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现在有没有全球能源危机?

作者: 陈凯丰 2021-10-05 13:15:58
在风力,太阳能,水力发电有各种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在核能安全性被质疑,德国计划关闭所有核电站的情况下,传统能源很难被完全取代。

最近全球能源价格暴涨,很多国家出现停电,能源短缺等等。那么现在有没有全球能源危机呢?笔者希望通过本文来和大家分享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分析。

1、全球今年的能源危机情况

今年夏天以来,全球能源价格猛涨,最为明显的是天然气价格。欧洲的天然气价格从去年的低点6.6欧元/兆瓦时上涨到9月下旬的71.69欧元/兆瓦时,也就是十倍以上的上涨。

图片

欧洲天然气价格,2005-2021

英国的天然气价格也在最近猛涨,三个月上涨将近4倍以上。

图片

英国的天然气价格:2017-221

数据来源:Daily Shot

全球能源价格的大涨不限于天然气。刚刚结束的9月份各大类资产都出现下跌,包括美股,债券,黄金等都是价格大幅下降。唯一例外,伴随着美元升值而上涨的大类资产是能源板块。原油在9月份大幅上涨9.5%,在过去一年上涨86.6%。煤炭价格也伴随着天然气和原油价格一起猛涨。

图片

9月份大类主要资产价格表现

数据来源:Capital 观察者

2、为什么突然出现全球能源紧缺?

全球能源市场出现供不应求,价格暴涨的情况,可以说既有结构性的原因,也有短期技术性因素。从结构性原因来看,过去十多年全球开始越来越重视清洁能源,推动降低碳排放,因此传统能源的资本项下投资越来越少。对于很多商业银行而言,降低碳排放的一个要求就是减少对于传统能源行业的贷款。因为如果对于油田,煤矿等发放贷款,实际上会产生大量的未来碳排放。去年年初开始的全球新冠病毒疫情对于能源行业的打击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大量油田,煤矿停产,天然气开采快速下降,传统能源预计将会面临供应不足的严重问题,因此价格只能大幅上涨来应对。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国家现在在逐步关闭所有核电站,这也是今后能源市场的结构性问题之一。

从短期技术原因来看,今年夏天欧洲大陆刮风异常的少,导致风力发电量显著下降。欧洲的干旱也导致河流水位下降,水力发电量下降。在德国,法国,荷兰等大量推动可持续的风力和水力发电国家,这种天气变化导致严重的缺电,需要购买天然气,煤炭等发电。

英国退欧也是欧洲能源危机的一大原因。英国退欧以后,大量来自东欧国家的劳工从英国离开。据英国媒体报道,英国的卡车中90%是来自于东欧,特别是波兰的移民。他们在英国退欧后的离职,导致英国的各个加油站失去了绝大多数油罐车司机。英国政府已经宣布动用军人去运输汽油,柴油等到各地的加油站。

3、能源危机将如何发展?

北半球马上就要进入冬季。很明显,今年的冬天将会发生严重的能源短缺,所以今后几个季度的能源危机可能会愈演愈烈。在努力放弃煤炭和增加使用清洁能源的过程中,各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天然气为家庭和电力行业供暖。但是在各国加强环保,不断限制天然气等传统能源的投入下,全球没有足够的天然气生产。美国拥有巨大的天然气资源。比如纽约州拥有大量的天然气储量,目前已经发现的纽约地下的天然气储量可以满足美国全国300多年的能源需求。

但是,由于开采天然气会导致环境污染,因此纽约州法律禁止任何公司在州内开采天然气。产能不足的情况下,面临新冠疫情结束后的经济高速复苏和在寒冬之前,各国都无法补充枯竭的天然气和其他能源库存。随着俄罗斯等出口国采取措施将更多天然气留在国内,各国正试图在供应方面相互竞价。当温度下降时,紧缩会变得更糟。欧洲的危机预示着地球其他地区的麻烦,因为欧洲大陆的能源短缺使政府警告停电和工厂被迫关闭。天然气价格的几倍飙升已迫使欧洲的一些化肥生产商减产,预计还会有更多生产商减产,这有可能增加农民的成本,并可能加剧全球食品通胀。在英国,高昂的能源价格迫使多家供应商停业。中国最近的各地限电,导致很多制造业企业短期停产也已经让全球各国感受到通货膨胀的压力。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输出国之一的国家巴西也在最近面临能源危机。巴西今年的干旱导致水力发电减少,电价大幅上涨。

图片

数据中心是最大的能源消耗行业

来源:曼哈顿学院米尔斯教授

目前的悖论核心是地球上有大量的能源,包括煤炭,天然气,石油等已经发现的储量都可以满足人类今后数百上千年的能源需求。但是,这些传统能源导致的各种污染,碳排放等等已经让各国一致认为应该更多的使用可持续发展能源。在风力,太阳能,水力发电有各种不稳定因素的情况下,在核能安全性被质疑,德国计划关闭所有核电站的情况下,传统能源很难被完全取代。

笔者最近在华盛顿参加的美国全国商业经济年会上,来自曼哈顿学院的米尔斯教授也讨论了这一次的全球能源危机的重要性。由于目前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数据中心的大规模扩散,导致能源需求在十年内翻一倍。如何平衡环保和能源需求的矛盾将会是今后几十年的大问题。到底人类是否可以实现鱼和熊掌兼得?笔者认为可能极端选择一个,放弃另一个都是不可取的。

本文选编自“智创湾区”,作者:陈凯丰;智通财经编辑:庄礼佳。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