,其2020年上半年同比增长26.2%(2018、2019年同比增速分别为34.8%、30.5%)。疫情提升了消费者对于健康饮水的关注度,同时公司“好水煲好汤”、“好水才能煮好饭”也逐渐为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同。此外据公司官方公众号,为提升茶汤品质与风味,公司2021年新推出武夷山泡茶山泉水,严循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推荐的泡茶水理化指标。我们认为随着消费升级的进行&消费者大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公司中大规格包装水未来仍有着更多的消费场景去渗透,增长空间依然广阔。此外相较于小规格包装水,中大规格包装水具有更高的消费者粘性,随着中大规格包装水占比的提升,公司亦能够继续不断在消费者心智中构建强大品牌护城河。
茶饮料业务:下半年恢复势头明显,契合消费升级需求,预计仍有较长生命周期。
2020年公司茶饮料业务实现营收30.88亿元(YOY-1.59%),其中上半年实现营收16亿元(YOY-10.71%),下半年实现营收14.88亿元(YOY10.55%),恢复趋势显著。
我们认为当前茶饮料市场中传统茶饮料依然占据着很大比例,而新式茶饮料&无糖茶饮料能够迎合传统茶饮料消费者的消费升级需求,未来几年有望持续保持较快成长。
对于茶π,一方面2020年4月产品再次携手代言人权志龙,我们认为继续突显年轻酷炫品牌势能,另一方面公司也推出了包括杯装形式在内的更多产品sku来继续丰富消费者选择。我们预计茶π作为一款推出当年即录得超过人民币16亿元收益的明星单品,身处茶饮料大赛道,未来仍有较长生命周期。
对于东方树叶,2021年公司推出了青柑普洱、玄米茶两款口味新品,此外公司在冬季亦进行了“东方树叶”暖茶的推广活动增加饮用场景。东方树叶作为无糖茶领域的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品牌,我们认为随着中国无糖茶市场的快速打开,未来成长性将更值得重点关注。
果汁饮料业务:坚持源头战略打造优质产品,看好未来纯果汁快速发展。
2020年公司果汁饮料实现营收19.77亿元(YOY-14.45%),其中上半年实现营收9.42亿元(YOY-9.68%),下半年实现营收10.35亿元(YOY-18.38%)。
我们认为,相较于其他饮料,果汁具有更好的健康属性以及居家、聚会、节假日、餐饮等场景消费属性。一方面公司坚持“好果汁是种出来的”源头战略,与优质果园深度合作以保障水果品质,另一方面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提升,公司中高浓度果汁产品收入占比随其品类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大而逐渐提升。
短期而言,随着节假日、餐饮等消费场景的恢复,我们看好公司果汁饮料业务将重回较好增长。中长期而言,我们预计未来几年纯果汁有望成为果汁市场消费的主要增长点,同时伴随着公司继续积累在纯果汁市场的品牌信任度,看好公司“17.5°和NFC果汁”系列非浓缩还原100%纯果汁继续占据果汁高端品牌阵营,并不断享受行业快速增长的红利。
功能饮料业务:受场所渠道关闭影响较大,预计2021年恢复性增长。
2020年公司功能饮料业务实现营收27.92亿元(YOY-26.12%),其中上半年实现营收14.48亿元(YOY-36.44%),下半年实现营收13.44亿元(YOY-10.46%)。
我们认为2020年公司功能饮料主要是受到了新冠疫情期间,学校、运动场馆等消费场所关闭的冲击,而随着下半年这些场所渠道的重新开放,公司本块业务销售降幅有所收窄。此外2021年公司推出了尖叫新品,包括海盐柚子味(等渗运动饮料)、海盐青橘味(等渗电解质饮料)两种口味,主打快速补充水分,正式切入高强度运动饮料市场。我们预计2021年受益于场所渠道的继续恢复,公司功能饮料业务有望迎来较好的恢复增长。
其他业务:快速高增长,期待苏打水成为未来大单品。
公司其他业务包括苏打水饮料、含气风味饮料、咖啡饮料、植物酸奶产品等其他饮料产品,及鲜果等农产品。2020年公司本块业务实现营收10.54亿元(YOY135.79%),其中上半年实现营收4.53亿元(YOY210.27%),下半年实现营收6.01亿元(YOY99.67%)。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2019年国内苏打水整体市场规模为150亿元左右,预测到2025年达到320亿元左右。公司的“SODA”系列苏打天然水饮品,一方面选用公司优质天然水源地的优质天然水为原料,在苏打水市场中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另一方面我们认为其作为“近水类”饮品,能够更好享受公司包装饮用水的渠道协同效应,看好公司苏打水饮料未来成长为优质大单品。
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推进包装饮用水和饮料双引擎发展的格局,并不断更新推出高品质、更健康产品。
包装饮用水方面,公司继续提高饮用水产品的家庭渗透率,通过健康水知识的宣传和服务体验的提升,让更多用户认知和选择农夫山泉。饮料方面,公司将从基础研发入手,推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优质饮料产品,此外在推广上将继续实行多品牌战略,以高质量的内容传递品牌的内涵和精神,灵活运用线上线下各种媒介和方式,进一步提高消费者对饮料产品的认知和喜爱。此外未来公司将根据市场变化,不断更新推出高品质、更健康的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产品品质不断升级的需求。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2021-2023年公司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70.09/315.70/365.23亿元,主营业务收入为269.29/314.82/364.27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26/67.99/78.5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53/0.60/0.70元/股。
(1)参照可比公司PE估值,我们给予公司60-70倍的PE(2021E)估值区间,对应每股价值区间为31.80-37.10元/股。
(2)参照DCF估值法(FCFE贴现),其中选取Beta权益系数为0.8681,五年期国债收益率/无风险利率为3.053%,沪深300(000300.SH)近5年的年化收益率平均值4.39%作为市场平均风险收益率,则对应风险溢价为1.34%,股票贴现率Ke为4.22%。
此外分两阶段计算现值,2021-2030 年为第一阶段,之后为永续价值。我们给予公司1.25%的永续增长率。根据DCF(FCFE贴现)估值模型测算,公司合理企业价值为4927.86亿元,每股合理价值43.82元。
综合参照PE估值下的中位数(合理价值区间31.80-37.10人民币元/股,对应均值为34.45人民币元/股)和DCF估值(每股合理价值43.82元)情况,我们认为公司每股价值区间为34.45-43.82元/股。按照港元兑人民币0.84汇率计算,对应合理价值区间41.01-52.17港元/股,给予“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1)市场需求下滑,(2)产品推广不及预期,(3)原材料价格波动,(4)食品安全问题。
(农夫山泉09633,闻宏伟,S0850514030001,张宇轩,S0850520050001)
风险提示:海外疫情扩散及中国香港疫情恶化导致股市波动风险;全球经济复苏进程不及预期;中美经贸关系进一步恶化。
本文选编自微信公众号“股市荀策”;智通财经编辑:卢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