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建投发布研究报告称,北京市减隔震地方标准正式发布,是国内首部对《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中震时正常使用性能进行指标量化及实现方法研究的地方标准,为各地贯彻《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提供了样板,推动各地细则的出台,加速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受益政策性市场和功能性市场两个维度的高增需求,减隔震市场未来空间20倍扩容。
推荐标的:国内减隔震龙头震安科技(300767.SZ),单项冠军,提供一体化减隔震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市占率30%以上,立足云南向全国快速扩张,具备高成长性特征;关注时代新材(600458.SH)、天铁股份(300587.SZ)等。
事件:2022年12月29日,北京公布了地方标准《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DB11/ 2075—2022),该标准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牵头,组织多家研究院所、高校等共同编制,国内减隔震龙头公司震安科技也参与编制。该地方标准将于202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
中信建投主要观点如下:
该标准配套《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为北京地方强制性规范。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于2021年7月颁布,2021年9月1日起施行,对建筑的防震减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条例》是由住建部起草、司法部征求意见、国务院审议的建筑抗震减灾领域的行政法规,应强制执行。此次发布的北京《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是《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贯彻的细则化文件,适用于北京地区采用减隔震技术的建筑工程,包括新建、改建及扩建建筑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和维护,是北京市建筑必须执行强制性规范。
该标准对《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中震时正常使用性能进行指标量化、对实现方法进行研究规范,属国内首部。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明确要求高烈度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和旧改的学校医院等八类建筑使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但《条例》并未对建筑在震中建筑各项性能要求进行具体量化,也未对减隔震产品性能、检测方法进行规范。《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作为地方标准,明确了震时建筑性能指标,规范了减隔震建筑工程设计、装置检测和质量控制,提出了可操作性强的方针和手段,为北京市建筑工程减隔震设计和施工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技术依据。也为各地贯彻《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提供了样板,推动各地细则的出台,加速减隔震技术的推广应用。
北京执行较高标准,对隔震产品性能提出更高要求。
作为我国首都,对建筑抗震要求较高,北京市绝大多数地区为8度设防区,局部地区为8度半设防区,减隔震建筑也越来越多。《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明确指出,加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城市韧性,广泛应用减隔震技术。《建筑工程减隔震技术规程》对减隔震产品的技术性能提出明确的、更高的要求,例如“对于特殊设防类和重点设防类,不同型号的橡胶隔震支座水平极限剪应变不应小于450%;对于标准设防类建筑,不同型号的橡胶隔震支座水平极限剪应变不应小于400%”,国内高烈度区云南省地方标准也要求隔震支座水平极限剪应变不小于450%,另一种角度上,更高的产品性能要求也构成了厂商的区域准入标准。
减隔震蓝海市场,未来空间扩容20倍。
减隔震技术是伴随国家经济水平发展逐步兴起的技术,随着社会结构安全意识的提升,行业渗透率也将大幅提升。从整个行业角度看,减隔震需求将受益两个维度增长。第一维度看立法,《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于2021年9月1日正式执行,两区八类(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建筑领域强制性使用减隔震技术,2-3年立法空间将到200亿元/年左右;第二维度看功能性刚需,解决社会痛点如机场、博物馆、LNG、TOD地铁上盖、核电设备减振、精密仪器减振、IDC减振、酒窖隔震(振),这类市场空间成熟后有望在100亿元/年左右。市场需求空间较目前增长20倍,空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