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国泰君安发布研究报告称,钠离子电池快速发展,多龙头公司参与产业布局,超过30家初创公司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截至目前,已有2GWh钠离子电池量产线落地,钠离子电池示范应用已进入两轮车、5G基站、储能电站、A00电动车等多领域,从量产到应用全面启动。尽管受产业链不完善及尚未规模化投产影响,钠电成本仍不具备显著竞争优势。该行认为,2023年底有望实现钠离子电池的GWh级投产,产业链初步完善,带动钠离子电池低成本承诺兑现。
国泰君安主要观点如下:
战略与资源优势催生钠电迅速发展,规模化储能提出电池新要求。
规模化储能市场的发展对电池提出新要求,低成本、长寿命成为考量关键。随着新能源市场迅速发展,锂资源难以支持规模化储能的长效发展,随着锂价再创新高,资源广、成本低的钠离子电池迎来发展春天。2022年3月,碳酸锂上升至50万元/吨,钠电成本仅为锂电的50-60%,钠电从科研走向市场。在国家战略安全与成本禀赋的双重考量下,钠电发展有望快速起量。
钠电三大正极体系各有优劣,聚阴离子稳定性优势显著。
层状金属氧化物同锂电三元类似,P2型结构稳定,但比容量较低,O3型则相反。普鲁士蓝类能量密度更高,但结晶水问题是制约电池体系储存和长周期运行的关键因素。相比而言,聚阴离子体系稳定性更好,追求性价比最优是必经之路,可应用于低温快充等不追求成本的领域。
钠离子电池负极适合采用硬碳材料,碳前驱体的选择和制备技术至关重要。
负极材料的性能主要决定于可逆容量和平均电压。石墨的规整结构和小层间距使得钠离子很难脱嵌,因而容量很低。软碳的微孔结构导致储钠空间非常少,仅在100mAh/g左右。而硬碳材料具有低电压的大容量,为最优选择。决定硬碳的电化学性能及成本的关键在于碳前驱体的选择和制备技术,须保证低成本化、一致化和可改造性。
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可能是稳定锂资源价格的“跷跷板”,有效解决储能行业资源卡脖子问题。
在钠电池成本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建议将钠电池从作为“储能替代”上升为“储能备份”的国家战略,解决储能“卡脖子”的问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在钠电池具有成本优势的情况下,钠离子电池可以成为“储能替代”,在某些领域如大型储能中替代锂电池,解决储能锂资源“卡脖子”的问题。所以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可能成为稳定锂资源价格的“跷跷板”,是可以将锂电池价格拉回到一个合理空间的平衡器。未来钠离子电池和锂离子电池共存更有利于储能领域合理发展。
风险提示:钠离子电池技术迭代不及预期,钠离子电池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钠离子电池产业链发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