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中信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随着大功率直流快充的发展、充电应用场景的复杂化、欧美等海外市场对充电桩品质的严格要求,下游客户对充电模块的品质要求将进一步提升,进而对充电模块企业的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行业技术壁垒将进一步加深。该行认为,前期在市场上已经取得先发优势的技术型龙头企业,叠加在客户结构优化、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成本优势等,有望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迎来高速成长期。
建议关注:在电力电子及电源行业拥有多年技术积累、具备一定先发优势的充电模块厂商,以及自供充电模块的充电桩生产商,同时建议关注未上市的充电模块企业。
中信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充电模块:直流充电桩的“心脏”。
充电模块应用于直流充电设备中,主要作用是将电网中的交流电转换为可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充电的直流电。充电模块性能直接影响直流充电设备的整体充电效率,同时关系到充电安全等问题,是新能源汽车直流充电设备的核心部件,被誉为直流充电设备的“心脏”;从成本角度来看,充电模块在直流充电桩中的成本占比能达到50%。
受益于充电桩建设加速以及大功率趋势,充电模块有望迎来量利齐升。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补能的基础设备装置,受益于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提升,该行预计未来将迎来加速建设周期。从需求量角度看,在大功率快充需求引领下,该行预计直流桩在充电桩建设中的占比以及单桩充电功率将进一步提升,进而提升充电模块的需求量。该行预计到2027年,全球新增充电模块市场空间有望达到549亿元,对应2022-2027年CAGR约为45%。从盈利角度看,经历多年充分竞争,目前充电模块单W价格已趋于稳定,产品从此前主流的15、20kW向30、40kW发展,带来单品价值量和毛利率的提升。
大浪淘沙,行业出清,供给格局较为集中。
与下游数量较多的充电桩制造商和运营商不同,目前充电模块行业玩家数量有限。经历过去几年的激烈竞争,行业逐渐出清,根据第一电动网资讯,充电模块供应商从2015年底的接近40家,到目前主流的10家左右,主要分以特来电、盛弘股份为代表的自产自用型和以英飞源、优优绿能、通合科技、英可瑞等为代表的外供型两类。从市场占有率来看,目前行业格局较为集中,2022年龙头企业英飞源市占率约34%,根据车桩新媒体统计数据,行业CR5超80%。
技术研发、客户验证、成本管控能力构筑行业竞争壁垒。
充电模块行业的核心竞争壁垒在于:
1)技术:充电模块内部结构复杂,单个产品内含超过2,500个元器件,拓扑结构的设计直接决定了产品的效率和性能,散热结构设计则决定了产品的散热效率,具有较高技术门槛。
2)客户:充电模块客户主要包括充电桩生产和运营商、新能源汽车厂商等,产品质量、供应稳定性对客户的生产经营至关重要,因此认证流程严格,认证后一般保持长期合作关系。
3)成本管控:充电模块上游原材料种类繁杂,考验企业供应链垂直管控能力,新进入者需要花费长时间摸索经验,原有充电模块企业成本优势突出。
未来看点:核心是技术升级和海外市场突破。
展望后续,随着电压和功率等级的提升,充电模块的电路拓扑、软件算法、元件设计、散热设计等方面的难度也随之提高,进一步提高了充电模块的技术门槛。目前行业头部企业正开发新一代高功率密度、液冷等技术升级型产品,充电模块的品质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海外市场的高增速、高盈利吸引国内充电模块厂商加速进行海外标准认证,率先取得认证的国内充电模块企业有望获得高弹性增长。该行认为,在品质要求逐渐提升的背景下,技术型龙头优势愈发明显,有望在后续行业竞争中胜出。
风险因素: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不及预期;充电桩大功率趋势发展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带来充电模块价格下降超预期;新技术迭代进展不及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