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8月26日,受上海逐步探索建设全国性氢交易所加快推动光伏制氢示范应用消息影响,A股氢能源概念股走强。截至发稿,金宏气体(688106.SH)涨超12%,亿华通(688339.SH)、雄韬股份(002733.SZ)、创元科技(000551)等涨停,航锦科技(000818.SZ)、全柴动力(600218.SH)、致远新能(300985.SZ)等股不同程度上涨。中信证券表示,目前行业支持政策持续叠加、燃料电池车产销量保持高速增长、新应用场景也不断涌现。“双碳”和能源安全政策框架下,下游对于氢能需求也在增加。氢能行业发展继续提速。
消息面上,上海发改委印发《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指出,探索建设氢交易平台。支持国内氢能龙头企业、碳交易专业平台机构等在临港新片区联合设立统一、高效的氢能交易平台。探索开展海上风电制氢示范应用,加快推动光伏制氢的示范应用。
此外,除上海之外,近段时间以来,北京、山东、广东等地相继发布氢能产业支持政策,涉及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加氢站建设、产业链打造等多个领域。
近日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动能源电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也提到“积极有序发展光能源、硅能源、氢能源、可再生能源”;日前,北京市发布《北京市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表示将从7方面推出20条举措支持氢能产业发展;今年3月份,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氢能被认为是21世纪的理想能源。发展氢能源是优化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真正实现碳中和的优选之举。我国碳排放量位列全球第一,长期发展会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而氢能凭高效减排,储量丰富,来源广泛等优势,既为燃料亦为能源发展使用,成为我国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要路径。
据悉,加氢站建设的核心设备主要有氢气压缩机、储氢容器、加氢机三类。目前三类设备的国产化趋势均十分显著,国内相关企业不断进入该赛道。伴随着加氢站建设数量的大幅提高,在我国加氢设备的国产化突破与规模化生产的双重加持下,我国加氢站建设成本将快速下降。有机构预测2035、2050年,我国单座加氢站平均建设成本(不含土地成本)将分别达到800、700万元,加氢站累计投资规模在2035年或将达到约400亿元。
近年来我国加氢站建设明显提速,中国氢能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球在营加氢站达到659座。其中,我国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随着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城市群的落地,加氢站作为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关于氢能产业规划的政策,推动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运行。华经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5年中国加氢站数量将突破1000座,2035年我国加氢站数量达到5000座,2050年将达到1.2万座。
从全球来看,发展氢能产业也已成为众多国家的发力方向。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依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明确氢能在国家能源体系中的定位,引导氢能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产值,在全球能源中所占比重有望达到18%,氢能源未来发展可期。
德邦证券指出,我国加氢站建设近年来明显提速,由2016年的10座快速增长至2022年7月初的272座。在政策上,政府在加氢站建设与运营上均给予了补贴。在政策的催化下,未来加氢站建设速度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2035年累计建设加氢站将达5000座。同时,地方对加氢站的建设鼓励有三大趋势:鼓励固定式加氢站、大容量加氢站、70Mpa加氢站建设。
国金证券发布研报指出,2022年将是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的爆发元年。2022年将是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的爆发元年,建议关注市场空间较大、业绩增幅明显的制氢环节与核心零部件相关的燃料电池制造环节,以及政策力度较大的广东地区相关公司,如美锦能源、京城股份、雄韬股份。
相关概念股:
亿华通(688339.SH):公司主要专注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业务,核心产品为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和燃料电池电堆,旗下企业是最早从事于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与电堆业务,拥有氢燃料电池领域众多的高端人才。
南都电源(300068.SZ):公司主要是和参股的企业一起进行氢燃料电池的业务,该企业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燃料电池业务的企业,主要的业务分别为氢燃料电池膜电极和电堆模块的研发与制造。
雪人股份(002639.SZ):在氢能源与燃料电池产业链上已布局两块业务,一是氢气制取与加氢站建设运营相关设备,二是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集成,包括燃料电池电堆、燃料电池空压机及氢气循环泵等。
潍柴动力(000338.SZ):在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方面,公司坚持“燃料电池、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全方位布局,已形成新能源动力总成及核心部件的研发和生产能力,产品覆盖客车、物流车、长途牵引车、港口牵引车、自卸车、叉车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