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建投发布研究报告称,医疗新基建投资加速,根本在于补短板,提高医疗保障能力。其中减隔震设备是医疗保障能力的基石,国家立法推广减隔震技术,覆盖全国50%-70%城市的医院在列。医疗新基建补短板拉动减隔震刚需,新建医疗中心举措新增近40亿减隔震市场。推荐:全球减隔震龙头震安科技(300767.SZ),单项冠军,提供一体化减隔震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市占率30%以上,立足云南向全国快速扩张,具备高成长性特征;关注时代新材(600458.SH)等。
事件:
1)促消费保民生,政策贴息推动医疗新基建提速。据9月7日国常会精神,决定对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贷款阶段性财政贴息和加大社会服务业信贷支持,促进消费发挥主拉动左右。财政贴息计划涉及1.7万亿贷款总额,中央财政贴息2.5%,期限2年,贷款利息≤3.2% ,补贴后利息≤0.7%,覆盖范围有高校、职业院校、医院等九大领域的设备购置和更新改造。近日卫健委发布通知,拟使用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原则上对所有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放开。
2)新建120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补短板医疗中心建设加速度。国家卫健委表示,推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破解医疗资源总量、区域不均衡问题,“十四五”期间,国家将支持各地建设120个左右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群众身边延伸,尽可能减少异地就医。今年年底前将基本完成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规划布局,启动相关项目建设。
中信建投主要观点如下:
医疗新基建投资加速,根本在于补短板,提高医疗保障能力。
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医疗需求暴露公共保障短板,《“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细化或明确了医疗资源扩容目标,受疫情影响,财政投入承压,本次政策贴息贷款立足当下财政,力度大、覆盖范围广,1.7万亿总规模有助于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激活配套资金,医院改造及施设更新节奏将加速。政策贴息面向对所有公立和非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放开,重点针对县级医院、县级新冠(后备)定点医院、医疗应急队伍、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6大机构加强建设。
减隔震设备是医疗保障能力的基石,保护精密仪器设备免受破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减隔震技术“以柔克刚”,隔震可以隔绝50%-80%地震作用力,采用隔震技术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在雅安地震中几乎完好无损,为灾后救援提供了强力医疗保障能力,减隔震技术在医院应用的优异表现令人印象深刻,被称作“楼坚强”。医院设备精密度高,地震可能会对设备造成不可逆损坏,甚至危及人民生命,隔震技术可以实现有效保护,是医疗设备的“安全座椅”,避免昂贵精密设备因震动损坏,大幅减少后期修复成本,是由“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的需求。依据《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高烈度设防地区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医院应当使用减隔震技术。
国家立法推广减隔震技术,两类地区(覆盖全国50%-70%城市)的医院在列。
2021年5月12日国务院通过《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要求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包括经充分论证后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的旧改更新领域)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另外,国家鼓励在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医院减隔震技术的采用,一是在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使用属于立法强制性要求,二是在非上述地区医院的使用属于功能性需求:在重大灾难来临时医疗体系需要正常运转,救人的前提是医院建筑可正常使用、设备可正常使用,因此减隔震技术重要性凸显,是医院提高基础保障能力、医疗补短板的必然要求。
医疗新基建补短板拉动减隔震刚需,新建医疗中心举措新增近40亿减隔震市场。
从本次医疗新基建补短板政策推动看,单新建医疗中心这一确定性需求空间:假设每个省级医疗中心平均约15万平米(近年新建省级医疗中心的建筑面积在5万-60万平米不等),按照1平米200元投入计算,120个医疗中心大约拉动36亿减隔震设备需求。
政策性市场加速、功能性市场广阔,减隔震未来空间20倍扩容。
从整个行业角度看,减隔震需求将受益两个维度增长。第一维度看立法,立法2021年9月1日正式执行,两区八类(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建筑领域强制性使用减隔震技术,2-3年立法空间将到200亿元/年左右;第二维度看功能性刚需,解决社会痛点如机场、博物馆、LNG、TOD地铁上盖、核电设备减振、精密仪器减振、IDC减振、酒窖隔震(振),这类市场空间成熟后有望在100亿元/年左右。市场需求空间较目前增长20倍,空间广阔。
风险提示:《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执行不及预期;原材料大幅涨价;行业竞争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