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港美股市场回顾
12月的最后一周,海外市场缺乏关键经济数据的指引,市场继续预期欧央行会维持鹰派加息、以及日本央行退出宽松货币政策的预期。全球利率继续走高,美元指数则维持弱势。
大宗商品及贵金属方面,中国疫情防控政策继续放松,将会进行经济重启,投资者上调对大宗商品的需求预期,叠加美元表现相对疲弱,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上行。过去的一周,WTI原油价格上涨0.88%,LME铜涨0.98%,上海螺纹钢涨0.60%,伦敦黄金现货涨1.40%。
股票市场方面,海外市场大多数下跌,而港股则延续了上行态势。过去的一周,标普500指数跌幅为-0.14%,纳斯达克指数下跌-0.30%,道琼斯指数下跌-0.17%。欧洲三大指数德国DAX指数、法国CAC40指数、伦敦富时100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下跌,恒生指数涨逆势上涨0.96%。
债券市场方面,海外债券利率上行居多。10年期美债利率上涨13.0BP;10年期德债、法债、意债和英债利率分别上行19.0BP、17.3BP、18.4BP和4.3BP。在外汇市场方面,美元指数下跌,非美货币升值明显。在岸人民币、欧元和日元分别升值1.24%、1.01%和0.91%。商品货币方面,加元升值0.73%,澳元上涨2.20%。
在过去的2022年,权益类市场表现低迷,除巴西等资源输出国的股市有所增长外,无论是欧美等发达市场,还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均出现较深的跌幅。2022年从一季度末开始,由于欧美经济面临着较为严峻的通货膨胀,为应对疫情扰动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有必要结束使命,退出历史舞台。对欧美资本市场来说,流动性的收紧,首先意味着估值的下行。对偏向于成长风格的股票来说,更是首当其冲。无论是美国市场的纳斯达克指数,还是中国的科创50指数、香港的恒生科技指数,由于成长股居多,2022年的调整幅度也较深。反观大宗市场,由于地缘政治冲突和粮食危机的影响,大多数农产品和石油等均有不错的涨幅。
美联储的加息缩表,让美元指数全年有8.23%的涨幅。其他主要货币则相应贬值,尤其是日元,由于大部分时间继续未出宽松的政策,致使日元全年贬值为13.88%。随着美国通胀自高位回落,加息缩表的步伐放缓,其他主要货币的贬值也将告一段落。
二、重要宏观事件跟踪
1、中国12月PMI数据走低。12月制造业PMI指数为47.0%,较11月继续下降1.0个百分点,创下了2020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制造业在生产和需求两端均明显回落。制造业景气度连续3个月处于荣枯线以下,低于三年历史同期水平3.5个百分点。12月制造业生产、需求继续走弱,生产、新订单指数均续创2022年5月以来最低值。从具体数据看,12月新订单指数43.9%,较11月再度下降2.5个百分点;外需对总需求继续形成拖累,新出口订单较上月下降2.5个百分点至44.2%。生产指数44.6%,较11月下降3.2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指数47.1%,较11月上升0.4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44.8%,较11月下降2.6个百分点,为2020年3月以来最低值;供货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0.1%,较11月继续下降6.6个百分点。
疫情对短期供给扰动明显,服务业首当其冲。12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39.4%(前值45.1%),新订单指数为37.4%(前值41.4%),均处在5%分位数以下。在统计局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位于收缩区间,其中零售、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35.0%。
建筑业受疫情拖累有限,地产政策松动对建筑业需求有所提振。12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前值55.4%),其中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7.1%(前值62.3%),待明年政策性金融工具、专项债等陆续落地后,有望继续维持在高景气度区间。医药制造业、航空运输业景气度明显提升。制造业方面,12月制造业中,PMI处于扩张区间的行业仅剩医药制造业,PMI指数实现66.7%,较11月上升10.9个百分点。
不同规模的企业经营压力均明显加重。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8.3%、46.4%、44.7%(49.1%、48.1%、45.6%)。需要注意的是,中、小企业生产端受到疫情的扰动可能更明显,大、中、小型企业生产PMI为46.6%、44.1%、40.8%,分别较前值回落2.8、3.7、3.5个百分点。
