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国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中国生物制药(01177)“优于大市”评级,结合2022年业绩以及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措施,对盈利预测及估值进行调整。预计2023-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3/53/63.2亿元,同比+13%/14%/2%/15.3%,目标价10港元。公司2022年收入287.8亿元,同比+7.1%。毛利率79.9%(-0.2pct)基本持平;经调整non-HKFRS归母净利润29.9亿,同比+16.4%,基本符合预期。
国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集采风险基本出清,创新药占比不断提升。
第八批集采纳入集团骨化三醇、比阿培南等5款仿制药,影响总体可控。至此,公司年收入超过5亿的仿制药均已纳入集采范围,集采风险基本出清。2022年,公司3款创新药贡献收入67.5亿(+20%),收入占比由2021年21%提升至2022年24%。公司预计随创新药持续放量、创新药数量快速提升,2023-25年创新药占比将快速提升至30%、35%、40%,为公司业绩增长提供动力。
创新转型持续加码,BD+自研协同助力增长。
中国生物制药聚焦肿瘤、肝病、呼吸、外科/镇痛四大领域,不断加码创新转型,同时兼顾首仿/难仿以及高端制剂的研发。创新药研发投入占研发投入比例从2018年49%快速提升至2022年75%。公司通过BD及M&A扩充创新药后期管线、补充创新技术平台,并通过fast-follow及实验室转化等方式建立自研管线梯队。2022年至今,公司围绕四大领域引进Lanifibranor(肝病领域)、3CL抑制剂(呼吸领域)、PL-5(外科/镇痛领域),并收购双抗公司F-star(肿瘤领域);公司管理层在业绩会上指引2023年将完成5项BD,预期合计销售峰值达到100亿元。自研方面,全新靶点、高选择性的ROCK2抑制剂目前处于II期临床开发中,适应症包括尘肺、肺纤维化、GvHD、COVID-19,具有重磅药物潜力。创新转型逐渐进入收获期,公司预计2023-25年肿瘤、呼吸、外科/镇痛领域将分别有8、1、2款创新药获批上市。
组织整合逐步落地,效能提升初步显现。
过往几年中,管理层对中国生物制药核心子公司正大天晴在营销、研发、生产、职能、采购等方面,围绕创新转型、数字化管理、规模效应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与整合,取得良好成效。整合经验亦在从子公司层面向全集团层面逐步、稳定地深化,降本增效已初步显现。在销售团队稳步扩张的前提下,销售管理费用率由2020年49.2%下降至2022年43.7%,主要企业营销人均产出在2022年较2020年增长近20%。生产效能亦在提升,近年来毛利率水平基本维持在集采前80%水平,主要企业一线生产人员人均生产批次在2022年较2019年增长40%。该行认为,随持续推动组织整合、降本增效,公司的净利润将得到释放,利润端增速有望超过收入端。
风险提示:候选化合物的临床试验失败或不及预期,销售及营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