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泰证券:车企加速推进轻量化应用 催生一体化压铸可观增长空间

一体化压铸革新汽车轻量化,催生可观增长空间。

智通财经APP获悉,华泰证券发布研究报告称,需求端上,国内汽车排放政策要求高,且新能源车里程焦虑强,汽车轻量化应用优势显著,解决汽车能源消耗+续航焦虑+提高性能的痛点需求,车企加速推进轻量化应用。供给端上,当前铝合金性能优越且工艺成熟,应用性价比、量产难度、性能表现的综合表现好,中短期具有大规模使用可能性。叠加一体化压铸突破铝合金连接工艺限制,看好铝合金的应用提高、汽车轻量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对轻量化赛道的选股原则为客户结构>成本管控=出海领先。

重点推荐:爱柯迪(600933.SH)、旭升集团(603305.SH)、瑞鹄模具(002997.SZ)、多利科技(001311.SZ),关注文灿股份(603348.SH)、广东鸿图(002101.SZ)、嵘泰股份(605133.SH)、美利信(301307.SZ)。

华泰证券主要观点如下:

我国并行材料+结构+工艺轻量化路径,材料为主流方案且有可观增长空间

汽车轻量化的产业化途径包括材料应用、结构设计和制造工艺,材料轻量化路线是当前的主流技术方案。全球各国轻量化路径各有侧重,我国材料、结构、工艺三路径并行,并以材料为主。其中铝合金凭借优秀的性价比优势用量快速增加,16-19年我国燃油车/纯电车/混动车单车用铝量的增幅分别为15.7%/33.6%/28.1%,但较海外相比单车用铝量仍有较大距离。该行看好单车用铝量随新能源车发展快速提高,打开可观发展空间,该行参考技术路线图1.0,预计25年/30年乘用车单车用铝量或达250kg/350kg,较20年分别有35%+/90%+的增量空间。

底盘轻量化为主流赛道,三电为纯增量赛道,车身轻量化空间可期

细分赛道看,底盘轻量化性价比优势突出且技术难度较低,为当前主流赛道;三电系统为轻量化纯增量赛道,电池盒轻量化为重点方案,目前多采用冲压铝合金电池包上盖+挤压铝型材下盖,同时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均推进无模组电池包的应用,将有效降低质量并提高能量密度;白车身构成30%的整车重量和15%-20%的成本,2022年我国铝合金在燃油/电动车车身的渗透率为3%/8%,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该行认为就发展潜力而言,车身>底盘>三电系统,一方面车身部件的铝合金渗透更低,一方面一体化压铸应用加速推广后,白车身轻量化ASP增量在1万元+,高于三电系统和底盘。

一体化压铸革新汽车轻量化,催生可观增长空间

一体压铸率先由特斯拉发起、新势力跟进、传统车企着手布局,产业进程快速推进。短期看,在电车竞争趋向同质化+软件逐步成为核心竞争力下,车企有动力推动一体化压铸以实现硬件的标准生产和车型的高效扩产迭代;未来随着相关产能释放、规模效益体现,降低车企综合成本为其远期动力。叠加23年《工信部联通装〔2023〕40号》等国内政策定调了产业发展方向,该行看好一体化压铸产业化节奏加快。考虑厂商的布局周期,24-25年一体压铸上车数量或大幅提高,21-25年全球新能车一体压铸渗透率或从6%提至12%。该行认为一体压铸带动下,25年相关产业空间达126亿元,2021-2025年CAGR达104%。

轻量化重资产+低周转+原材料占比高,优选高景气与极致成本管理标的

轻量化赛道呈现显著的重资产、低周转、利润波动大的特征,同时汽车轻量化部件一般是成本加成定价模式,该行认为公司尤其是铝压铸赛道相关的利润上限取决于客户定点,产品的单车价值量与客户定点车型的销量影响公司的利润天花板;而利润弹性空间取决于公司的成本管理能力,由于轻量化赛道重资产、低周转、大宗材料占比较高,更是考验公司压缩成本费用端的能力,其中产能利用率、良率、费用控制或为释放规模效益的关键要素。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不及预期风险;原材料涨价风险。

智通声明: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智通财经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更多最新最全港美股资讯,请点击下载智通财经App
分享
微信
分享
QQ
分享
微博
收藏