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广发证券近日复盘了上世纪70年代美国滞胀以及80年代美国复苏的经验,并据此尝试探讨:22年应该如何应对“逆全球化”下的滞胀压力?研究结果指出,22年“逆全球化”加剧滞胀压力,与历史情况有相似也有不同。中国经济以稳为主、高质量发展,经济内生动力十足,较难出现70年代美国经济内生动能不足导致的滞胀。利润率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主线,能够有效对冲滞胀压力。具体到投资上,短期聚焦通胀受益链条(俄乌地缘风险强化全球/中国的资源/材料的供给约束,中国煤炭/有色/化工“供需缺口”延续,利润率有望持续高位),中期关注能源结构转型,长期把握产业结构转型。
70年代滞涨复盘
复盘美国70年代,“凯恩斯主义”货币和财政过度刺激,制造业“脱实向虚”,粮食危机、石油危机爆发,导致70年代美国经济滞胀;“供给学派”兼顾需求刺激,消费和科技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新动能”,引领了80年代美国经济复苏。
滞胀成因:供给端约束加剧,需求端盲目刺激。60年代以来美国制造业“脱实向虚”、70年代初全球粮食危机,共同推升美国通胀压力。“凯恩斯主义”下货币/财政盲目需求刺激,强势工会约束下的工资-通胀螺旋,加剧通胀压力。“价格管制”政策反复,扰乱价格传导机制,两次石油危机约束全球能源供给,强化“供给约束”,导致全面滞胀。
滞胀影响:美国经济下行,成本上行侵蚀企业盈利。70年代滞胀约束美国就业率和消费需求;成本压力加剧制造业“脱实向虚”,导致需求刺激政策失效;全球供应链冲击进一步深化“供给约束”。石油危机加剧滞胀,上中下游生产成本上升侵蚀企业盈利,尤其是制造业的利润率。
滞胀应对:从“凯恩斯主义”转向“供给学派”,利润率驱动的消费/科技成为经济增长“新动能”。80年代里根政府转向“供给学派”,忽视需求导致经济“二次探底”。83年开始兼顾供给和需求,并积极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转型:(1)利润率驱动的消费/科技引领美国经济增长“新动能”;(2)能源转型美国“节流”治标,日/德“开源”治本。
历史经验的借鉴
2020年疫情以来,全球货币/财政无序刺激推升通胀压力。货币大宽松带来的资产增值,约束美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形成工资-通胀螺旋,加剧通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逆全球化”约束全球供应链,2018年贸易战、2020年疫情、2022年俄乌冲突加速“逆全球化”,强化“供给约束”,滞胀危机再现。
——全球供给约束和过度需求刺激导致滞胀再现,这一幕似曾相识,但是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有明显不同:中国滞胀压力较轻,积极拥抱全球化,中国资产将成“逆全球化”下的避风港。
中国2020年5月开始“紧货币”,10月开始“紧信用”,且A股中游制造和可选消费22年也将进入产能“投产”周期,2022年滞胀压力相对较轻。中国继续积极拥抱全球化,也已适应性调整产业链布局应对“逆全球化”趋势,中国的政策腾挪空间仍较大。
中国的经济动能不断切换,当前利润率抬升为主要驱动。2000年以来,中国企业盈利能力的主要驱动因素经历“周转率→杠杆率→周转率→利润率”的切换:周转率驱动:2000年中国加入WTO后,外需扩张提升周转率,驱动经济增长;杠杆率驱动:08年金融危机下全球扩张受阻,“4万亿”刺激基建/地产加杠杆,支撑经济修复;经济下台阶:13年金融/实体供给侧改革“内外再均衡”,回到周转率驱动,同时中国新旧动能切换,经济增速下台阶;利润率驱动:18年供给侧改革后,利润率持续抬升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A股的行业轮动也由ROE抬升推动,未来投资要赚“利润率”的钱。A股指数级别的行情主要由估值驱动,但盈利主线却是获取超额收益的来源。中国的经济增长沿ROE结构性改善的方向,A股中的行业轮动由ROE的结构性改善推动——企业盈利能力的驱动因素不断改变,A股的投资主线也同时切换,从赚“杠杆率”的钱到赚“周转率”的钱,再到当前/未来赚“利润率”的钱。
建议沿“供需缺口→混合型财政→高端制造转型升级”把握中国利润率提升主线:
(1)供需缺口(短期):当前中国“供需缺口”扩张,顺周期产品涨价,将支撑顺周期企业的利润率持续高位;
(2)混合型财政(中期):中期来看,财政政策将兼顾投资与消费,也将改善企业(尤其是消费/科技制造业)的利润率水平;
(3)高端制造转型升级(长期):在长期维度下,中国的高质量发展(高端制造转型升级)“先破”(供给侧改革)、“后立”(高端制造/消费升级),将持续提升公司的利润率水平。
本文来源于“戴康的策略世界”微信公众号,作者为广发证券策略分析师戴康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