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基础设施领域的典型代表,水务是低风险投资机构以及长期稳健型投资者乐于配置的行业,但由于美国加息、俄乌局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今年大市持续低迷,从而导致水务板块出现了明显回撤。
不过,成熟的投资者应该能感觉到,布局水务行业获取超额收益的机会正在来临。但在此之前,弄清水务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筛选能在该趋势中能脱颖而出的标的尤为关键。
三大挑战考验水务企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供水基础设施投资不足及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高度重视供水问题,将供水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使中国城市供水能力快速增加,中国水务行业便从城市供水中逐步发展壮大。
时至今日,传统城市供水业务经历了改革扩张期后已进入了平稳成熟阶段,再叠加新时代下对水务行业的发展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当前的水务行业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关键时间节点。
从挑战层面看,可以参考毕马威的李炜在2022(第七届)供水高峰论坛上的发言,主要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多类主体参与,市场竞争越加剧烈。
据国家统计年签数据显示,至2020年时,我国“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规模以上企业及国有企业的单位数量分别为2755家、1650家,较2016年时分别增长了57%、59%。
仅四年时间,行业玩家便增长超一半,且市场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化,既包括地方水司、跨界央企,又包括跨区域水务企业、跨国水务公司以及民营企业等。各类企业的竞争优势与短板则各有不同,以地方水司为例,虽然在政府关系、区域垄断性及供水需求刚需等方面有优势,但国企受传统机制影响,整体收益水平偏低,且市场化程度低,“走出去”的动力和能力不足。
其二,供水普及率处于较高水平,供水市场增量有限。
据住建部数据显示,至2020年时,城市供水普及率已升至99%,接近饱和,其次是县城,普及率达到96.7%,建制镇则为89.1%,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因此,供水业务未来的新增量大都来自于向县城及建制镇延伸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其三,行业运营要求趋严,特许经营制度走向规范,获取项目难度增加。
新的监管标准和激励措施,将客户满意度和客户服务质量提高到与运营效率和资本项目的有效性相同的重要程度,这是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的重要体现。比如上海水务局2019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供排水接入改革的意见》指出,为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提高效率、减少时限、提升服务,用户申请供排水接入,供排水部门办理接入时间最长不超过9个工作日。行业的规范化运营将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且对项目要求的高标准有利于筛选出市场中的优秀服务商。
综上来看,基于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供水市场增量的有限,供水企业为实现持续的内生增长必须有两大基础能力,其一是跨区域发展能力,通过打破区域的限制,实现市场的跨区域覆盖,从而提升自己在全国的市场份额。
其二是一体化、多元化的经营能力。一体化方面主要包括城乡供水一体化以及产业一体化;其中,城乡供水一体化指的是推动城市供水公共服务向县城、建制镇、乡等延伸,这将在区域维度为水务企业带来新增量。产业一体化指的是基于水务行业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做业务布局,以供水业务为基础发挥协同效应打造新增长点,从而实现公司供排水一体化和水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五大机遇孕育水务市场新机会
虽然水务行业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于当前阶段面临着不小挑战,但作为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居民生产生活的基础性产业,水务行业仍大有可为,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居民需求的变化,行业中不断孕育新机会,市场机遇随之而来。
首先,水价市场化的加速推进为供水市场注入新活力,可提升供水企业的盈利能力。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21年10月1日起,《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和《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管办法》正式施行,这是供水价格管理办法自1998年以来的首次更新,对整个行业意义重大。
