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意见》为扩大内需、提振投资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我们解读如下:
一问:为何此时推动县城建设?
从长期看,近年来基建投资增长低迷、已成为经济需求侧的短板。以2018年为分水岭,基建投资年均增速由2010-2017年约16%下滑至2018-2021年约2.2%、显著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4.8%和GDP年均增速5.8%。这期间稳增长诉求并不弱,但基建反而是增长的拖累项,其背后,项目挖掘难、配套资金不足以及地方激励机制等问题需要解决。
从短期看,去年下半年以来经济面临“三重压力”,今年初又出现俄乌冲突和疫情反复两大新挑战,一季度GDP 4.8%的增速与两会时定下5.5%左右的目标存在不小差距,稳增长压力有增无减,即便从就业等底线思维出发也需要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由于疫情环境下刺激消费难以着力,投资政策的传导效率更高,加码基建仍是稳增长的首选。
在此背景下,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适度超前基建投资”到4月底财经委会议专题讨论“全面加强基建体系”,凝聚了基建稳增长的政策共识。近期各部委正加紧谋划具有一定规模效应(量大)和可推广性(面广)的投资载体,其中,“县城建设”、“城市更新”等均是“十四五规划”既定工程,2020年已开展早期试点,此时推广恰如其时。
二问:县城建设具体做什么?
《意见》明确了县城建设的五个方面,培育特色优势产业、优化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项目角度看,(1)产业类基建包括产业配套设施、商贸物流网络(物流中心)、消费类基建(商圈)等;(2)市政设施包括交通设施(道路/停车场/客运站/充换电站)、防洪排涝和防灾减灾设施、老化管网改造、老旧小区改造、数字化改造等;(3)公共服务类基建包括医疗卫生(含中医院)、学校、养老托幼场所、文化体育设施等;(4)环境质量基建包括历史景观保护、生态绿地系统、绿色建筑、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5)县乡衔接主要是基建向乡村延伸,如管网延伸、医疗卫生共同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县乡养老服务网络等。
三问:县城基建空间有多大?
对比县城与城市看,(1)人口方面,2021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县城(含县级市)为2.5亿人左右,占比城镇总人口约27%;(2)经济体量方面,县城占全国GDP约40%;(3)消费方面,县城人均消费支出为城市的2/3左右,占城镇总消费支出约20%;(4)投资方面,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投资为城市的1/2左右,占城镇总市政投资约15%。据统计局,2020年我国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完成额为3884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0.7%,其中县城的道路桥梁(36%)、园林绿化(15%)和排水(15%)投资占比较高,合计近七成。
四问:县城建设钱从哪儿来?
过往县城基建发展落后关键是县城财力不足、金融机构下沉意愿也不强。《意见》要求根据项目属性和收益,合理谋划投融资方案。一是针对公益性项目,加大地方财政资金投入,符合条件项目可由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专项债支持;二是对准公益性和经营性项目,鼓励银行特别是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加中长期贷款投放,支持企业发行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专项企业债券。此外,提及PPP项目、基建REITs、央企参与、整合利用既有平台公司、盘活国有存量资产等方式。同时,《意见》仍强调要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结合眼下现实情况看,一是需要继续增加财政转移支付、关键是拓展财源,二是需要央行提供政策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下沉县城项目。4月政治局会议提出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特别国债、PSL等工具值得关注。
具体财政方面,近期疫情与房地产市场低迷加剧财力紧张,一季度政府性基金收入与预算增长目标缺口已达到5000亿,预算调整(发行特别国债或直接增加赤字)既有合理性、也有可行性,近期财政部要求地方在6月底前基本完成地方专项债发行,或有意为后续增发国债预留空间。货币政策方面,鼓励政策性金融贷款投放也有必要为其提供低成本资金来源,2014-2018年为支持棚户区改造等项目,央行曾创设PSL给予支持、2019年底余额最高达约3.6万亿,而2020年以来PSL余额持续缩减,眼下会否重启值得期待。
风险提示:
1. 政策支持力度不及预期:特别国债发行与PSL重启均具有不确定性。
2. 县城建设推动进度不及预期:《意见》为顶层设计,地方落实进度仍有不确定性。
本文编选自“华泰固收强债论坛”;智通财经编辑:陈筱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