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集采后的耗材都怎么样了

作者: 智通编选 2022-10-03 08:19:52
假设不增长,标外市场还有36万台,还有像翻修这样偏个性化的需求,8-10年是个翻修的高峰时间,国内正好到了翻修的高峰时间。

时间轴:2021.06 国家医保局发了人工关节带量采购的征求意见稿,要求各个医院开始报量,2021.08 确定各个品牌的采购量和报价规则,2021.09公布中标品牌和中标价格,2022.04开始执标。

规则和价格变化:关节的规则比支架科学很多,毕竟医保局有过支架这个初恋男友,对于第二任就成熟很多,通过分组避免了价格恶性竞争,关节企业也和前任支架企业吸取了一些经验,最终的价格比支架好看很多,基本是5000-7000的中标价,对比集采之前国产20000左右的终端,外资35000左右的终端价,也是70-80%的降幅。

集采后手术量的变化:关节4月初开始执标,到现在执行了半年,还没有官方的数字,终端问下了应该手术量基本和去年持平,但中间也有疫情的影响。关节也是一样,集采后医生和经销商的意愿是明显降低的,但是手术价格明显下降,基层医院的患者接受能力在增加,所以估计明年还是能恢复到15左右的行业增速,毕竟中国每百万人的关节手术约700台,美国对应的数字是5000台,7倍的差距。

标外市场:综合各种公开信息统计了一下不同细分产品的量,2020年关节植入总量应该有90万台左右。国采只涉及到初次髋关节和初次膝关节的置换,差不多对应2020年70万台的量,也就是国采的54万台代表了去年初次置换的80%左右的市场,还有20万的量是未纳入集采的半髋、翻修和单髁。所以假设不增长,标外市场还有36万台,还有像翻修这样偏个性化的需求,8-10年是个翻修的高峰时间,国内正好到了翻修的高峰时间。所以关节还有些真正意义的标外市场的想像空间,稍微有一些创新。正常的手术需求应该和支架差不多,医生先用至少半年的时间完成带量部分,然后就形成了习惯,换品牌和产品估计都比较难。

外资品牌:外资品牌之前的出厂价应该在10000左右,现在的中标价基本集中在5000-7000,国产之前的出厂价应该在5000-6000,所以确实外资没多少空间给经销商做推广,国产之前还有70多的毛利率,还可以降低一些出厂价,给经销商一些推广费用。我们问的几个经销商也基本表示外资能给渠道的空间非常有限,带量部分做完后会考虑做渠道利润更好的国产品牌。Q2比较特殊,SH因为疫情物流不通畅,外资产品缺货现象明显,国产品牌占比上升明显。估计后续即使没有疫情带来的供应问题,国产还是要持续替代进口的。所以集采之后国产替代外资是个非常确定的逻辑,底层原因就是外资的成本还是比国产高很多。

利益链条的变化:举例计算国产各个环节的出货价集采前基本是厂家-经销商-医院对应6000-20000-20000;集采后是5000-6500-6500。外资产品集采前10000-35000-35000;集采后6000-6500-6500。经销商做国产品牌还能有1000-2000的利润空间,还能做一些推广。集采前后少的20000-6500=13500元,应该是医生和经销商损失最大,厂家也承担一部分损失。

后续关注:关节有单独的上市公司,可以清楚的看到集采后营收、毛利率和净利率的变化。今年全年落地后企业的财务情况应该能给行业一些概念。

本文编选自“弘色小药丸”微信公众号,作者:小药丸君,智通财经编辑:杨万林。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