2、日本央行扩大YCC区间意在修复市场机能,提高购债规模意在表明宽松立场。日本央行在12月20日的议息会议中作出了两方面政策调整:一是调整日本央行收益率曲线控制政策的利率波动区间,此前日本央行承诺以无限量购债的形式将10年期日债利率控制在0%,上下给予25BP的波动区间;政策调整后10年期日债的目标利率仍是0%,但上下波动区间拓宽至50BP。二是进一步提高了量化宽松的购债规模,将2023年1-3月每月的日本国债购债规模由7.3万亿日元/月提升至9万亿日元/月;2022年末前同样加码购债,具体规模将相机抉择。
日央行在政策声明中指出,本次收益率控制区间调整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修复债券市场的机能。此前日本央行的过度干预使得利率曲线过于扭曲,1-10年期的日债利率曲线由于政策干预高度平坦化,本轮政策调整前2年期日债利率位于0%附近,5年期日债利率位于0.1%-0.15%区间,10年期则位于0.25%附近的控制上限;全球利率上行以及日本自身的通胀压力使得10年期以上的日债利率明显陡峭化,20年期和30年期日债利率分别位于1.2%和1.5%附近。1-10年期的利率过于平坦使得市场交易的流动性和活跃度逐步下降,因此日央行进一步扩大收益率波动区间意在修复市场机能。
购债规模相对应提高则是为了表明日本央行的政策仍处于宽松立场,并未自此转向紧缩进入加息周期。
三、2023年投资机会展望
(一)2023年港股的弹性将大于A股
港股市场已经是连续3年下跌,2020年跌幅-3.40%,2021年跌幅为-14.08%,2022跌幅为-15.46%。2022年港股市场的走弱,超出了很多投资者的预期。在一季度前后的下跌,不少投资者认为已经跌出了机会,但由于美联储的加息缩表、地缘政治、中概股退市、中国经济复苏疲弱等问题持续扰动,港股下半年的表现依然是乏善可陈,仅在四季度后半期,即11月中旬左右有所表现,缩小了与全球其它市场的差距。
2023年港股有望逐步走出困境,背后的驱动力量可能最初来自于估值和风险偏好的修复,紧随而来的是2023年二季度后盈利增速的改善。由于港股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对内地经济的复苏更为敏感,基于历史表现来看,港股市场的弹性将显著的大于A股市场。港股也将是在波折中前行,上涨的结构与节奏取决于国内增长修复的力度和速度,尤其是在近期疫情对短期经济恢复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更是如此。统计部门公布的12月份制造业PMI与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数据均不及预期。需求端的疲弱,已经向生产端传导,经济的逐步复苏,需要有更多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出台,形成组合拳。而组合拳的着力点,就是港股结构性机会的所在。外部环境上,虽然衰退压力加大可能延缓港股的走势,但纽联储和彭博的预期显示衰退是轻度的。
综合来看,海外加息缩表力度减弱,国内在疫情达峰后经济活动重启,预计港股市场将震荡上行。在具体的配置策略上,除了高股息概念外,建议投资者重点聚焦受益于稳增长政策相关的房地产链条和消费链条,对估值修复的互联网和医疗保健保持高度关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及“安全”概念相关的高端制造等。
(二)美股市场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重拾升势
美股市场结束了连续三年的上涨,在2022年进行了幅度较大的调整,其中标普500指数年度跌幅为-19.44%。从2022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始终围绕交易通胀和交易衰退展开,但交易通胀是主逻辑。进入四季度后半期,由于通胀自高位连续两个月回落,美联储加息的力度有所减弱,交易通胀的逻辑开始退居次要地位,对2023年美国经济步入衰退的担忧让交易衰退成为主要逻辑。展望2023年,交易衰退预期到衰退周期的“上、下半场”,美股自下半年有望重拾升势。
2023年1季度,美联储预计将维持紧缩的货币政策,但力度将有所减弱,但预计将持续释放鹰派言论,维持来之不易的通胀下行的成果,等待经济基本面中的需求端自然回落,以便于通胀加速下行。股票市场预计也将会有一个震荡下行的阶段。在2季度—3季度之间,预计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周期的初始阶段,美股盈利将有一个下修的过程。在美股基本面恶化的衰退期,建议选择具备较强防御性的板块,包括消费中的必选消费、医疗保健及公用事业等。
美股市场可能在2023年年末在进入衰退周期的后半场时,美联储将逐步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股也将开始结构性的上涨行情。估值修复行业与盈利增速行情将次第展开,最先受益的是成长性较强的科技股,在2022年的调整中跌幅较大,但也将随着宽松政策率先迎来估值修复的行情。这一阶段重点关注受益流动性复苏收益最强的科技龙头,以及受益于经济复苏预期走强的金融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