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平台存在跑路风险!4月25日,处置非法集资部际联席会议13个成员单位召开了防范和处置非法集资法律政策宣传座谈会,央行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可能存在的风险做出示警。有媒体分析认为,目前,除了少数排位靠前的第三方支付平台获利之外,其他大部分支付公司均处于亏损运营状态,基本充当着炮灰的角色。
中国支付通(08325)是以第三方支付为主要业务的小型平台,市场份额排在十名开外,正在央行示警范围。突然被示警“存在跑路风险”,猝不及防,其股价随即开始“跑路”,4月25日股价下跌3.12%,26日跌3.23%,27日曾一度下泻16%,虽然之后有所回补,但整体下跌趋势明显。
面对市场波动,为了稳定投资者情绪,一般公司大多会以回购、管理层增持等方式稳定市场信心。但中国支付通的主要股东之一曹国琪却在近期选择减持套现。官方示警、股东减持,或许是中国支付通股价下跌的主要原因。
5年内追赶上微信、支付宝?
据智通财经了解,曹国琪担任中国支付通执行董事,于今年4月19日场内减持公司好仓6274万股,套现9411万港币,成交均价为1.5港币,其持股比例从去年1月的5.94%下降至0.86%。
回顾去年公司管理层的表态,中国支付通此次股东减持,显得有些尴尬。在2016年3月的业绩会上,公司管理层曾表示,看好公司的预付卡及网上支付服务,并认为公司的相关牌照具有一定稀缺性,将成为中国少数几家能管理及运营大规模全国性预付项目的公司之一,同时其目标是在五年内追赶上“支付宝支付”和“微信支付”这两大龙头。
据智通财经查阅,目前第三方支付平台中,阿里的支付宝和腾讯的财付通霸占了87.5%的交易份额,其他的第三方平台中除了拉卡拉之外,市场份额都相对较小。用支付宝和排名第十的百度钱包相比,支付宝的交易额相当于118个百度钱包。而中国支付通甚至未能挤进第三方支付平台前十大的排名中,若要实现5年赶超计划,难度可想而知。
如今,5年追赶目标才刚刚起步,就有执董减持套现,而从减持幅度上来看,大有将中国支付通沽空售尽的态势,不由得让人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捏一把汗。
牌照优势明显,业绩不尽人意
据智通财经了解,政策上对第三方支付牌照的监管日渐趋严,从2015年起就暂停发放第三方支付牌照,存量也开始逐渐减少,广东广物电子商务公司于2015年3月获得第270张支付牌照之后,央行就不再发放支付牌照。
而在4月26日,中国支付清算协会发布的《中国支付清算行业运行报告2017》中就提到,由于注销、主动退出、不予续展和续展合并等原因,270家非银支付机构在2016年已经缩减至255家。
如此看来,中国支付通的优势似乎在于手上的《支付业务许可证》牌照,通过该牌照开展预付卡及网上支付业务,向商户和个人收取服务费和管理费,并且由于在预付卡领域中,仅有6张为全国性牌照(其他的皆为区域性牌照,不可跨区经营),而中国支付通正是其中之一。正因为如此,中国支付通被不少投资人看好,更是引入了上海国资金控平台(陆金发)作为股东。
听起来,这是一个不错的故事,然而现实中,中国支付通的业绩表现却不尽人意。wind数据显示,公司自2014年起营业收入不断做大,却没有带来相应的利润。截至2014年3月31日,整个财年亏损1776万,而最新的三季报数据则显示亏损额已经扩大至1.76亿。而2016年报中之所以能实现盈利,全仰仗于金融资产的公允值变动。
据了解,2016年2月5日,中国支付通以6858万港元的价格认购了智城控股(08130)5.08亿股,之后中国支付通的业绩就与智城控股的股价波动建立起了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截至2016年3月31日的年报中,中国支付通以智城控股当日0.41港元的收盘价,计算该笔投资的公允值收益为1.397亿港元,成功实现扭亏。
然而,随着智城控股的股价不断走低,中国支付通最新三季报中的该科目已经变成亏损6858万港元。虽然中国支付通拥有极具价值的牌照资源,但其最终的业绩表现却要看别人股价的眼色,不由得让投资者大呼看不懂。
支付牌照有期限,中国支付通何去何从?
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是央行对于第三方支付拍照的态度。业内人士分析,目前新牌照不开放,旧牌照被注销的趋势还会继续,未来第三方支付牌照的数量将被控制在100多家左右,这也就意味着还有近一半的第三方牌照会在未来因为无法续牌而被清理出局,能否保牌则要视企业的规模而定。对中国支付通来说,若失去牌照优势,其价值将大幅缩水。
究竟是卖牌还是保牌?保牌后能否在支付宝和微信双巨头的挤压下找到生存空间?这都让中国支付通充满了不确定性,而主要股东的大幅减持出走也让其未来充满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