在新的政策中,水价维持“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这意味着水务资产三年调价周期的明确回报得到确定性增强,优秀运营商有望从中获得超额收益。且据业内人士预计,中国水务行业在2020年的市场化比例仅有20%,仍存在明显的提升空间,市场化的推进将会激发整个供水行业的活力,逐渐形成“优者上,劣者汰”的新趋势。
其次,水务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有利于区域拓展。
无论是水价市场化,亦或是行业运营要求趋严,以及特许经营权的规范,均向整个水务市场释放出了强烈信号,即行业市场化程度获全方位推进,这有利于筛选出优质的供水服务商,为供水企业的跨区域运营打开了成长空间,市场化的推进必将使行业集中度向头部水务企业集中。
此外,地方政府鼓励水务发展一体化,为水务企业的全产业链经营提供契机。
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各地方政府已陆续发文鼓励建设,比如今年9月时云南省发布了《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22年底前以县域为基本单元落实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主体和供水运营企业,完成城乡供水一体化规划编制,启动一批项目建设。预计至2024年底前基本建成城乡供水“一县一张网”,城乡一体化已成为供水环节的新增量。
在水务一体化方面,为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系统治水新格局,多个地方政府发文鼓励水务一体化改革。比如成都于2021年提出了实现“源、网、厂、河”的一体化系统治理,以及供水、排水、净水、治水的一体化闭环处理,这为水务企业的全产业链布局打开了成长空间。
且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除供水环节外,其他各环节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比如污水处理市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与供水相比起步较晚、发展较慢,目前仍相对滞后,与城市供水能力尚不匹配,城市污水处理率仍较低,因此中国仍需大力发展污水处理行业。
不止于此,近期颁布的一系列政策亦对水务行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支持多种方式的民间资本参与包括水利项目在内的102项重大工程的建设;要求加快民间投资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用水等要素保障,促进项目落地实施;对于已确定的交通、水利等项目要加快推进,在招投标中对民间投资一视同仁。
11月8日,民营企业融资再出利好政策。为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交易商协会继续推进并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预计可支持约2500亿元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后续可视情况进一步扩容。政策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将促进水务行业的发展主体更趋多元,有利于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同时,水务需求的多元化催生了包括直饮水、再生水等在内的新业务机会。
由于用水安全以及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直饮水已在国内迎来了加速发展。目前,内蒙古包头是国内唯一实现城市直饮水设施全覆盖的城市,其他地区正迅速跟进,比如深圳计划在2025年实现全城自来水可直饮,上海提出至2035年全市供水水质满足直饮需求,湖南省2021年提出各地要分类推进二次供水和直饮水建设。
东吴环保预计,至2035年时,我国直饮水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059亿元,2021年至2035年直饮水行业的市场复合增速高达20%。直饮水市场,已成为供水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
由多个维度筛选出的优质水务标的
通过对水务行业所面临挑战和机遇的梳理,可归纳总结出哪类水务企业能在未来实现可持续的稳健发展从而为股东带来丰厚回报,智通财经APP认为,该类企业当前的业务发展或战略布局应符合以下几个维度: 已展现出较强的跨区域经营能力、供水业务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根据市场新需求打造了清晰的新增长点、基于产业链协同的多元化经营。
从投资角度出发,以上述几个维度对上市水务企业进行筛选,满足基本面优质,且赔率较高、易获得超额收益的标的是中国水务(00855)。
作为国内领先的市场化跨区域供水运营商,中国水务秉承“以人为本、达善社会”的经营理念,朝着成为原水、自来水、直饮水、污水处理、排水、水环境治理、智慧水务及相关服务最佳综合运营者的目标而积极努力。
