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AAPL.US)Vision Pro想成摇钱树?将比iPad等热门产品花费更长时间

苹果Vision Pro头显在数年内不会对苹果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至少落后于iPod、iPhone和iPad成为热门产品所花费的时间。

智通财经APP获悉,苹果(AAPL.US)的Vision Pro头显在数年内不会对苹果的业务产生重大影响,至少落后于iPod、iPhone和iPad成为热门产品所花费的时间。此外,苹果计划缓慢推出带有预约和头部扫描功能的设备,同时发布新的软件测试版。

iPhone及iPad等热门产品发展之路

据了解,苹果的iPhone和iPad几乎立即成为其重要的收入来源,而iPod花了更长的时间,Apple Watch仍在增加销量。

其中,iPod在发布三年后(2004年),苹果便将其打入了自己的销售类别。那一年,MP3播放器的销售额约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6%。到iPhone发布之时,iPod已占苹果年收入的近40%,每年带来约80亿美元的收入。

相比之下,虽然第一代iPhone最初因其价格和AT&T的排他性而受到质疑,但该产品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就售出了100万部,并在销售的第一个全年就突破了1000万部。到2009年,iPhone更是创造了苹果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此外,iPad一经推出便一飞冲天,到2011年,也就是iPad问世的第二年,它为苹果带来了近200亿美元的收入,约占苹果总销售额的18%。在第一年,苹果卖出了大约1500万台平板电脑,几乎是iPhone最初销量的三倍。

然而,Apple Watch的起步则比上述这些产品慢,但后来也成为了苹果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类产品每年带来约400亿美元的收入,与Mac的收入相当。苹果从未将Apple Watch的销量单独划分为一个类别;该设备与AirPods、Beats耳机、HomePod和Apple TV一起被归入可穿戴设备、家庭和配件部门。值得一提的是,苹果Vision Pro可能会被归入同一财务报告类别,但其增长期将更长。

据悉,Apple Watch售价349美元,在9个国家发售。然而,Vision Pro将以10倍的价格首次亮相,而且只在美国发售。Vision Pro在“2024年初”发布后的几个月内不会进行国际扩张(这可能意味着直到5月的任何时间),可能要到2025年才能到达经销商那里。

相比之下,在2015年,虽然多功能智能手表还是一个小众产品,但健身追踪器却很受欢迎,而且人们已经习惯了手表200年了。Vision Pro则是另一回事,该产品很重,可能没有足够引人注目的用例,而且需要外接电池。此外,苹果面临的一个更大的挑战是要说服人们做一些他们以前可能从未做过的事情,即在脸上戴一个电脑。

Vision Pro发展之路道阻且长

在发布时间方面,苹果计划安排Vision Pro的发布时间,开始为国际首发进行本地化。Vision Pro将于2024年初在美国发售,苹果计划在店内购买时要求预约,并使用面部扫描应用程序来查找合适的配件。该公司还将在其零售店中慢慢推出新的Vision Pro体验区,从主要大都市地区开始。

当然,消费者可以在网上购买这款设备,但在实体店购买可能是更顺畅的选择。因为一些在线用户可能很难自己使用头部尺寸应用程序,或者更愿意一次性获得耳机、光封、可选的处方镜片和头带,而不是等待送货上门。

这一预约策略与Apple Watch在2015年的首次亮相有所不同,尤其在最初的可用性方面。当时Apple Watch同时在几个国家推出,而Vision Pro则要到今年年底才会走向国际。目前,苹果正在讨论将加拿大和英国作为在美国推广Vision Pro以外的首批国家,同时它还计划向法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香港和中国大陆扩张。

此外,在销量方面,苹果几年前对Vision Pro头显第一年的销量定下了很高的目标:数百万台。随后这一数字迅速下降到300万到400万部,然后是100万部,然后是90万部,现在是40万到50万部。

如果苹果以平均售价3700美元的低端产品(包括可选的处方镜片和其他配件)销售,第一年的收入约为15亿美元。但要想成为iPad的规模,这类产品每年必须增长20倍,达到800万台左右。

然而,考虑到该设备的缺点和价格,在可预见的未来,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可以肯定的是,苹果计划推出更便宜的型号,随后的版本将具备更好的Mac连接、改进的视频会议、蜂窝网络连接以及更轻薄的外形等新功能,这些都将使苹果更接近这个目标。

不过,即使一款更便宜的版本售价在1500美元到2000美元之间,大多数人仍会选择更安全的选择:Mac、iPad或其他现有设备,直到苹果能够将该产品的价格降至iPhone的价格,并使其更接近一副眼镜。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