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数字欧元可行性?欧洲央行今天将做出决定

欧洲央行即将迈出重塑该地区货币的下一步--向数字欧元迈进。

智通财经APP获悉,欧洲央行即将迈出重塑该地区货币的下一步--向数字欧元迈进。

决策者们将在周三决定是否进入探索阶段,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估计这可能需要两年时间。最终,欧元区生活的公民到本十年中期将很可能持有由该行发行的虚拟货币。

"它将以一种非常‘亲密’的方式走进人们的生活,"拉加德周日告诉媒体。"我们从公众那里听到的意见是,他们希望隐私得到保护。但与此同时,我们需要确保它不会加速洗钱或被用作资助恐怖主义,所以我们必须考虑到每一方面,并取得平衡。"

数字化的雄心

各国央行正处于发展数字货币方面的不同阶段

image.png

由图可知,粉红区域代表处于探索数字货币的可行性阶段,黄色区域代表处于计划发行数字货币阶段,而蓝色区域为开展相关研究和实验的阶段。

如果欧洲央行走上数字化货币的道路,就有可能会选择跟随中国的脚步。据悉,中国已经在几个城市开始试验。美联储和英国央行都处于研究其在经济上的可能性阶段。

虽然数字欧元还不确定,但其可能的特征已经具体化了。相关研究和官方言论描绘了一个快速、易于使用、安全的支付系统。而且,这并不完全等同于比特币。

不完全是现金

欧洲央行方面曾将数字欧元描述成 "像纸币一样的数字货币"。在现实中纸币和硬币的一个关键特征--匿名和线下支付的能力,央行发行的数字货币将很难复制。

瑞典央行在今年的一份报告中指出,数字货币将需要通过一个远程分类账簿进行验证,以避免伪造,但会导致损害其匿名性。

欧洲央行似乎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在去年的一份报告中称,"欧元系统将最有可能赢得欧洲公民对线下支付工具的信任,"然而 "匿名性可能必须被排除在外"。

不过,它看到了对隐私采取"选择性"的可能性。该系统可以允许某些类型的交易在不登记付款人和收款人身份的情况下执行。

至少,欧洲央行有一项承诺, "数字欧元不会取代现金,而只是对它的补充"。

银行业的焦虑

商业银行正在思考这项创新对它们意味着什么,而苦恼不已。其中一种风险情况是,客户在危机来临时会把他们的存款转移到欧洲央行认为安全的地方--而这实际上是一种数字货币挤兑。

为了减少这种风险,执行委员会成员Fabio Panetta建议,任何个人可持有的数字欧元限额为3000欧元(3550美元),或者在这一水平之上实行极低负利率以阻止大量持有。

欧洲央行倾向以中介机构作为提供数字货币的渠道,而不是直接与大额资金的持有人打交道。

区块链替代品

央行数字货币的发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加密资产崛起的启发。上个月,欧洲央行表示,不引入数字货币的国家的货币政策自主权会遭到威胁,使其会依赖少数占主导地位的、并且往往是外国的数字货币供应方。

但他们不一定要采用同样的技术。欧洲央行担心,所谓的分布式分类账本技术,作为构建比特币的区块链技术,依赖于一个分散式的验证过程,可能会导致难以监督。并且,它们也可能难以扩大规模。

目前,欧洲央行已经拥有了另一个名为TARGET的即时支付结算的系统(TIPS)。它在2018年的时候推出,有可能更适合用于数字欧元。另外,它也可以构建一个混合系统,同时使用TIPS和DLT(分布式分类账本)。

更清洁和更环保?

比特币由于耗能问题已经招致了严厉的批评,这是由于它需要大量的能源以扩大其算力从而更快速进行复杂的运算。

虽然传统货币也需要资源--铜和锡用于制造硬币,化石燃料用于运输,电力用于自动取款机。荷兰央行201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用纸币和硬币进行一次日常购买活动所消耗的能量可以让一盏8瓦的灯泡持续工作两小时。而使用电子交易方式(如:信用卡),这个数字会下降到90分钟。

这取决于数字欧元背后使用的技术,以及它是否鼓励消费者放弃现金支付。

然而,如果它需要更新或者更换相应的基础设施,这可能会花费巨大。欧洲央行在这一点上出现了分期。这是由于,推行数字货币需要配套设施以抵御网络攻击或自然灾害等极端事件,但也会破坏改善支付成本和环境的目标。

货币政策

欧洲央行的网页上几乎没有提及数字欧元会怎样影响货币政策,但去年的报告显示,它可能是一个 "有力的工具",并且 "成为未来一个重要角色”。

由于数字欧元不容易被囤积,它可以消除央行下调利率刺激经济时会可能出现的障碍。

它还将使直升机撒钱(政府或央行提供大量货币供应,将现金直接转给消费者以促进消费)更容易实施。

拉加德对数字欧元表现出了热情,但并没有坚持这样做,并表示她并不急于成为第一批实施数字欧元的人。不过,周三的会议看起来将使数字化欧元更接近推行。

拉加德认为:"我猜测,理事会将在未来两年内积极探索可行性,并在两年后,会就是否推行数字欧元展开决策,届时的决策是会有决定性的”。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