其中,供水业务是中国水务的核心,公司有近20年的混改经验和先发优势,跨区域发展能力优异,具有地方水司不具备的高效市场化运作能力和资本市场上的投融资能力。在业务增量上,凭借着推广城乡供水一体化,中国水务拥有持续成长的动力和空间。且公司业务重心战略定位于高回报率和现金流稳健的供水环节,以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迅速扩大供水业务的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截至2022财年(截至3月31日止12个月),中国水务的业务已覆盖多个省份的超70多个城市,跨区域经营能力显著,已接驳用户超740万,水管长超15.8万公里,覆盖服务人口超过3000万。
从供水量来看,中国水务2021财年的售水量达11.85亿吨,在主要同类上市企业中排名第一位。且据东吴证券研报显示,中国水务运营+在建产能规模为1093万吨/日,供水总设计规模达1494万吨/日,总设计产能全国第一,从产能规模与产能覆盖区域两个维度来看,中国水务供水龙头的地位显著。
正是得益于在供水环节的快速扩张,中国水务2018至2022财年的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速分别为14.35%、14%,实现了持续的两位数稳健增长。
在城市供水业务持续壮大之际,中国水务顺应市场需求于2015年开始管道直饮水业务的探索,在四年的积累沉淀后,于2019年全面启动管道直饮水业务。紧抓直饮水行业机遇的中国水务,又成为了行业的先行者和领头羊。
得益于城市供水与管道直饮水业务在管道网络、团队、品牌、服务等多个方面的协同作用,中国水务实现了直饮水业务的快速拓展。目前,中国水务已在21个省100多个县市投资建设管道直饮水项目,服务人数约300万人,已运营及在建直饮水项目超过2000个。
2022财年时,中国水务将直饮水板块首次单列,该业务录得收入6.9亿港元,同比大增394%,直饮水业务已成为公司新增长曲线。仅凭直饮水项目,中国水务便也有望孵化再造一个“中国水务”。
而在全面加速直饮水业务发展后,中国水务在城市供水、原水、污水处理的全产业链布局越加完善,公司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和价值链的垂直整合,使公司升级成为了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水务运营商。2022财年时,中国水务来自供水、环保业务的收入占比分别为82.6%、11.6%,符合多元化经营发展思路。
目前,中国水务已在环保业务方面积累了相当的技术储备、市场推广经验和标杆项目,若未来我国环保行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打开,项目回报率上升,中国水务则可依托供水业务的客户资源及当地服务能力迅速将环保业务扩大。
此外,中国水务已逐渐从水价市场化中受益。智通财经APP了解到,2022财年中,中国水务有10个项目实现调价,这是历年来最高的水平,随着市场化调价的进一步打开,中国水务的盈利能力有望逐渐改善。
从11月3日的融资协议公告也能看出中国水务的品质获市场认可。与前两年相比,当前的融资难度有所上升,对融资企业的质地有了更高要求,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国水务与主要牵头安排人、账薄管理人中信银行、东亚银行和交通银行签署了最高5亿美元的五年期银团贷款融资计划,其中2.5亿美元包销,另外2.5亿美元为绿鞋增额。
此次融资协议的签署反映了中国水务在银团贷款市场的强大集资能力,公司表示,所贷款金额将主动用于提前偿还2023年以及部分2024年到期的美元债,提前实现长债对短债的替换,这可进一步优化公司的资产结构,提升资金的流动效率。
长短债的替换是行业中的常规操作,且目前人民币贬值,再融资可避免相关的汇兑损失,这对于中国水务的利润表有一定提振作用。更为关键的是,此次融资后,中国水务有更充足的现金流推进各项业务的开展,这整体提升了公司发展的确定性和安全性,公司成长速度也有望进一步加快,并逐渐在财报中得以体现。
综上来看,中国水务战略性聚焦供水业务,以优越的跨区域能力抓住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了供水业务的持续稳健增长,同时公司打造了直饮水业务为新增长点,并逐渐将业务向全产业链的一体化水务运营商扩张。
基于城乡一体化的供水业务以及水价的市场化有望保障公司业绩的稳步增长,直饮水业务贡献全新增量则有望使公司业绩更具弹性,而向产业链的一体化布局则是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布局,这使中国水务的基本面具有较高的确定性。
香港经济日报对于中国水务的发展亦是的高度认可。基于中国水务积极发展优质的自来水和管道直饮水服务,满足城市高质量发展,以及多管齐下实践“双碳”目标等履行企业公民责任所做出的努力,香港经济日报于11月8日向中国水务颁发了2021-2022年度杰出ESG企业奖项。该奖亦是中国水务在绿色发展方面软实力的体现。
而从估值来看,中国水务价值明显被低估。截至11月3日时,中国水务的PE(TTM)为5.1倍,已处于过去5年来的最低水平,而过去5年的中位PE为7.2倍,当前静态估值已较中位值下跌近30%。从PB来看,目前的估值仅有0.74倍,而过去5年的PB中位值为1.2倍,有超50%的上升空间。
数个券商亦发布研报看好中国水务的未来发展,进入下半年以来,已有中泰国际、国泰君安(香港)、第一上海证券给予了中国水务“买入”评级,目标价分别为12港元、11.5港元、10.7港元,而目前中国水务股价不足6港元。
显然,由于受到大市持续低迷的影响,中国水务当前的市值已明显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从长期维度看,当下或许便是布局中国水务获取超额收益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