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信证券:电化学储能安全新规即将实施 全氟己酮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作者: 智通财经 李佛 2023-02-13 15:23:04
随着我国精细氟化学品产业尤其是六氟环氧丙烷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国内多家企业相继突破全氟己酮生产工艺。

智通财经APP获悉,国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自2001年3M首次推出全氟己酮产品以来,全球的全氟己酮供应长期被3M垄断,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精细氟化学品产业尤其是六氟环氧丙烷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国内多家企业相继突破全氟己酮生产工艺,并实现千吨级全氟己酮的工业化生产,产品也出口到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在电化学储能安全新规即将实施背景下,全氟己酮国产替代进程加快。建议关注拟建设1万吨全氟己酮产能的永和股份(605020.SH)等。

事件:

2022年12月30日,《电化学储能电站安全规程》(标准号:GB/T42288-2022)发布,该规程将于2023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根据规程,电化学储能电站的电池室/舱应设置自动灭火系统,灭火介质应具有良好的绝缘性和降温性能,自动灭火系统应满足扑灭火灾和持续抑制复燃的要求;规程还建议每个电池模块宜单独配置探测器和灭火介质喷头,以上新规定对灭火介质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国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1)传统七氟丙烷灭火剂难以满足新规要求,将有望被全氟己酮替代。

此前,电化学储能电站多采用七氟丙烷(HFC-227ea)灭火系统,七氟丙烷灭火时间较长,灭火剂淹没期间,电池内部反应仍然很剧烈,释放大量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后易发生爆燃,存在着二次复燃的风险。

七氟丙烷沸点为-16.4℃,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需要储存在压力容器中,难以满足为每个电池模块单独配置灭火介质喷头的需求。此外,七氟丙烷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其GWP达3800,且在大气中残留时间在30年以上。

根据《蒙特利尔议定书》要求,七氟丙烷将于2024年开始逐步被限制使用。与七氟丙烷相比,全氟己酮的绝缘强度更高,且在扑灭明火后可以通过间歇喷射全氟己酮来维持局部及全淹没的浓度,利于抑制电池热失控,进而实现持续抑制复燃。全氟己酮在常温下为液体,可以使用普通容器在常压状态下进行安全地运输和储存,可满足规程建议的为每个电池模块单独配置灭火介质喷头的性能要求。

全氟己酮ODP(消耗臭氧潜能值)为零、GWP较低,并且在大气停留时间为5天,是性能优异的绿色环保制冷剂,将有望替代七氟丙烷等其他传统灭火工质。

2)电化学储能安全新规即将实施,全氟己酮需求前景广阔。

在实践中,采用“局部应用”与“全淹没”相结合的全氟己酮灭火方式可以在火灾初期快速扑灭储能电池舱内锂电池明火,并抑制其热失控,是目前储能电站可选择的优异灭火方案之一。全氟己酮的传统灭火场景包括:应急呼叫中心、计算机房、医疗行业、轨道交通行业、文物保护、古建、档案馆、商场等场所。传统领域中,目前我国全氟己酮需求量约2000-3000吨左右,占全球的30%以上。

未来,全氟己酮的新增需求将主要来自于储能电站、电池消防、电力供配电行业、数据中心等领域,假设每GWh储能装机量需要配套使用50吨的全氟己酮,按全氟己酮更换比例为100%,该行预测出2023-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市场新国标灭火剂需要将带来全氟己酮用量增量分别达到3455、6820、12570吨。

3)国内厂商打破全氟己酮国外垄断,国产替代进程加快。

自2001年3M首次推出全氟己酮产品以来,全球的全氟己酮供应长期被3M垄断,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精细氟化学品产业尤其是六氟环氧丙烷产业链的不断发展,国内多家企业相继突破全氟己酮生产工艺,并实现千吨级全氟己酮的工业化生产,产品也出口到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区。

据中国氟硅有机材料工业协会数据,截至2021年底,国内全氟己酮的产能大约5000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2月初,国内全氟己酮产能已达约8000吨/年,其中中化蓝天、浙江诺亚氟化工、利化新材料三家公司各拥有2000吨/年全氟己酮产能。

在建产能方面,永和股份、浙江诺亚氟化工、利化新材料、华夏神舟(东岳集团)等多家公司均公布了各自的产能扩产计划,在建产能合计约2.4万吨/年,如果以上在建产能均能够如期且全面投产,预计到2024年底我国全氟己酮产能将突破3万吨/年。

风险提示:市场需求不及预期,行业产能大幅增加,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等。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